白玉贤
- 作品数:136 被引量:742H指数:11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被引量:6
- 2011年
-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早诊率低,死亡率高。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各种癌症的相关受体,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信号传导下游通路,如P13K-Akt-mTOR通路、c-Met通路、细胞周期途径等。目前已将这种治疗手段应用于胃癌治疗的临床实践。在分子靶向治疗时代,本文对进展期胃癌靶向治疗的现况与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孙婷婷白玉贤
- 关键词:胃癌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
- 瑞戈非尼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列。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分子分型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是目前转移性肠癌的治疗策略。血管生成在肿瘤细胞增殖、血管重塑、细胞侵袭和转移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近年来肠癌的靶向治疗研究取得众多突破性进展。瑞戈非尼作为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可同时靶向作用于多个受体位点,在晚期肠癌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已获批作为转移性肠癌三线标准治疗方案。该综述主要盘点瑞戈非尼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帮助其进一步获益并应用于临床。
- 靳可欣魏孝礼白玉贤
- 关键词:转移性结直肠癌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
- NLRP3炎性小体诱导的焦亡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21年
- 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指细胞通过基因编码方式发生了自发性细胞死亡,包括凋亡、焦亡、自噬、坏死性凋亡(又称程序性坏死) 4种方式,其中焦亡是近期发现的一种全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模式。与凋亡不同,焦亡通过诱导细胞膜上膜孔的形成,引起细胞外炎症反应。目前已经发现了4种焦亡诱导途径。诱导焦亡发生需要多个细胞因子的介导,而炎性小体是大多数焦亡激活途径所必需的。炎性小体是一种多聚体蛋白质复合物,其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种炎性小体,它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介导焦亡的发生。NLRP3炎性小体诱导的焦亡对不同肿瘤的影响具有特异性。在某些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和肺癌中,焦亡诱导的细胞炎性反应促进了肿瘤的发展;而在另一些肿瘤中,如肝细胞癌和部分直肠癌中,焦亡诱导的细胞炎性反应则抑制了肿瘤的发展。由于在肿瘤中表现出了"双刃剑"的作用,NLRP3炎性小体诱导的焦亡受到了广泛关注。全文就焦亡的机制和途径,以及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焦亡在肿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邬一鸣宋东峰李燕京白玉贤
- 关键词:肿瘤炎性反应
- EGFR靶向药物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新进展被引量:6
- 2008年
- 刘磊白玉贤
- 关键词:晚期胃肠道肿瘤药物治疗EGFR晚期结直肠癌靶向消化道肿瘤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血管正常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6年
- 传统抗肿瘤血管疗法是通过破坏肿瘤血管阻断其营养供应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然而长期抗血管药物的运用会使肿瘤血管出现严重的退化而阻碍药物和氧的传输,导致肿瘤细胞对化疗的耐药及对放疗的敏感性降低。"血管正常化"理论则认为通过合理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能使肿瘤血管在消退之前出现短暂的趋于正常的时间窗,在此时间窗内联合放化疗治疗,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其抗肿瘤的效应。全文就血管正常化理论的提出,血管正常化的机制,尤其对血管正常化理论在临床消化系统肿瘤的运用及面临的问题展开综述。
- 李隆敏许桐瑛朱文婷谢蕊周庆鑫白玉贤
- 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
- 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抑制剂联合奥沙利铂对肝癌细胞Hep-G2作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易瑞沙联合奥沙利铂对人肝癌细胞株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原发性肝癌分子靶向治疗和联合化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利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奥沙利铂、易瑞沙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两药联合时的细胞杀伤作用。重复试验3次,每次检测5孔细胞,将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并用中效法则判定两药合用的效果。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易瑞沙单药应用于Hep-G2细胞,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易瑞沙联合奥沙利铂增加化疗药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易瑞沙单药作用于Hep-G2细胞,发生了细胞凋亡。结论易瑞沙与奥沙利铂的联合应用有望成为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
- 刘磊白玉贤苑珩珩韩宇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肝癌细胞奥沙利铂
- Maspin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Maspin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2003年间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石蜡标本61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胃癌组织中Maspin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二者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Masp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0.8%(31/6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织中Masp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组织(32.6%vs94.4%,P=0.000)。且Maspin蛋白在组织分化较低,TNM分期较晚,周围有肿瘤浸润的病例中表达率显著降低(P分别为0.018,0.011和0.028)。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6.9%(53/6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织中VEGF-C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组织(95.3%vs66.7%,P=0.006)。Maspin蛋白与VEGF-C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存在负相关(Spearmanr=-0.429,P<0.05)。结论Masp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胃癌的浸润转移能力增强可能与maspin蛋白表达下调、缺失相关;VEGF-C的高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Maspin蛋白与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
- 白玉贤易继林刘胜霞
- 关键词:胃癌MASP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蛋白表达
- PD-1/PD-L1抑制剂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机制及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21年
-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进展及转移,往往发现疾病时已是肝癌中晚期。较长一段时间内,对于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化疗、介入治疗及靶向治疗。但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有限,近年来,随着对原发性肝癌的免疫系统研究逐步深入,免疫治疗已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其中以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为靶点的免疫疗法在非小细胞肺癌及肾细胞癌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疗效。因此,许多研究者开始进一步探索PD-1/PD-L1抑制剂在肝癌中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对PD-1/PD-L1抑制剂治疗肝癌的机制及现阶段国内外多项免疫治疗取得的成效作一综述。
- 廖元宇白玉贤
- 关键词:晚期肝细胞癌
- 抗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9
- 2020年
-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PI)在国内外临床试验和应用中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得显著的疗效。其中抗程序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D-1 ligand,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晚期肾癌、头颈鳞状细胞癌、尿路上皮癌等肿瘤的治疗。但PD-1/PD-L1单抗也会引起免疫相关性皮肤、消化道、肝脏、内分泌、肺部等器官的不良反应,皮肤毒性如皮疹、白癜风、皮肤干燥症等是最常见也是最早发生的不良反应。
- 胡琪于雪峰黎雨胡佳荷杨维刘萍谢蕊白玉贤
- 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前瞻性、随机、开放、全国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被引量:58
- 2017年
- 目的观察、确定不同剂量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设计和开展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两剂量组、多中心的Ⅱ期临床试验。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全国16家研究中心共纳入121例未接受系统治疗(包括分子靶向药物和系统化疗)的晚期HCC受试者。第1阶段入组104例,按1∶1随机分配,分别接受口服阿帕替尼750 mg qd(n=51)和850 mg qd(n=53)治疗;第2阶段,为了进一步探索高剂量(850 mg qd)的安全性,继续纳入850mg剂量组17例,即850 mg队列的总样本量扩大至70例。主要研究终点为疾病进展时间(TTP),次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时间(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以及安全性指标,采用RECIST 1.1版和NCI CTC 4.03版分别评价客观疗效和不良事件。结果 750 mg剂量组和850 mg剂量组的中位TTP分别为3.32个月(95%CI:2.04~5.86个月)和4.21个月(95%CI:2.14~5.86个月),中位OS分别为9.82个月(95%CI:5.71~12.07个月)和9.71个月(95%CI:6.61~12.04个月),ORR分别为2.0%和10.0%,DCR分别为64.7%和58.6%;上述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50 mg剂量组和850 mg剂量组3级及以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58.8%和58.6%(P>0.05);没有发生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结论阿帕替尼可以用于治疗晚期HCC,750 mg qd和850 mg q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基本一致,耐受性较好。因此,推荐口服阿帕替尼750 mg qd作为Ⅲ期临床研究的给药方法和剂量。
- 秦叔逵白玉贤欧阳学农程颖李君徐建明梁军李青吴威刘巍王阁陈蕾李永纲张为民傅敏吴昌平房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