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急诊
  • 6篇电图
  • 6篇心电
  • 6篇心电图
  • 6篇急性
  • 6篇梗塞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4篇心肌
  • 4篇脑血
  • 3篇心肌梗塞
  • 3篇血管
  • 3篇血浆
  • 3篇医院急诊
  • 3篇缺血
  • 3篇脑梗塞
  • 3篇脑血管
  • 3篇老年
  • 3篇急性脑梗死

机构

  • 20篇上海医科大学...
  • 6篇上海医科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市心血管...

作者

  • 28篇黄德铭
  • 6篇童朝阳
  • 6篇黄培志
  • 5篇陈百华
  • 5篇董瑞芬
  • 3篇施东伟
  • 3篇朱长连
  • 2篇李洁英
  • 2篇杨蕊敏
  • 2篇姚晨玲
  • 2篇张延伟
  • 2篇张国祯
  • 2篇童朝阳
  • 2篇孙湛
  • 1篇张国桢
  • 1篇谢瑞满
  • 1篇李炜
  • 1篇姜燕飞
  • 1篇薛军
  • 1篇应赛亚

传媒

  • 16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上海医学
  • 1篇老年学杂志
  • 1篇起搏与心脏
  • 1篇上海预防医学
  • 1篇第三次全国急...
  • 1篇中华医学会急...
  • 1篇中华医学会全...
  • 1篇华东地区第二...

年份

  • 1篇2003
  • 2篇2002
  • 4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3篇1993
  • 1篇1992
  • 4篇1991
  • 2篇1990
  • 1篇198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79例急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被引量:3
1995年
本文通过279例患有心血管疾病或有晕厥、胸闷、心悸等病人进行24小时DCG监测,发现在常规心电图检查阴性的部分病人中,24小时DCG监测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改变96例(占34%);而部分常规心电图检查阳性者,DCG监测发现更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其它改变,给急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因而24小时DCG监测在急诊病人中,尤其有心血管疾病或有不明原因的晕厥、胸闷、心悸等病人实属必要。
黄德铭董瑞芬
关键词:急诊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52例急性心肌梗塞的首次心电图分析(摘要)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但心电图改变及临床表现不典型者, 往往会造成诊断上的困难。本文通过52例AMI的首次心电图并结合临床进行化析,就如何提高急诊临床医师对本病的早期诊断进行探讨,认为对40岁以上中老...
董瑞芬黄德铭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分析AMI
文献传递
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活性的测定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意义被引量:9
1991年
本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了3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急性期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活性。发现脑血栓形成患者的 t—PA 活性高于正常,并与预后有关;脑出血患者 t—PA 活性明显低于正常,PAI 的活性在两组病例中无明显差别。急性期 t—PA 活性测出的结果在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两组的不同,可能有鉴别诊断的意义。
朱长连张国祯孙丽云黄德铭陈百华付美英
关键词:脑血管病纤溶酶原激活物
佩尔地平与硝酸甘油治疗高血压急症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10
1999年
目的 将佩尔地平和临床常用的硝酸甘油进行比较,探讨佩尔地平治疗高血压急症的疗效及其副反应。方法 共24 名收缩压高于267 kPa(200 mmHg) 或舒张压高于160 kPa(120 mm Hg) 的高血压急症病人随机的接受佩尔地平或硝酸甘油静脉注射治疗,其中佩尔地平组13 例,硝酸甘油组11 例。两组均记录用药前及用药后5 、10 、15 、30 、60 分钟时的心率和血压。以SPSS软件对用药前后的变化及两组间的变化值进行了比较。结果 与硝酸甘油相似,用药后5 分钟起,佩尔地平即开始起效,用药后5 、10 、15 、30 、60 分钟的血压较用药前均有明显的下降( P 值均小于0001) 。血压的变化值在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 P 值均≥005) 。但佩尔地平组的心率变化小于硝酸甘油组。佩尔地平组在60 分钟后的降压幅度为收缩压下降了24 % ,舒张压下降了25 % 。除1 例出现面色潮红外,没有发现明显的副反应。结论 佩尔地平治疗高血压急症的降压效果与硝酸甘油相似,但心率变化较少。降压幅度符合JNCVI的建议,是较理想的控制高血压急症的药物。
童朝阳黄德铭
关键词:佩尔地平硝酸甘油高血压药物疗法
地尔硫(艹卓)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观
1993年
应用地尔硫(艹卓)静脉注射治疗3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剂量10~20mg,有效率67.7%,心动过速终止时间为2.3±4.1min。全组病人无1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13例电生理检查提示地尔硫(艹卓)系通过延长房室结传导及房室结有效不应期终止心动过速。
童步高黄德铭何梅先蔡逎绳陈灏珠
关键词:地尔硫ZHUO心动过速电生理
蚓激酶肠溶片治疗脑梗死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评价蚓激酶肠溶片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 ,1 2 6例病人分为 2组 :治疗组予蚓激酶肠溶片和空白蚓激酶胶囊各 2片 /次 ,3次 /d ,饭前服用 ;对照组予蚓激酶胶囊和空白蚓激酶肠溶片 ,用法同上。用药前及用药后 2 1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检查 ,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结果 蚓激酶肠溶片治疗脑梗死的总有效率为 87 7% ,略优于蚓激酶胶囊 (80 4 % ) ,但无显著统计差异 (P =0 2 85 ) ,两者都能明显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 (P <0 0 5 ) ,但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影响 ;蚓激酶肠溶片治疗组中仅少数病人出现不良反应 ,未见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的异常。
施东伟黄德铭童朝阳姚晨玲黄培志陈百华徐建民
关键词:蚓激酶脑梗死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
52例急性心肌梗塞的首次心电图分析
1990年
本文对52例急性心肌梗塞的首次心电图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明首次心电图有典型改变的占63%。当心电图有AMI超急性期的T波高耸或宽大的改变时,宜15—30分钟随访一次,单个导联异常Q波要注意相应导联的ST段改变;ST段为缺血性压低时,应跟踪随访。
黄德铭董瑞芬
关键词:心肌梗塞急性心电图
关注老年人急症医疗保护
1989年
本文分析6655例老年人的急症就诊率为8.4%,死亡率为6.2%。在24小时中以傍晚(16:00~19:59)就诊率最高,占50%;与青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主诉中以晕倒、尿潴留、哮喘和晚期癌肿,与青年组比较差异显著。亦就老年人急症医疗保护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杨蕊敏应赛亚诸骏仁李洁英黄德铭
关键词:老年病急性病护理
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被引量:14
2000年
[目的 ] 探讨引起急性脑梗死 (ACI)死亡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各级预防措施。 [方法 ] 回顾性分析 2 77例经临床和CT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病例。对其年龄 ,性别 ,作为中风危险因素的有关病史 ,起病到就诊时间 ,起病时的意识状况 ,血压水平 ,血糖水平 ,血肌酐水平以及病程中心电图改变 ,肺部感染 ,体温 ,CT所见病灶部位等资料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描述性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 ] 高血压 ,糖尿病及心脏病患者在脑梗死病人中占很大比例。年龄 ,起病时意识障碍 ,肺部感染 ,应激性溃疡 ,血肌酐水平增高 ,心电图改变 (尤其是房颤 ,心肌缺血 )以及梗塞部位等变量在Logistic多元回归中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 控制血压和血糖 ,治疗感染 ,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保护好心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可能会降低ACI的病死率。脑梗死的康复期 ,仍应控制危险因素 ,减少再梗死的发生率。
童朝阳孙湛施东伟李颖川姜燕飞李炜黄德铭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心电图改变预后因素肺部感染血肌酐应激性溃疡
2例危重急症脑复苏的探讨被引量:2
1996年
2例危重急症脑复苏的探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黄德铭,童朝阳,黄培志,陈百华本科近期在救治2例危重急症中,取得了脑复苏成功,现探讨如下。病例介绍1.××,男性,22岁,因于建筑工地接触380V高压电5分钟以上,当即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经现...
黄德铭童朝阳黄培志陈百华
关键词:危症脑复苏触电脑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