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振和

作品数:36 被引量:120H指数:7
供职机构:佛山市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中风
  • 12篇急性
  • 11篇发病
  • 10篇节气
  • 7篇血性
  • 7篇中风发病
  • 7篇死亡时间
  • 7篇急性中风
  • 6篇疗效
  • 5篇疗效观察
  • 5篇出血
  • 5篇出血性
  • 4篇血浆
  • 4篇中医
  • 4篇梗死
  • 4篇出血性中风
  • 3篇电针
  • 3篇肾炎
  • 3篇肾盂
  • 3篇肾盂肾炎

机构

  • 28篇佛山市中医院
  • 5篇佛山市第二人...
  • 3篇广州中医药大...

作者

  • 31篇高振和
  • 24篇何明丰
  • 20篇梁章荣
  • 19篇张英俭
  • 11篇张继平
  • 9篇刘冬松
  • 8篇莫少庸
  • 8篇申放
  • 6篇香卫红
  • 6篇陈子星
  • 6篇徐劲松
  • 6篇蔡丽云
  • 5篇徐文冲
  • 4篇黄炜
  • 4篇刘绍辉
  • 4篇陈景利
  • 3篇钟伟泉
  • 3篇陶江
  • 3篇黄涛
  • 3篇王金良

传媒

  • 7篇中国中医急症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黑龙江中医药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当代医学
  • 1篇新中医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2004年全...
  • 1篇2006年全...

年份

  • 2篇2013
  • 5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2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圆形统计分析法探讨出血性中风发病及死亡与时间的关系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观察出血性中风发病及死亡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对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用圆形统计分 析法,分析其中263例非死亡病例的发病时间及90例死亡病例的发病时间与死亡时间。结果: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 发病时间在中午11-13时间段有明显集中趋势(P<0.01),发病高峰时间点在12时11分21秒。其中90例死亡 病例发病时间在中午末时13-15时间段有一定集中趋势(0.050.10),死亡高峰时间点在7时5分35秒。263例非死亡病例发病时间 在中午11-13时间段有明显的集中趋势(P<0.01),发病高峰时间点在11时46分12秒。结论:日中午未时是出血 性中风的发病易发时段,出血性中风患者相对死亡高峰期在上午6-8时间段,提示应加强该时间段的治疗和护理。
高振和何明丰梁章荣莫少庸张继平张英俭申放陈子星蔡丽云香卫红
关键词: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发病高峰死亡时间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污染性Ⅱ度创面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污染性Ⅱ度擦挫伤创面的疗效情况。方法常规处理伤口后,观察组创面喷洒rhEGF,再用rhEGF将适当大小消毒伤科黄油纱喷湿或浸湿敷于创面,外层覆盖干纱布包扎。两组前3天均每天换药1次,3d后根据情况隔天或3d换药1次,并同时口服抗生素,对照组采用消毒伤科黄油纱敷于伤口,其他治疗同观察组,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及瘢痕增生情况。结果rhEGF治疗组愈合时间(13.05±1.12)d,对照组愈合时间(16.14±0.98)d,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缩短;观察组瘢痕发生率为1.47%,对照组瘢痕发生率为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创面愈合质量比对照组好,瘢痕发生率低。结论rhEGF能显著加快皮肤生长,缩短皮肤愈合时间,明显减少瘢痕形成。
刘维政何明丰高振和陶江李灿辉
关键词: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脓毒症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检测脓毒症患者血液中腩钠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急诊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4例,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正常对照。74例脓毒症患者分为轻度组(APACHEⅡ≤10,n=22)、中度组(11〈APACHEⅡ〈20,n=32)和重度组(APACHEⅡ≥21,n=20)。脑钠肽表达的测定使用ELISA法。结果脓毒症患者脑钠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脓毒症患者脑钠肽的表达水平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重度组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中度组又显著高于轻度组(P〈0.01)。第1、3、7天时恶化组脑钠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好转组(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好转组脑钠肽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而恶化组脑钠肽的表达水平则逐渐升高(P〈0.05)。结论脑钠肽表达的升高可能参与了脓毒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脑钠肽的榆测有可能成为脓毒症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评估指标。
陈文元吴智鑫张英俭高振和刘绍辉冯景昉陈景利
关键词:脓毒症脑钠肽预后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外感高热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外感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予清开灵注射液,均入液静滴,两组治疗第1日均予来比林静注。观察两组用药后退热及咽痛、咳嗽等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疗效和退热、咽痛改善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外感高热疗效满意。
徐劲松何明丰梁章荣李昭仪张英俭高振和徐文冲陶江魏华
关键词:外感高热中医药治疗痰热清注射液
β-七叶皂甙钠与电针联用对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02年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与电针联用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基础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β-七叶皂甙钠静滴与电针联用,观察其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及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积分和TNF-α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用药7d和14d后,联合组神经功能积分比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而基础组的神经功能积分在用药前后改变不明显(P>0.05);联合组TNF-α含量在用药14d后明显低于基础组(P<0.05),而基础组TNF-α含量用药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提示β-七叶皂甙钠与电针联用,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TNF-α水平的作用。
徐劲松王金良黄涛何明丰张继平梁章荣钟伟泉高振和潘永
关键词:Β-七叶皂甙钠电针脑梗死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
电针配合治疗脑梗塞及对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治疗脑梗塞及对得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1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药物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联合组在药物组基础上与电针联用,观察其对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内皮素含量均无显...
徐劲松何明丰王金良黄涛梁章荣钟伟泉高振和
关键词:内皮素
文献传递
1950例急性中风发病节气高峰期的圆形统计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中风发病与节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50例急性中风患者(包括1597例缺血性中风与353例出血性中风)的发病节气,做圆形统计分析,计算急性中风的发病节气高峰期,观察急性中风的发病节气的特点。结果1950例...
何明丰梁章荣张继平高振和莫少庸张英俭申放陈子星蔡丽云香卫红
关键词:急性中风缺血性中风
文献传递
血浆B型尿钠肽在老年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意义
2013年
目的:探讨血浆B型尿钠肽(BNP)水平在老年心力衰竭(HF)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0年8月-2012年1月我科临床诊断为心力衰竭并收治入院的124例老年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我科收治入院的50例非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观察组内超声心动图参数关系及不同病因所致同级心衰BNP水平。结果:(1)观察组BNP及LVEF水平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心功能NYHAⅠ、Ⅱ、Ⅲ和Ⅳ分级之间BNP及LVEF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2)LVEF≤40%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LVEF>40%者(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mm的血浆BNP明显低于LVEDD>55 mm者(P<0.01);(3)观察组BNP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P<0.01)。结论:检测血浆BNP水平对老年HF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陈文元吴智鑫张英俭高振和刘绍辉陈景利
关键词:B型尿钠肽心力衰竭
430例不同证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节气的圆形分布统计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节气与其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3年2月4日(立春)至2008年2月3日(立春)在佛山市中医院住院的430例AMI患者病历资料,将发病节气化为角度坐标进行圆形分布统计,分析AMI不同证型的发病节气特点.结果 430例AMI患者中气滞血瘀型134例,痰浊闭塞型188例,阴血虚型29例,阳气虚型79例;其中以实证(气滞血瘀型+痰浊闭塞型)为主,占74.9%.圆形分布统计法分析结果显示,AMI患者总体发病节气高峰为立春时节[集中向量(r)=0.127 4,P<0.01],标准差(s)=116.300 6°,发病节气高峰期处于冬、春两季.气滞血瘀型发病节气高峰为冬至末至小寒前(r=0.200 5,P<0.01),高峰期集中于冬季;痰浊闭塞型发病节气高峰为春分时节(r=0.147 0,P<0.05),高峰期集中于春季,但两节气发病高峰都比较平缓;而阴血虚型、阳气虚型未发现特定的发病节气高峰期(均P>0.05).结论 AMI发病节气存在集中趋势,提示治疗AMI应以豁痰泄浊、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为基本大法,冬季以活血化瘀、温阳通脉法为主,春季以通阳泄浊、豁痰开结为基本治法.
何明丰陈景利刘绍辉徐劲松梁章荣李淑芳张英俭高振和刘宝华
关键词:节气辨证分型
出血性中风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为中风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将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及其中90例死亡患者的发病与死亡节气构成比进行比较,探讨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结果...
刘冬松何明丰梁章荣高振和
关键词:出血性中风发病季节构成比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