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武
- 作品数:19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DSG2-F536C突变转基因小鼠的表型分析研究
- 郭萍周秀娟郭艳茹范群陈兴汪道武杨兵陈明龙
- “十二·五”大型多中心课题的实施管理经验被引量:1
- 2013年
-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是全国多中心大规模的研究,有参与研究中心众多、研究时间长、样本量大等特点。本文通过回顾"十二·五"课题前期准备、实施期间进行的系列工作,总结课题实施中积累的一些实施管理经验。研究过程中要统一思想,众志成城,构筑坚强统一战线;分区管理,积极组织,构建平台交流网络;合理分工,有序进行,发挥人才梯队优势;悉心沟通,耐心指导,构建人性化交流环境;严格监督,紧守关卡,完善监管反馈机制;学科协作,人才交流,发挥团队集体力量,保证国家攻关课题实施的质量与进度。
- 满艺龙李小荣张凤祥陈明龙杨兵汪道武姚焰吴书林曹克将
- 关键词:多中心室性心律失常科研管理
- 单中心10年4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现状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分析单中心10年来4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发病诱因。梗死部位及治疗方式选择等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1999年1月~2009年1月诊断为AMI的青年(≤4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同期老年(60~75岁)患者进行配对比较。结果:青年组106例,老年组112例。46.23%的青年人无明确的病因,饮酒为其独特的诱因。青年组以前壁受累为主,其次为下壁/后壁;而老年组以下壁/后壁受累为主,其次为前壁。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较小(P 〈 0.01),而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差异。青年组单纯溶栓治疗。溶栓治疗 + 择期支架植入治疗率明显较老年组高(P 〈 0.01)。结论:青年人应注重体检,改善生活方式。青年AMI较多累及前壁,临床治疗虽积极,但与指南推荐仍有较大差距,部分医院应加快绿色通道建立,使更多患者获益。
- 李小荣张凤祥陈明龙杨兵杜为刘榜霞满艺龙肖锋高宇平靳春荣汪道武贾永平曹克将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青年人诱因
- 肥厚型心肌病猝死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4年
-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心脏疾病,在普通人群的发病率为0.2%。其临床特征异质性大,但大部分患者的寿命不受影响。尽管如此,心脏性猝死仍然是一部分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的首发症状。因而,目前迫切需要寻找合理的危险分层方法,将肥厚型心肌病中心脏性猝死高风险的患者鉴别出来。现重点对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做一总结。
- 杜为汪道武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脏性猝死
- 儿童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三例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研究3例儿童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 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 RCM)的临床特征及心肌病理改变,并进行心肌肌节蛋白基因突变分析,以期发现遗传致病基础。方法采集和分析3例RCM患儿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同时选择100名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病例1和病例2接受心肌活检,标本行常规组织学和电镜检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RCM患儿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β肌球蛋白重链、肌动蛋白基因编码外显子及附近上下游序列,直接双向测序并进行分析。如发现突变,则进一步检测该突变在患儿父母及正常对照儿童中的分布情况。结果3例患儿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病例1合并小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病例2合并室间隔中下段轻度肥厚。组织学检查提示病例1存在广泛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和轻度纤维化,电镜显示肌节数量减少,线粒体显著增大变形;病例2心肌细胞轻度肥厚和间质纤维化,电镜检查显示z线排列紊乱,间距不规则。遗传分析分别在病例1和病例3中发现了肌钙蛋白I基因R204H、R192H杂合突变,在病例2中发现了肌钙蛋白T基因100—101delNE杂合突变,所有突变所在蛋白序列均高度保守。所有突变只出现在患儿,而父母及100名正常对照儿童中均未检测到相同突变。结论3例RCM患儿确诊后病情均进展迅速。3例患儿进行遗传分析均发现了致病突变,其中2个为肌钙蛋白I基因突变,1个为肌钙蛋白T基因突变。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儿童原发性RCM发病机制的认识。
- 杨世伟陈彦李军殷杰秦玉明Gregor Andelfinger汪道武曹克将
- 关键词:心肌病突变
- 优化贴壁法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优化贴壁法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条件,建立稳定、经济、高效可行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包皮环切术后皮肤组织,剪成均匀组织块后贴壁,皮肤边缘长出薄层致密细胞团后胰酶消化、传代,并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细胞免疫荧光鉴定。此方法与酶消化法相对照。结果:优化贴壁法成功率100%,取得组织后2 d沿皮肤边缘均开始生长高密度类圆形细胞层,在1周内可获得高质量、高数量的细胞,传代贴壁后经镜下形态观察及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确定为皮肤成纤维细胞。结论:较之酶消化法,优化贴壁法细胞存活率高,活性及纯度好。该方法可稳定、经济地获得足够数量的细胞。
- 王林林杜为张健肖峰王子盾李小荣汪道武曹克将
- 关键词: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
- 抑制DSG2基因表达对HL-1细胞心脏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目的通过RNAi抑制HL-1细胞的DSG2基因表达,观察其转录水平表达的改变。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DSG2基因编码区的干扰序列和对照组序列,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质粒并转染HL-1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
- 杨兵顾凯王静曹克将丰尚鹏陈明龙汪道武周秀娟张凤祥居维竹郦明芳陈红武
- 关键词:基因表达
- 酒精性心肌病小鼠心电图校正QT间期延长的电生理机制探讨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通过建立酒精性心肌病小鼠动物模型,研究酒精性心肌病小鼠校正QT间期(QTc)延长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将40只C57 BL/6小鼠随机分为两组,酒精组(n=25)和对照组(n=15)。酒精组通过长期饮酒和灌胃建立小鼠酒精性心肌病模型,因造模和麻醉过程中死亡12只小鼠,最终纳入13只小鼠,对照组麻醉过程中死亡3只小鼠,最终纳入12只。使用染色和电镜验证酒精性心肌病模型,用小动物心电图测量小鼠心电图相关指标,通过酶解法将小鼠心室肌细胞进行急性分离,最后使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对细胞动作电位以及各种离子通道进行电生理学检测,并进行通道相关动力学急性检测。结果:5个月后,酒精组小鼠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为(39.06±1.511)%,而对照组小鼠为(61.18±2.56)%。小鼠心电图检查显示,酒精组平均QTc较对照组明显延长[(106.43±5.91)ms vs(85.64±6.35)ms,P<0.05]。全细胞膜片钳实验发现,酒精组小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至90%所需时间(APD_(90))为(37.62±3.53)ms,对照组小鼠心肌细胞APD_(90)为(25.77±3.41)ms。膜片钳实验发现酒精组小鼠L型钙电流失活延迟,其窗口电流面积增大。结论: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心室肌钙通道失活延迟,从而延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这是酒精性心肌病小鼠心电图QTc延长的原因之一。
- 江宇韩钟霖曹克将汪道武
- 关键词:酒精性心肌病校正QT间期膜片钳实验动作电位L型钙电流
- 早期复极3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早期复极改变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1月28日-2012年5月2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电图室诊断为早期复极改变3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体检中心325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对其一般情况以及心电图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早期复极改变的发生率为0.22%(312/145 020),男女比例为303∶9(33.7∶1),平均年龄(39.66±14.25)岁,与正常人群相比,体重[(65.66±10.20)kg VS(71.43±9.49)kg,P<0.05]、BMI(22.24±3.00 VS 24.50±2.76,P<0.05)、心率明显降低[(65.68±8.62)次/min VS(71.30±9.46)次/min,P<0.05],P波时限[(101.07±14.78)ms VS(106.80±19.90)ms,P<0.05]、QTC[(400.18±31.00)ms VS(408.80±21.65)ms,P<0.05]明显缩短,QRS波时限[(107.91±24.09)ms VS(104.54±9.20)ms,P<0.05]较长,P-R间期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复极改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特征,可为早期复极的诊断提供参考,但不能作为其独立的危险因素。具体机制仍需更多的临床合作和更多的基础研究来探讨。
- 陈井成李小荣邱立彬王子盾张健夏耘张群汪道武曹克将
- 关键词:性别BMI心电图
- 接受供卵的不孕症患者血脂异常对临床结局的影响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对接受供卵的不孕症患者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CSI-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接受供卵并行ICSI-ET治疗的患者共118例,根据三酰甘油、血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分为血脂异常组(35例)及血脂正常组(83例),并采用1∶1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校正体质指数(BMI)及年龄的影响,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结局;进一步针对患者年龄、BMI进行分层并分析血脂组成成分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1)匹配前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比较,血脂异常组患者的BMI较血脂正常组显著升高[分别为(23.5±2.4)、(22.4±2.7)kg/m^(2)],胚胎种植率较血脂正常组显著降低[分别为13.6%(8/59)、27.3%(36/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对两组患者进行年龄和BMI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不孕年限、妊娠次数、流产次数、移植胚胎数、子宫内膜准备方案、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及优质胚胎率分别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血脂异常组生化妊娠率[28.6%(10/35)]、胚胎种植率[13.6%(8/59)]及活产率[20.0%(7/35)]较血脂正常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临床妊娠率较血脂正常组仅有降低趋势(P>0.05)。(3)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的接受供卵患者中,较临床妊娠者,未临床妊娠者的HDL水平显著下降[分别为(1.8±0.5)、(1.5±0.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24 kg/m^(2)的接受供卵患者中,较临床妊娠者,未临床妊娠者的HDL水平仅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血脂异常显著降低了接受供卵不孕症患者的生化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及活产率;特别是年龄≤35岁的接受供卵患者,HDL水平降低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
- 张园文彩荷夏心如王菁夏梦钱易舒黎刘嘉茵汪道武马翔
- 关键词:血脂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