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广
- 作品数:28 被引量:4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军事更多>>
- 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中国对美试探的反应与对美外交政策的渐变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中国对美外交由革命转向务实,并最终推动了中美缓和。中美关系的缓和,不论对其自身还是对于国际政治格局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美国对...
- 栗广
- 关键词:革命外交务实外交
- 美国与“旧金山对日和会”对南海诸岛问题的处置——对若干问题的释疑被引量:5
- 2019年
- 951年“旧金山对日和会”在拟定参加者的过程中,主导会议进程的美国与苏、英两国在中国问题上发生分歧,导致中国未获邀参会,但是美国却支持同样对南海诸岛提出主权要求的法国及其殖民地印度支那三国参加。在制定和约草案期间,由美国起草的和约草案有关南海诸岛问题的条款曾一度被删除,在法国积极活动下美国才再次在和约中添加了相关条款。美国在不同草案和文件中对日本应放弃的南沙区域范围出现反复,但在法国的积极推动下,和约确定日本放弃的南沙区域范围为“南沙群岛”,而非“南威岛”。在多方博弈之下,美国主导制定的和约只规定了日本放弃对南海诸岛的权利,却没有明确具体的接收方。“旧金山对日和会”与和约的模糊规定为其后南海争端的扩大化埋下了伏笔,也为日后美国介入南海争端提供了可能。
- 栗广
- 美国对南海争端政策的形成(1943-1951)
- 2017年
- 1933年发生的'九小岛事件'标志着南海争端的发生。在争端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作为世界强国之一的美国对之并不关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眼见日本利用所控制的南海诸岛向东南亚国家发动进攻,才开始关注南海诸岛。从1943年起,美国开始系统性地考虑如何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相关问题,对南海诸岛的处理问题即是其中之一。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美国终于在1951年初步确立了对南海争端的政策。有关美国对南海争端政策的形成过程。
- 栗广
- 关键词:立场南沙群岛问题群岛南海争端
-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处理阵营内部关系的比较研究论纲被引量:1
- 2010年
- 文章着重从冷战期间美苏在各自阵营内部推行的霸权形式、所实行的经济发展模式、人民对文明的认同程度、决策模式等四个方面对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比照探讨。同时,揭示了美苏在处理各自阵营内部关系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今后处理国际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 栗广
- 关键词:冷战时期
- 1950s:中国台湾在南海争端中的角色——基于台湾、美国档案的解读被引量:7
- 2016年
- 20世纪50年代,南海争端迎来了一次高潮。在"人道王国事件"期间,台湾当局积极与菲律宾进行交涉,暂时制止了相关方面对南海诸岛的觊觎。"克洛马事件"发生之后,台湾当局主动与菲律宾、南越政权进行交涉,在交涉无效的情况下恢复了在太平岛的驻军。台湾当局的行为客观上对维护中国南海诸岛的主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当时台海两岸严重对立的冷战氛围,导致台湾当局在维护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的过程中掺杂了浓厚的"反共"因素,这种立场导致20世纪60年代末菲律宾、南越掀起占领南海诸岛的高潮,对中国维护南海诸岛主权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 栗广
- 1969—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进程中的苏联因素
- 2010年
- 1960年代末,国际局势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美国深陷越战泥潭、苏联实力大大增强并开始表现出对外扩张趋势的情况下,为了巧妙地利用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实现其国家利益最大化,美国决策者作出了与中国缓和关系的决定。珍宝岛事件以后,中国面临着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战的压力,深知改变这种不利局势的紧迫性。在美国主动释放出缓和信号的情况下,中共做出了积极回应。共同面临着苏联压力的中美两国,通过多次接触,终于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对峙。毫无疑问,在中美关系缓和进程中,苏联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栗广
- 关键词:美苏关系苏联因素
- 中美未能制止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的原因探析
- 2016年
- 1971年,印度借巴基斯坦国内因全民大选引发的危机进行干预,并计划借此良机通过战争削弱巴基斯坦。在这场危机中,虽然中美两个大国都支持巴基斯坦,但是由于其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内外交困;中国因"十年动乱"导致国际国内危机重重;中美两国在应付危机过程中信息交流不充分;故而印度敢于不顾中美两国的反对,最终发动了对巴基斯坦的战争。
- 栗广
- 关键词:印巴战争
- 尼克松-福特政府对菲律宾南沙诉求的立场评析——以美国官方档案为依据被引量:2
- 2016年
- 1971年,菲律宾政府正式提出了对南沙群岛的主权要求。美国尼克松政府随之对南海地区局势进行了数次评估,对南海争端有了初步认知。西沙海战发生之后,面对菲律宾所提出的将南沙纳入美菲协防范围的请求,尼克松政府决定在此问题上采取模棱两可的立场。其后,菲律宾以军事基地的使用权为筹码要求美国同意协防南沙,但福特政府仍拒绝进行明确表态。实际上,尼克松-福特政府采取的是不介入南海争端的立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菲律宾在南沙地区采取行动的步伐。
- 栗广
- 关键词:南沙群岛尼克松政府
- 缓和中的对抗——基辛格与美国对1970年古巴核潜艇危机的反应被引量:2
- 2010年
- 1970年,苏联在古巴修建战略核潜艇基地,试图从战略上对美国进行更直接的威慑,再次在古巴引发了一场危机。基辛格为了减少危机公开可能引起的轰动效应,秘密与苏联进行交涉。最终,危机以美苏的相互妥协而结束。该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这次危机的经过,论述了危机的影响和冷战期间美苏关系对抗性的本质。
- 栗广
- 关键词:基辛格
- 中美纽约渠道的建立与作用——以尼克松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档案为依据
- 2013年
- 自1969年开始,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为了增进互信、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两国都有意在两国之一建立一条直接联系渠道,以利于彼此的交流。但由于双方先后在建立新渠道的地点、人选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建立新渠道的过程一波三折。后来在客观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新渠道得以建立,这就是纽约渠道。纽约渠道的建立对中美关系的进一步缓和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为中美两国进行及时有效的直接接触创造了条件,进而使两国在众多重要的国际和双边问题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沟通,促进了双方的谅解与合作。而双方的谅解与合作又反过来推动了两国互信的加深,为其后的中美战略合作奠定了基础。
- 栗广
- 关键词:基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