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曲张
  • 2篇下肢
  • 2篇下肢静脉
  • 2篇下肢静脉曲张
  • 2篇静脉
  • 2篇静脉曲张
  • 2篇缝扎
  • 2篇缝扎术
  • 1篇大隐静脉
  • 1篇血清
  • 1篇血清IL-1...
  • 1篇隐静脉
  • 1篇浅静脉
  • 1篇综合征
  • 1篇结扎
  • 1篇急性冠脉
  • 1篇急性冠脉综合...
  • 1篇冠脉
  • 1篇冠脉综合征
  • 1篇高位结扎

机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作者

  • 3篇李禾
  • 1篇罗云峰
  • 1篇张普生
  • 1篇徐小平
  • 1篇雷树米
  • 1篇陈伟锋
  • 1篇王俊
  • 1篇罗云锋

传媒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血管外科...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改良的静脉缝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7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改良的静脉缝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对7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74条肢体)进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加曲张浅表静脉纱布条缝扎压迫术。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平均(2.4±0.8)年,下肢酸胀不适、皮肤瘙痒症状基本消失,扎压处曲张静脉全部消失,3个月左右针孔疤痕逐渐消失,不留疤痕。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创伤小。
罗云峰张普生李禾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
高位结扎内翻剥脱联合经皮浅静脉“布钉”缝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0例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通过采用在传统基础上改进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内翻剥脱联合经皮浅静脉"布钉"缝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40例,观察患者术后愈合及复发的情况,提高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患者40例,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内翻剥脱联合经皮浅静脉"布钉"缝扎术,观察和随访患者术后愈合和复发情况,包括对患肢溃疡复发的观察。"布钉"的制作采用手术止血纱布剪成细条状再折叠成方块;手术时经皮浅静脉下方1号丝线贯穿缝扎血管,打结固定在"布钉"上方。结果:全组病例术后下肢静脉曲张均治愈,原曲张静脉全部消失,临床效果满意。术后3个月,针孔瘢痕全部消失,不留痕迹,合并溃疡者多数在术后2周内缩小或愈合。有18侧肢体溃疡,于术后1年内愈合。本组38例47侧肢体得到随访,随访中发现小腿部静脉曲张复发3侧(6%),分别有5侧(11%)和3侧(6%)在久立或行走后出现小腿酸胀感和足部肿胀,2侧伴有轻度疼痛,原有溃疡者中12例得到随访,其中溃疡经久不愈2例,溃疡愈合后再复发1例(8%)。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痛苦小,恢复快,效果好。
雷树米罗云锋王俊李禾徐小平陈伟锋
关键词:静脉曲张大隐静脉缝扎
血清IL-10、IL-18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对4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ACS组)、40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SCHD组)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IL-18水平进行测定,结果ACS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SCHD组和对照组(P均<0.01),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SCHD组和对照组(P均<0.01);ACS患者血清IL-10与IL-18呈显著负相关(P<0.01)。提示血清IL-10、IL-18与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密切相关,两者共同作用促使ACS发生。
罗伟程李禾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8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