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雪梅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静脉内
  • 2篇动静脉内瘘
  • 2篇动静脉内瘘血...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 2篇溶栓
  • 2篇溶栓方法
  • 2篇内瘘
  • 2篇尿激酶
  • 2篇疗效
  • 2篇疗效探讨
  • 2篇静脉
  • 2篇静脉内
  • 2篇静脉内瘘
  • 2篇激酶
  • 1篇蛋白定量
  • 1篇蛋白尿
  • 1篇动-静脉内瘘
  • 1篇内酰胺
  • 1篇内酰胺酶

机构

  • 5篇潍坊医学院
  • 1篇潍坊医学院附...

作者

  • 5篇张雪梅
  • 4篇肖青
  • 4篇范秀芳
  • 1篇陶元勇
  • 1篇苗春霞
  • 1篇张希燕
  • 1篇陈静

传媒

  • 1篇潍坊医学院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国际移植与血...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种溶栓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探讨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2种溶栓方法对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方法72例桡动脉头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通过血栓形成部位的动、静脉端血管分别给予尿激酶50万U注入;对照组通过外周静脉血管给予尿激酶100万U滴注,通过观察动静脉内瘘再通率评价治疗效果并对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内瘘再通率为86.1%高于对照组的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效果与发现血栓形成时间呈负相关(均为P<0.05)。糖尿病血管病变、造瘘血管内径细小、透析后按压不当、高凝、透析后低血压、穿刺后血肿形成是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结论早期发现内瘘血栓并及时应用尿激酶是内瘘再通的关键,尿激酶通过血栓形成部位的动、静脉端血管内注入溶栓效果显著。
张雪梅肖青范秀芳冯伟孟令德
关键词:尿激酶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
两种溶栓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探讨
2009年
目的探讨两种溶栓方法对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将72例桡动脉头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通过血栓形成部位的动、静脉端血管分别给予尿激酶50万U注射;对照组通过外周静脉血管给予尿激酶100万U静脉滴注,通过观察动-静脉内瘘再通发生率评价治疗效果并对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糖尿病血管病变、造瘘血管内径细小、透析后按压不当、高凝、透析后低血压、穿刺后血肿形成是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治疗组内瘘再通率为86.1%,对照组内瘘再通率为63.9%,治疗组内瘘再通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发现内瘘血栓及时应用尿激酶是内瘘再通的关键,尿激酶通过血栓形成部位的动、静脉端血管内注射溶栓效果显著。
张雪梅肖青范秀芳冯伟孟令德
关键词:尿激酶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
CX_(3)CL1/CX_(3)CR1表达异常与复发性流产关系研究
2023年
目的 探讨CX_(3)CL1/CX_(3)CR1的表达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2年1月~10月安丘市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复发性流产患者为实验组,共30例,主动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早孕患者为对照组,共30例。刮宫后获取两组绒毛及蜕膜组织,免疫组化观察CX_(3)CL1和CX_(3)CR1的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绒毛合体滋养层细胞及蜕膜组织中CX_(3)CL1的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绒毛及蜕膜组织中均有CX_(3)CR1表达,两组表达强度相似(P>0.05)。结论 CX_(3)CL1/CX_(3)CR1在维持正常妊娠中起重要作用,CX_(3)CL1的过度表达与复发性流产有关。
张雪梅孟玉菡
关键词:趋化因子复发性流产
三种蛋白尿测定方法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肾脏病患者晨尿尿蛋白/尿肌酐(Up/Ucr)和晨尿尿蛋白/尿渗透压(Up/Uosm)与24h尿蛋白定量(Pr24h)的相关性,探讨二者代替24h尿蛋白定量的可行性。方法:106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留取晨尿及24h尿,测定晨尿尿蛋白/尿肌酐和晨尿尿蛋白/尿渗透压比值及24h尿蛋白定量,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5组,确定各组中两者与24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根据ROC曲线确定二者分别对于24h尿蛋白定量≥1.0g、≥2.0g、≥3.0g的临界值。结果:Up/Ucr在GFR≥15ml/min时与Pr24h相关,GFR<15ml/min时无关。Up/Uosm在所有分组中均与Pr24h相关。二者分别对于Pr24h≥1.0g、≥2.0g、≥3.0g的临界值为0.98、1.96、2.98及0.96、1.99、2.95。结论:Up/Ucr和Up/Uosm均可替代24h尿蛋白定量预测蛋白尿。
范秀芳肖青张雪梅苗春霞柳霞
关键词:24H尿蛋白定量
尿路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的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尿路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耐药性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尿培养结果为革兰阴性杆菌的患者168例,其中产ESBLs菌尿路感染患者63例为观察组,非产ESBLs菌尿路感染患者105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尿路感染细菌的耐药性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产ESBLs菌株致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产ESBLs组对头孢菌素等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非产ESB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第3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和留置尿管等是产ESBLs菌致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危险度值分别为15.121和8.847)。结论产ESBLs菌株耐药性严重,临床上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
张希燕肖青陶元勇陈静范秀芳张雪梅
关键词:尿路感染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抗药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