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弘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创业
  • 1篇大众参与
  • 1篇新民晚报
  • 1篇新闻
  • 1篇新闻报
  • 1篇新闻报道
  • 1篇新闻事实
  • 1篇学生创业
  • 1篇营销
  • 1篇社会新闻
  • 1篇社会新闻报道
  • 1篇讨论氛围
  • 1篇人格尊严
  • 1篇晚报
  • 1篇氛围
  • 1篇《新民晚报》
  • 1篇案例分析
  • 1篇创业

机构

  • 2篇复旦大学

作者

  • 2篇张弘
  • 1篇王悦

传媒

  • 1篇新闻记者
  • 1篇中国报业

年份

  • 1篇2014
  • 1篇199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大学生创业微信营销初探被引量:2
2014年
由于实体店铺租金高昂,很多大学生开始借助新方式开店,微信这一流行的方式也开始进入营销领域。微信的优点是灵活便捷,对市场的变化反应敏锐,可以快速准确掌握顾客的消费倾向和喜好,以便使商家更快地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降低风险,从而获得利润。
张弘王悦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
在编读交流中展开新闻报道——浅析《新民晚报》“不妨一议”专栏
1997年
严肃的评论如何与通俗的社会新闻相结合?大众的评说如何真正让读者大众参与?1996年8月中旬起在《新民晚报》头版亮相的“不妨一议”专栏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1992至1993年间,《新民晚报》头版上曾不定期地出现过“一件有争议的事”专栏.作为“不妨一议”的前身,它只刊登记者编者单方提出的争议.至于报道能否引起社会争议,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从报上难以得知.从“一件有争议的事”到“不妨一议”,反映了编者策划思路的日益明晰:轻松的“一议”暗示评论可深可浅,可及一点也可涵盖全面.亲切的“不妨”意在邀读者参与,却不强求;编者自有想法,但不急于表态.而要先听听读者的高见.可以说,栏名本身就创造了互相尊重、平等的讨论氛围,使得“争鸣”不再是记者编辑单方的事,它带着客观新闻事实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又把寻常百姓不寻常呼声、见地带回报社.如此一来,社会新闻报道即使带上了评论成份,仍不失新民晚报的平民性格.
张弘
关键词:《新民晚报》社会新闻报道新闻事实讨论氛围人格尊严大众参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