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锋
- 作品数:58 被引量:266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河南省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规程被引量:12
- 2014年
- 为了进一步提高河南省小麦品质和质量安全,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相关规定,结合生产实践制定了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规程,包括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包装、贮运和建立生产档案等。
- 王铁良周玲司敬沛尚兵郝学飞许超张军锋张玲汪红
- 关键词:绿色食品小麦技术规程
- 电热蒸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与萃取富集联用技术测定氧化镧中非稀土杂质被引量:8
- 1989年
- 电热蒸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ETV-ICP-AES)集ICP-AES和GFAAS所长,是一种有效的痕量分析手段。萃取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富集手段,选用合适的萃取体系,可一次萃取多种元素,用ICP-AES进行同时测定。然而,除少数几种试剂外,大多数有机试剂的引入会造成等离子体放电不稳定甚至熄灭,必须采用反萃取。而ETV-
- 黄敏张军锋许廉发江祖成曾云鹗
- 关键词:氧化镧痕量分析
- 烯效唑在棉花及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被引量:9
- 2017年
- 建立了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样品用乙腈-水提取,经Cleanert NH_2固相萃取柱净化,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4%~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2%~10%之间(n=5)。烯效唑在3种基质中的检出限(LOD)均为0.01 ng,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该方法准确、灵敏、简单,适用于棉花样品中烯效唑残留的检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2~5.0 d及15.8~19.7 d;于收获期采样,烯效唑在棉籽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 mg/kg和<0.022 mg/kg。
- 马婧玮李通周玲张军锋周娟吴绪金
- 关键词:烯效唑棉花土壤消解动态
- 过渡金属及稀土叶绿素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 近十几年来,重金属及稀土元素对植物的生理作用引起人们广泛地研究兴趣。特别是在植物的光合作用方面,有的金属表现为生理活性,有的则为生理毒性。研究发现,在金属胁迫高等植物的过程中,叶绿素中的镁被部分取代而形成其它金属叶绿素,...
- 张军锋王红张华山
- 关键词:过渡金属稀土叶绿素光谱色谱
- 文献传递
- 20%啶虫脒·哒螨灵微乳剂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检测及消解动态分析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对20%啶虫脒·哒螨灵微乳剂在棉花和土壤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该农药在棉花上的合理使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方法】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啶虫脒、哒螨灵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2011、2012年在河南和浙江2地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在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8—8.9、2.9—6.2d;哒螨灵在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49~1.3、5.3—7.6d;不同采样间隔及施药次数,啶虫脒在棉籽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05mg/kg,哒螨灵在棉籽中的最终残留量均≤O.01mg/kg。【结论】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建议20%啶虫脒·哒螨灵微乳剂防治棉花蚜虫,最高用药量30ga-i./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15d。
- 吴绪金马欢马婧玮李通张军锋汪红
- 关键词:啶虫脒哒螨灵棉花土壤消解动态
-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DTCs)杀菌剂残留分析方法综述被引量:40
- 2010年
- 综述了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DTCs)杀菌剂及其代谢物的残留分析研究现状,并对当前主要的残留分析方法如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毛细管电泳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分析,对DTCs类杀菌剂残留分析方法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衍生化液相色谱法虽然操作步骤较繁琐、耗时长,但结果稳定可靠,并能区分不同结构类型,是目前重点且被广泛采用的方法,而同时测定DTCs类杀菌剂母体及其代谢物的串联质谱方法将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热点课题。
- 马婧玮潘灿平张玲张军锋
- 关键词:杀菌剂
- 甲氨基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研究
- 2014年
- 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在糙米、谷壳、水稻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和在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消解动态,评价其在水稻和土壤中的安全性,为该农药在水稻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甲氨基阿维菌素在糙米、谷壳、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9.2%~101.8%,相对标准偏差为1.7%~10.4%.其最小检出量为1.0×10-11 g,在糙米、谷壳、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2、0.02、0.015、0.006、0.008 mg/kg.2011年和2012年在河南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三地进行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为0.5~0.9 d,在稻田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2.9~6.4d,在水稻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1~3.3 d;其在糙米和谷壳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2 mg/kg,在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15mg/kg,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06mg/kg,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采用甲氨基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建议最高用药量为15 g/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14 d.
- 吴绪金李萌周玲马婧玮张军锋汪红
- 关键词:甲氨基阿维菌素水稻土壤消解动态
- 一种基于双罗丹明的Sn<Sup>4+</Sup>荧光探针分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双罗丹明-乙醇胺衍生物的高选择性Sn<Sup>4+</Sup>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由罗丹明B与乙醇胺进行缩合酰化反应得到罗丹明-乙醇胺衍生物,将罗丹明-乙醇胺衍生物与间苯二甲酰氯反应得到含有双罗丹明的S...
- 张迪刘继红尹海燕王红旗李淑芳王敏马莹刘冬梅李漫贾斌周玲张军锋
- 小麦和土壤中环丙唑醇残留消解动态及膳食摄入评估被引量:3
- 2015年
- 为评价环丙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通过建立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样品中环丙唑醇的残留量进行检测,研究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环丙唑醇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环丙唑醇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空白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9.2%~95.6%,相对标准偏差为1.9%~10.0%,最小检出量为8.2×10?12 g,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 mg·kg?1,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环丙唑醇在小麦上的残留分析要求。2010年和2011年,河南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3地环丙唑醇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0~5.5 d、18.1~34.5 d;不同施药次数、施药量及采样间隔,环丙唑醇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415 mg·kg?1。采收间隔期为14 d和21 d时,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和采收间隔期,环丙唑醇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差异均不显著;采收间隔期为7 d,有效成分108 g?hm-2施药2次与有效成分162 g?hm-2施药3次时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普通人群环丙唑醇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000 109 9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0.5%左右,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 吴绪金马婧玮张军锋汪红施烈焰周娟李通
- 关键词:施用方法小麦消解动态半衰期
- 基于核酸外切酶I循环酶切放大的赭曲霉毒素A荧光偏振快速检测方法
-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及荧光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核酸外切酶I循环酶切放大的赭曲霉毒素A荧光偏振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核酸适配体与单链荧光标记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形成双链复合物,该复合物能够与OTA发生特异性链置换反应并...
- 刘继红王红旗张军锋张玲周玲王建王静尹海燕祁玉峰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