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群

作品数:70 被引量:380H指数:1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5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0篇儿童
  • 22篇综合征
  • 17篇肾病
  • 13篇肾病综合征
  • 13篇肾脏
  • 12篇小儿
  • 10篇溶血
  • 10篇肾炎
  • 9篇血尿
  • 9篇血症
  • 9篇原发性
  • 9篇原发性肾病
  • 9篇溶血尿毒综合...
  • 9篇尿毒
  • 9篇尿毒综合征
  • 8篇原发性肾病综...
  • 7篇肾脏病
  • 7篇儿科
  • 6篇预后
  • 5篇血管

机构

  • 66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和田地区...
  • 1篇北京市儿科研...

作者

  • 66篇孟群
  • 38篇沈颖
  • 30篇刘小荣
  • 23篇陈植
  • 22篇樊剑锋
  • 17篇周楠
  • 13篇张桂菊
  • 10篇孟繁英
  • 10篇孙嫱
  • 7篇刘小梅
  • 7篇张毓文
  • 5篇凌晨
  • 5篇焦莉平
  • 5篇周春菊
  • 4篇江载芳
  • 4篇刘之蕙
  • 3篇王爱华
  • 3篇付倩
  • 2篇杜仲民
  • 2篇伏立兵

传媒

  • 12篇中华实用儿科...
  • 7篇中国实用儿科...
  • 6篇北京医学
  • 6篇实用儿科临床...
  • 4篇临床儿科杂志
  • 4篇中华肾脏病杂...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2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小儿急救医学
  • 1篇国外医学(儿...
  • 1篇实用护理杂志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国外医学(生...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中国血液净化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第十届全国儿...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1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5篇2003
  • 4篇2002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病理与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儿童肾小管间质病变 (TIL)在肾病综合征 (N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6 3例NS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NS患儿的TIL情况 :肾小管间质无损害者占 2 6 .9% ,轻度损害者占36 .5 % ,中度占 2 6 .9% ,重度占 9.5 %。TIL明显者 ,病情加重 ,表现为血压升高、肾功能及肾小管功能明显下降 ,肾小管间质损伤与血肌酐显著相关 (P <0 .0 1)。肾小管间质损害越重 ,系膜增殖程度、新月体及球性硬化积分也越高。结论 NS患儿TIL以非微小病变型肾病为主 ,随肾小管间质损害加重 ,肾病患儿病情也加重。
刘小荣沈颖伏立兵孟群刘小梅
关键词:肾变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病变临床病理
27例儿童C3肾小球肾炎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周楠刘小荣周春菊孟群樊剑锋
小儿肾小球疾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特征及其纤维化关系探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肾小管间质的损害、细胞的表型转化在小儿肾小球疾病进展中的作用 方法 对123例患 儿肾穿刺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型蛋白(Vimentin,Vim)及Ⅳ型胶原(Col Ⅳ)的表达。对44例伴有小管间质损害的患儿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检测。结果 123例中:①肾小管间 质无损害者占23.6%,轻度损害者占46.3%,中度损害者占22.8%,重度损害者占7.3%。②肾小管间质有损害者,肾小 管上皮细胞可出现间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及α-SMA的表达。③随着肾小管间质损害加重,α-SMA的表达增加,重 度损害者肾间质内出现大量α-SMA阳性细胞,并伴有Ⅳ型胶原(ColⅣ)的聚移增多;α-SMA的表达与肾小管间质损 害的程度、球性硬化及Scr呈正相关。④PCNA在轻度、中度损害肾小管间质病变时表达增加,在重度损害时表达减 弱。轻度、中度肾小管间质病变时,PCNA的表达与α-SMA的表达、肾小管间质损害及球性硬化呈正相关,与肌肝清 除率呈负相关 重度肾小管间质病变时,PCNA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尿蛋白呈负相关 结论 随着肾小球疾病发 展,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成纤维细胞可发生向肾间质肌纤维母细胞的表型转化,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展。肾小管 间质损害越重,患儿的病情也越重。
刘小荣沈颖伏立兵刘小梅孟群
关键词: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表型
儿童狼疮肾炎73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狼疮肾炎(LN)的临床和肾脏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00~2007年在我院住院的73例LN资料进行总结。结果临床分型:73例LN中男17例、女56例,男女之比1:3。起病年龄平均11.0±2...
樊剑锋孟群陈植张桂菊沈颖
关键词:狼疮肾炎肾脏病理肾活检病理类型
文献传递
儿童尿路结石及其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分析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探讨儿童尿路结石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及其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2至2007年我院收治的35例尿路结石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以总结出儿童尿路结石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儿均采用腹部B超及腹平片检查确诊;24例患儿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病程与血尿素氮、肌酐水平正相关(r=0.549,P=0.007;r=0.575,P=0.004);肾功能衰竭组x线阳性结石少于非肾功能衰竭组(X^2=8.70,P=0.006);尿酸水平高于非肾功能衰竭组(t=3.04,P=0.009);肾功能衰竭组予内科保守或血液透析治疗,同时行膀胱镜逆行引流术,解除梗阻后患儿尿量增加,尿毒症症状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小儿尿路结石临床表现不典型。腹部B超是最好的诊断方法;结石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需早期诊断及治疗,及时解除结石梗阻至关重要,同时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治疗;应长期随访,预防结石复发。
孟群沈颖孙宁刘之蕙
关键词:膀胱镜尿路结石急性肾功能衰竭
婴儿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总结婴儿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0-2015年北京儿童医院肾脏科病房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婴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结果、疗效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9例患儿,发病年龄为2-7个月,其中男孩7例,女孩2例。5例为白色念珠菌感染,2例为热带念珠菌感染,1例为克柔念珠菌感染,1例为光滑念珠菌感染。患儿中5例为小于32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4例伴有泌尿系统发育畸形。均使用过抗生素。8例有侵入性操作史。7例有发热症状,2例为体温不升。6例有喂养困难,2例有呼吸暂停,1例有感染性休克,1例合并肾损害,1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8例接受足疗程抗真菌治疗,1例未完成足疗程治疗,经治疗8例痊愈,1例放弃后死亡。结论不恰当使用抗生素、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泌尿系统发育畸形和侵入性操作等常见于婴儿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医师应识别高危患儿,争取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樊剑锋刘小荣孟群
关键词:婴儿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
肾素瘤的诊疗及预后,附一例病例报告
孟群刘小荣
IgA肾病早期肾脏局部RAS的活化与调节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观察IgA肾病早期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活化状态和调节,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的关系,为临床选择适宜用药时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肾穿确诊的原发性IgA肾病、且无影响RAS因素的患儿共38例。按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分组,选择远离瘤体的正常肾组织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R)、TGF-β1,原位杂交法检测AT1RmRNA,均为石蜡切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结果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AngⅡ、AT1R、AT1RmRNA和TGF-β1表达微弱。IgA肾病患者各因子表达明显增多,早期组的表达水平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各因子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结论IgA肾病早期AngⅡ已经活化,推测在IgA肾病早期应用RAS阻滞剂可能有利于遏制疾病的发展。
周楠沈颖焦莉平王辉孟群
关键词:IGA肾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转化生长因子-Β1
肾脏科患儿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分析肾脏科住院患儿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9年至2014年27例肾脏科住院患儿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为泌尿系念珠菌感染,8例为肺孢子菌病肺炎,4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和1例侵袭性泌尿系曲霉菌感染,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例为肺念珠菌病,1例为肺丝状真菌感染。均存在基础病变,其中10例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7例继发性肾病综合征,6例伴有泌尿系统发育畸形,4例为〈32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均使用过抗生素。17例患儿有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史。16例有侵入性操作史。27例均有发热症状,14例出现喘憋,7例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5例合并多脏器衰竭。8例肺孢子菌病患儿胸部CT示弥散磨玻璃影伴“马赛克”征;4例肺曲霉菌病患儿见肺多发结节影、易形成空洞。2例肺念珠菌病患儿病灶边缘模糊、浓淡不均,呈小斑片影,位于双肺中下野、不累及肺尖。23例接受足疗程抗真菌治疗,经治疗后16例痊愈,3例好转,4例死亡。4例放弃治疗。结论 长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不恰当使用抗生素、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泌尿系统发育畸形、侵入性操作等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不同的真菌感染影像学有不同特点,尽管不具备诊断特异性,但其相对特征性表现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
樊剑锋段晓岷刘小荣周楠孟繁英孟群陈植
关键词:肾脏科侵袭性真菌感染儿童
婴幼儿泌尿系结石29例被引量:17
2003年
目的 了解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方法 总结29例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本组男25例(86.21%),女4例。年龄最小4个月,婴儿17例,幼儿12例;上尿路结石16例(55.17%),男12例,女4例,临床主要表现无尿、排尿困难、血尿,占93.75%;下尿路结石13例(44.83%),均为男童,临床以排尿困难为主要表现,占84.61%;婴儿临床上以排尿困难和无尿为主要表现,占82.35%,而幼儿则以排尿困难为主要症状,占66.67%;结石可以血尿为首发症状(13.79%),反复出现;7例肾功能减退(24.14%),均为上尿路结石。结石检出率腹部B超90.5%,腹部平片72.2%,静脉肾盂造影44.4%。结论 小儿泌尿系结石可早期形成及发病,以男童多见,无尿、排尿困难和血尿是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主要表现,上尿路结石易并肾功能减退,腹部B超是泌尿系结石最简便的检查方法之一。
孟繁英刘玉容孟群张毓文吾尔尼沙
关键词:婴幼儿泌尿系结石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