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迪

作品数:33 被引量:280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缺血
  • 10篇卒中
  • 5篇神经保护
  • 5篇脑缺血
  • 4篇跌倒
  • 4篇血管
  • 4篇血性
  • 4篇缺血性卒中
  • 4篇老年
  • 4篇老年人
  • 4篇恒河猴
  • 3篇动物
  • 3篇血栓
  • 3篇溶栓
  • 3篇栓塞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网膜
  • 3篇灵长类
  • 3篇脑梗

机构

  • 23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北京医院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徐州医学院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水利部北京总...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31篇吴迪
  • 9篇丁玉川
  • 8篇陈健
  • 6篇段云霞
  • 4篇于普林
  • 4篇吉训明
  • 3篇覃朝晖
  • 2篇孔放
  • 2篇师敬飞
  • 2篇孙亮
  • 2篇王天龙
  • 2篇孙飞
  • 2篇罗兰
  • 2篇杨泽
  • 2篇史晓红
  • 2篇唐雷
  • 2篇马艳辉
  • 2篇贾宾
  • 2篇王晓霞
  • 2篇徐娜

传媒

  • 6篇国际脑血管病...
  • 3篇中国比较医学...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医学教育管理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1992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低温治疗方法及在脑卒中模型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2
2021年
近年来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不断攀升,治疗性低温被认为最有前景的神经保护方法,而且低温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已被众多研究验证并且广泛用于转化研究,但是临床研究始终未发现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局部脑缺血的大动物模型已成为基础科研与临床转化研究间的桥梁,在神经保护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总结了多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局部脑缺血模型上,治疗性低温的研究进展。旨在推动治疗性低温治疗尽快用于临床研究。
何小夺吴迪吴隆飞陈健丁玉川
关键词:非人灵长类卒中动物模型
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置管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置管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大脑中动脉M2段栓塞建模的健康成年恒河猴16只,雄性,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n=8):对照组(C组)、超声引导组(U组)。所有恒河猴采用0.1 mL/kg氯胺酮及速眠新的混合液肌内注射进行基础麻醉,待动物入睡后行气管内插管,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采用持续输注丙泊酚(5~8 mg·kg^(-1)·h-1)。C组采用传统指尖触摸法进行股动脉穿刺置管,U组采用超声引导平面内-平面外联合法进行股动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1次、2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置管次数、穿刺置管花费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C组与U组1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25.0%和62.5%,2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50.0%和87.5%、总成功率分别为75.0%和100%。C组与U组穿刺置管次数分别为(3.0±1.6)次和(1.5±0.8)次,穿刺置管花费时间分别为(15.8±6.1)min和(5.4±2.9)min。与C组比较,U组穿刺置管次数少,穿刺置管花费时间较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U组1次、2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股动脉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模型中,采用平面内-平面外联合技术进行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可提高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减少穿刺置管次数,缩短穿刺置管花费时间。
马艳辉吴洁贾宾姚东旭徐娜王天龙陈健吴迪
关键词:恒河猴大脑中动脉栓塞超声引导
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非人灵长类动物局部脑缺血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8年
由于多项转化研究的失败,卒中治疗专业委员会建议,应该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局部脑缺血模型上进行临床前研究。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局部脑缺血模型与人类卒中发病过程一致,而且还可以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因此是模拟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与治疗过程的最佳动物模型。目前研究采用多种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模型,结果也不一致,本文将对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总结,对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和潜在应用进行分析。此外,本文还根据不同类型的栓子,不同的闭塞部位,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和可能的应用范围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选择合适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将有助于推动转化研究开展。
吴迪何小夺陈健丁玉川
关键词:卒中动物模型非人灵长类动物
核素心室造影对于急性心肌梗塞心室功能的评价
吴迪
膜联蛋白A5在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缺血性卒中是导致我国中老年人群残疾和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从诊断到治疗需要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目前,血管再通治疗已成为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是,单纯行血管再通治疗后,部分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此外,目前针对单一靶点的神经保护药物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效果仍不显著。膜联蛋白A5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其抗凝血、抗炎症、促进神经元存活等功能可用于减轻脑血管再通后再灌注损伤等神经保护治疗。膜联蛋白A5因其与磷脂酰丝氨酸具有紧密结合特性,可用于卒中诊断、靶向治疗载体构建等。作者总结膜联蛋白A5的多种功能,分析其在缺血性卒中中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朱占伟何嘉琛郭佳琦徐率立吴迪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膜联蛋白A5栓塞炎症
血清肌钙蛋白I预测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转归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水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aSAH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临床分级、血清cTnI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心电图、动脉瘤特征、血管内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等信息。在患者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转归评价,转归不良定义为>2分。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血清cTnI水平对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16例患者,其中256例转归良好(81.01%),60例转归不良(18.99%),13例(4.11%)死亡。47例(14.87%)患者血清cTnI水平升高,转归不良组血清cTnI水平升高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45%对7.81%;P<0.001)。与转归良好组比较,转归不良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更低,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更高(P均<0.001)。转归不良组NT-proBNP水平升高及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构成比(P均<0.001)亦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转归不良组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脊液置换和脑室外引流的比例以及并发脑梗死、脑积水、癫痫发作和再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Hunt-Hess分组3~5级[优势比(odds ratio,OR)6.61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158~20.278;P=0.001]、Fisher分级3~4级(OR 3.719,95%CI 1.479~9.352;P=0.005)、脑梗死(OR 15.814,95%CI 4.978~50.235;P<0.001)、再出血(OR 13.324,95%CI 2.092~84.881,P=0.006)以及血清cTnI水平升高(OR 3.874,95%CI 1.406~10.672;P=0.009)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可独立预测aSAH�
陈艳吴迪程琼李永坤汪银洲郑峥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治疗性肌钙蛋白I
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率的调查被引量:111
2006年
目的调查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情况,探讨其跌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对躯体、心理、行为的影响,为老年人跌倒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崇文区龙潭街道办事处11个居委会中所辖4个居委会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1512人,以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入户调查,调查老年人过去12个月跌倒的情况及跌倒的后果。结果 1512人中,12个月中发生跌倒272人,跌倒发生率为18.0%,其中女性为20.1%,男性为14.9%,女性高于男性(x^2=7.45,P<0.016);60~、65~、70~、75~、80~、85~95岁年龄组跌倒发生率分别为14.5%、15.4%、19.5%、20.2%、23.1%和28.6%,跌倒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趋势 x^2检验,x^2=10.37,P<0.01)。研究对象1512人中,8.7%的老年人因跌倒致伤,1.3%致骨折,5.5%致软组织损伤,35.7%因跌倒致日常活动减少,跌倒者中58.8%害怕再次跌倒。结论北京市城市社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率高,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躯体及心理健康。
于普林覃朝晖吴迪姚元虎乌正赉
关键词:意外跌倒发病率
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发出“help-me”信号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9年
局部脑损伤后,受损神经元向周围细胞释放求助的“help-me”信号,通过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转变、内皮细胞增生等方式,保护受损神经元,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作者就神经元损伤后,特别是脑缺血损伤后,内源性“help-me”信号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提示发现神经元损伤后的内源性“help-me”信号,并将其作为干预新靶点,可能为神经保护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段云霞吴迪何小夺丁玉川
关键词:神经元细胞信号神经保护
磷脂酰丝氨酸对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3年
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病死率的特点。缺血半暗带组织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再通治疗后临床获益的关键。减少缺血半暗带组织神经细胞的凋亡,可能改善缺血性卒中的预后。磷脂酰丝氨酸作为介导细胞凋亡最重要的“eat me”信号,或可成为神经保护的新靶点,为卒中后神经保护提供新思路。作者对磷脂酰丝氨酸对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郭佳琦段云霞徐率立吴迪
关键词:卒中细胞凋亡缺血半暗带磷脂酰丝氨酸
多参数高场强磁共振成像评估恒河猴急性脑梗死血栓-溶栓模型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使用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非人灵长类动物(nonhuman primates,NHPs)急性脑梗死血栓-溶栓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8只成年雄性恒河猴,年龄(8.2±1.2)岁,体重(9.4±1.0)kg,随机分为梗死组(n=4)和溶栓组(n=4),采用恒河猴自体血栓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M1段),栓塞后,溶栓组给予rt-PA溶栓治疗,梗死组仅接受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4 h和24 h进行磁共振T2WI、T2-FLAIR、TOF-MRA、DWI扫描。结果成功制备恒河猴血栓-溶栓模型。MRA显示梗死组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均未再通,溶栓组MCA实现血管再通。T2WI序列显示梗死组梗死体积增量为(12 027±5507)mm3,溶栓组梗死体积增量为(4910±2764)mm3;DWI序列显示梗死组梗死体积增量为(9498±5226)mm3,溶栓组梗死体积增量为(4854±1792)mm3。T2WI和DWI序列均显示,两组4 h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溶栓组24 h梗死体积低于梗死组,差异有显著性;溶栓组的梗死体积增量低于梗死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应用MRI序列成功评估恒河猴血栓-溶栓模型的再通及梗死灶变化。
张默吴迪何小夺齐志刚李坤成陈健
关键词: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溶栓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