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红
- 作品数:54 被引量:327H指数:12
-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铬在土壤-水稻体系中的累积、迁移及其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 卢志红
- 关键词:土壤水稻铬迁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 作物施肥决策系统的研究
- 本文就目前的作物施肥决策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有各作物施肥决策系统的设计均以合理施肥为目的,以充分发挥土壤的生产潜力、提高肥料利用率为目标,一般由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推理机、人机交互界面5个子系统组成,为推荐施...
- 卢志红赵小敏吴建富
- 关键词:作物施肥决策系统肥料利用率数据库
- 文献传递
- 长期定位施肥对水稻土磷素形态的影响被引量:20
- 2009年
- 本文通过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21年不同施肥处理水稻土中磷素形态及其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的土壤无论是有机磷还是无机磷中有效磷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有机-无机肥配施的有机磷含量不仅高于无肥处理而且还高于单施化肥的处理,并且有利于活性和中度活性有机磷含量的提高。对无机磷的影响,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仅有利于提高Ca-P、Al-P和Fe-P的含量,而且对促进闭蓄态磷的活化效果明显。可见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提高土壤有机磷含量和增加土壤无机磷有效形态的含量。另从土壤有效磷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可知:当红壤稻田土壤有效磷含量在20 mg/kg左右时,增施磷肥对水稻增产效果不明显。
- 卢志红嵇素霞张美良刘经荣
-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水稻土有机磷无机磷
- 长期定位施肥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在1981-2010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钾养分相等条件下,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无机肥料长期配合施用可以明显提高双季水稻产量,增产幅度达6.67%~23.29%(2010年),同时还能提高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其中以紫云英(早稻基肥)+沼肥(晚稻基肥)+化肥效果最明显,而对土壤缓效钾影响不大。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早、晚稻季产量和年总产量与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均呈极显著直线相关(r=0.9887**、0.9883**和0.9885**);与土壤交换性钾和速效钾含量均呈显著直线相关(r=0.9050*、0.9048*、0.9049*和0.9325*、0.9322*、0.9324*);与土壤缓效钾含量均呈显著抛物线关系(r=0.9391*、0.9398*和0.9395*)。
- 李涛王景明吴建富卢志红肖青亮
- 关键词:定位施肥双季稻钾
- 南昌市近郊集约化农业利用下土壤酶活性与重金属污染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在农学试验站的水田和菜地、蛟桥、黎家、扬子洲,凤凰洲等菜地取样,并对土壤样品进行重金属含量和酶活性的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在农业集约化利用下,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对土壤不同深度的土壤酶活性有不同的影响。重金属镉、铅、铜、锌与土壤脲酶达到显著正相关。镉、铅与土壤蛋白酶活性达到显著正相关,而其它的重金属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酶的活性与土壤肥力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速效钾与土壤重金属呈极显著相关。
- 郑诗樟卢志红肖青亮张结刚
-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重金属集约化农业
- 长期定位施肥对水稻土有机质含量及组成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4年
- 为揭示水稻土有机质的变化规律,通过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27年的不同施肥处理水稻土中有机质含量及其组成。结果表明,长期施肥不同处理的土壤有机质消长呈现明显差异,在等量氮、磷、钾养分的前提下,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比无肥或单施化肥更有利于稻田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单施化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各处理土壤腐殖酸、HA、FA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有机-无机肥配施土壤腐殖酸、HA、FA一直高于无肥及化肥处理,而且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中HA和FA的增加,HA/FA比值随着时间的延伸逐渐减小;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提高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而且长期施肥土壤有机质与易氧化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氮、水解氮含量及产量显著正相关。易氧化有机质与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及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水稻产量与易氧化有机质的相关性(r=0.8181*)比与有机质(r=0.8020)的相关性较高,说明易氧化有机质对水稻增产有较大的贡献。
- 卢志红嵇素霞张美良刘经荣张结刚
-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水稻土有机质
- 不同母质上中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质量性状
- 吴蔚东郑诗樟卢志红
- 江西省丘陵山区红壤非耕地土壤退化的研究被引量:7
- 1997年
- 江西省内丘陵山地红壤非耕地主要有天然阔叶林、人工杉木林、人工马尾松林、人工油茶林和荒地。经过对这些非耕地土壤进行大量面上调查和定位研究后发现,除天然阔叶林外,这些非耕地土壤的退化现象极为普遍,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土壤剖面的逆向发育、土壤质地突变、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研究同时表明,导致土壤产生退化的主要原因为:1)林业生产过程中林木更新和营林技术粗放,2)林地投入少,3)陡坡开垦,4)人为采薪对地表有机物层的破坏。最后。
- 吴蔚东郑诗樟卢志红王景明陈淑珍
- 关键词:丘陵山地土壤退化
- 不同母质上中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质量性状
- 天然常绿阔叶林是中亚热带红壤地区生态系统进化形成的顶级植被类型。它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不可代替的作用[1]。长期以来,由于对常绿阔叶林的功能及其作用认识不足以及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本地区的天...
- 吴蔚东郑诗樟卢志红
- 关键词:天然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凋落物层土壤质量
- 文献传递
- WTO背景下江西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探讨被引量:2
- 2005年
- 运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江西农业产业化经营状况,针对江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入WTO后江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周春火卢志红万骏南吴建富施翔钟厚
- 关键词:WTO农业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