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媛
-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时期眼外伤急救流程管理被引量:2
- 2020年
- 2019年12月初开始于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力强、致病率高、影响范围广,全国各地相继迅速启动紧急防控措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全民防疫为主,眼科疾病诊疗部分受限。眼外伤是眼科常见眼科急症,可导致不可逆转的视力丧失,甚至眼球摘除。眼外伤的急诊救治效果与患者的视力预后密切相关,需伤后短时间内做出正确诊断和及时处理。因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如何能够安全完成眼外伤急诊的手术处理值得探讨。本文根据2020年1月24日天津市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防控响应以来,我科多例急诊眼外伤的处理流程,就疫情防控期间的眼外伤手术防控管理作一述评,以期为眼科同行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期安全处理急诊眼外伤提供参考。
- 刘媛媛郝晶徐晶王秀芳杨丽坤孙智勇于金国陈松颜华
- 关键词:手术
- 急性期交感性眼炎的临床及多模影像学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观察交感性眼炎(SO)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及多模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20年6月至2024年3月首诊的3例SO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5.7岁,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多模影像学资料,包括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B超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随访3至12个月,观察治疗后效果及影像学特征变化。结果三例患者首诊时均表现为后交感性眼炎(PSO)。多模影像学的共同特征:B超示脉络膜弥漫性增厚;OCT示脉络膜增厚,脉络膜内管腔样结构模糊或消失;ICGA示不同程度的持续性、多灶性、低荧光斑点;FFA示视盘高荧光。多模影像学的其它表现:病例2的B超还显示渗出性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病例1和2的OCT示增厚的脉络膜呈波浪样起伏;伴视网膜不同程度损害,椭圆体带不连续,其中病例2还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杆体(锥体)层分离。病例3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类圆形高反射病灶。病例1的FFA示早期散在低荧光斑点,晚期轻度荧光渗漏;病例2复发期示斑驳样透见荧光,病例3示散在斑点样透见荧光。三例患者经甲泼尼松龙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后,B超显示视网膜及脉络膜脱离快速消退,脉络膜厚度逐渐降至正常;OCT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快速消退,脉络膜厚度及管腔样结构逐渐恢复;椭圆体带恢复较慢,最终病例2遗留部分不可逆性椭圆体带损害,病例3的视网膜色素上皮下类圆形高反射病灶逐渐缩小。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眼内炎症均完全缓解,交感眼视力由首诊时的0.15,手动/眼前和1.0分别恢复至0.6,0.12和1.0。结论三例急性期SO患者临床表现均为PSO,多模影像呈现脉络膜弥漫性炎症性增厚及视网膜不同程度损害,经过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 杨文慧刘媛媛杨丽坤陈松
-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辅助性T细胞在脱髓鞘性视神经炎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14年
- 背景 视神经炎是神经眼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易反复发作并可造成视神经轴索损害及不可逆性视力损伤,且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其发病机制被认为与机体免疫调节失衡有关. 目的 研究辅助性T细胞(Th)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Th17特异性细胞因子及其转录因子在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早期发病中的表达,以明确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的免疫反应启动及免疫炎症维持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9周龄清洁级C57BL/6(H-2b)雌性小鼠8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和免疫后7、11、14、19、23、28 d组(模型组亚分)各12只.模型组小鼠分别于背部两侧皮下注射相应抗原200 μg,免疫当天记作第0天,于免疫后第0、2天给予模型组小鼠腹腔内注射百日咳疫苗400 n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视神经炎小鼠的眼部表现及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神经的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神经轴索损伤标志物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表达量的变化;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视神经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7、IL-10及叉头蛋白3(Foxp3)等的动态表达.结果 免疫后11d,模型组小鼠陆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模型组视神经组织内出现炎性因子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发现模型组轴索损伤标志物β-APP阳性染色增强;F-VEP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7、11、14、19、23、28 d组小鼠P1波潜时值较正常对照组小鼠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87、15.203、16.364、11.540、11.959、16.163,P<0.05);免疫后7d,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小鼠N1-P1振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2,P=0.378);而免疫后11、14、19、23、28 d组小鼠N1-P1振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61、-31.401、-16.109、-
- 庞静刘媛媛颜华
- 关键词:视神经炎免疫调节TH17细胞TREG细胞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视网膜病变的小型病例研究
- 2024年
- 目的:观察新冠肺炎(COVID-19)相关视网膜病变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探讨相关发病危险因素,并分析治疗和预后结果。方法:选取2022-12-13/2023-01-13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确诊的COVID-19相关视网膜病变患者7例7眼。纳入患者均行眼底彩照、红外眼底照相(IR)、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眼底自发荧光(FAF)等眼科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结果:纳入患者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例2眼表现与既往CRVO不同,患者均为青年,视网膜出血呈中心白点状的类圆形、梭形出血斑,其中1例1眼半侧视网膜静脉阻塞(HRVO)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水平升高(161.8%),另1例1眼CRVO患者狼疮抗凝物试验(+);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2例2眼,FAF示后极部散在圆点样高自发荧光,给予激素治疗后预后良好;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3例3眼,IR示黄斑旁边界清楚的低反射病灶,SD-OCT示外核层(ONL)、外界膜(ELM)高信号,EZ/IZ信号断裂,预后良好。结论:COVID-19可能引发炎症风暴,累及视网膜各层组织及血管,导致视网膜多种病变的发生,激素治疗可能有效,多预后良好,其中CRVO眼底出血可见Roth斑,狼疮抗凝物和vWF:Ag增高可能是COVID-19后易发CRVO的危险因素。
- 杨馥宇刘胜男陈松刘媛媛郭佳茹周伟
- 关键词: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 Treg/Th17细胞失衡和神经元损伤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视神经炎视功能异常中时间关系的研究
- 刘媛媛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