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岚
- 作品数:23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走出“中心”--《边地寻踪》导读
- 2021年
- 使用"边地"这个词来界定这本散文集中作家书写的对象,大概会引起其中很多人的不满。刘亮程在采访中,就明确表示过不喜欢"西部"这个词,"我写作时从来没有感到我是在西部。西部这个概念本身有点文化歧视味道。我在你的西边,你就叫我西部,一副文化中心霸权面目。一个作家不应有这样的心理限制"。
- 凌云岚
- 关键词:边地
- 莫言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传统被引量:3
- 2014年
- 莫言的创作与现代中国乡土小说传统之间关系密切。高密东北乡这一文学王国的开辟,使乡土成为其创作的核心资源。通过对乡土如何被现代作家"发现"并成为书写对象,乡土文学如何承载现当代作家的文化想象,乡土文学创作者对写作姿态和写作立场如何进行选择等不同方面的研究表明,莫言乡土文学创作对现代乡土文学传统既有承袭也有突破。
- 凌云岚
- 关键词:乡土文学小说传统文学创作者核心资源
- 北京的市声——现代文人的城市体验
- 2006年
- 文学与现代城市的遭遇始于二十世纪,乡土与城市的对立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大主题。本文以现代文学中的北京“市声”为代表意象,通过文本分析,探讨现代作家在北京的种种城市体验。现代作家对市声选择性的描写,体现出他们面对城市时特有的文化心态。
- 凌云岚
- 关键词:市声文化心态
- “北京学”的研究空间——兼评《北京的舆论环境与文人团体:1920—1928》被引量:3
- 2009年
- 都市文化和文学的研究是近来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北京学"以其丰富的研究空间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本文以颜浩的《北京的舆论环境与文人团体:1920—1928》一书为例,展示了北京研究所具备的可开拓性空间。通过分析该书如何选取研究对象、进入城市的独特方式和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凸显出从文化或文学层面阅读都市的魅力所在。
- 凌云岚
- 关键词:北京学舆论环境
- 另一种“返乡”——高邮方志与汪曾祺的地方书写
- 2023年
- 汪曾祺在1980年代的返乡之旅中,集中阅读了大量地方文献和方志史料,“地方志”构成他重要的写作资源之一,为其这一时期的地方书写提供了大量素材。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阅读行为中,汪曾祺的地方记忆被再次激活,在对高邮历史和人文传统的重新梳理中,汪曾祺也完成了另一层面上的“返乡”,他以参与地方修志的方式重新思考“地方”的意义,接续了一种地方传统,并在“扬弃”与“改写”中完成对故乡高邮的个性化建构和表述。
- 凌云岚
- 关键词:汪曾祺
- “夫子自道”——汪曾祺的沈从文解读被引量:6
- 2019年
- 汪曾祺对沈从文的解读,是从198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汪曾祺准备为沈从文要出的选集写个后记,将其主要作品系统地重读了一遍。这一重读沈从文的行为导向了两个结果:第一是汪曾祺不久后表了《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此后他持续对沈从文作品和为人进行解读,这一行为延续到1990年代末(以1997年的《梦见沈从文先生》为止),汪曾祺陆续发表十余篇解读沈从文的文章。
- 凌云岚
- 关键词:汪曾祺沈从文作品边城重读
- 现代文学中的侠文化——现代文人的文化改造思路被引量:2
- 2002年
- 本文所关注的 ,是在中国现代这一传统文化发生大变革的时期 ,侠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因子 ,引起了近现代知识分子怎样的关注。近现代知识分子对侠文化的态度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思路 :建构型、提炼型、反思型。本文试图以侠文化为切入口 ,了解现代文人的文化改造思路。
- 凌云岚
- 关键词:侠文化文化改造文化建构文化反思
- 语文教育中的拓展性阅读
- 2008年
- 文学教育,以经典文本为教学对象,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基本上以文本解读、赏析为主要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对文学作品的认知、理解和审美。然而,文学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和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其他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所学文本进行相关地拓展性阅读,借助文学来把握、认知整个社会文化、历史,是具有可行性的。
- 凌云岚颜浩
- 关键词:拓展性阅读语文教育社会文化结构文学教育教学对象经典文本
- 当时事进入新戏——《孽海波澜》与北京济良所被引量:1
- 2017年
- 梅兰芳1914年排演的第一出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搬演自1906年的新闻时事。当年的新闻事件,经由《京话日报》的报道与发动,开创了北京拯救妓女的济良所事业。当社会事件进入新闻报道,又转而变成时装新戏的创作资源,进而在观众中引发热潮,同时也将梅兰芳的演剧事业推向了一个高峰。此事的来龙去脉、传播方式与变形历程,为我们彰显了清末民初北京文化空间的创新尝试与建构过程。
- 杨早凌云岚
- 古都之声--现代文人笔下的北京被引量:1
- 2021年
- 敏感的文学家们很早就意识到城市的声音是富于个性的,有其独特的况味。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记录南宋都城的声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小巷深处的叫卖声中充满南方城市特有的湿润感。18世纪的英国散文家约瑟夫·阿狄生,说第一次到伦敦的外地人,最感到吃惊的莫过于伦敦的叫卖声。有人说刚到伦敦的第一周里,脑子里装的全是这些声音,挥之不去,简直连觉都睡不成;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城市的喧嚣动听至极,甚至超过云雀的天籁之音。
- 凌云岚
- 关键词:叫卖声现代文人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