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宇
- 作品数:55 被引量:259H指数: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友谊医院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入院即刻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和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5
- 2019年
- 目的 探讨入院即刻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 972例,按入院即刻血浆NT-proBNP四分位水平分为4组,即NT-proBNP<61 ng/L组(733例)、61 ng/L≤NT-proBNP<133 ng/L组(749例)、133 ng/L≤NT-proBNP<326 ng/L组(747例)和NT-proBNP≥326ng/L组(743例).收集入选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各组患者LVEF水平和院内MACCE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T-proBNP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LVEF和院内MACCE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着NT-proBNP水平升高,患者LVEF降低[NT-proBNP<61 ng/L组、61 ng/L≤NT-proBNP<133 ng/L组、133 ng/L≤NT-proBNP<326 ng/L组和NT-proBNP≥326 ng/L组患者LVEF分别为(68.4±4.8)%、(68.2±5.2)%、(67.2±6.7)%和(62.6±10.4)%,F=77.98,P<0.01].随着NT-proBNP水平升高,院内MACCE发生率升高[NT-proBNP<61 ng/L组、61 ng/L≤NT-proBNP<133 ng/L组、133 ng/L≤NT-proBNP<326 ng/L组和NT-proBNP≥326 ng/L组患者院内MACCE发生率分别为3.4%(25/733)、3.5%(26/749)、5.5%(41/747)和7.3%(54/743),x2=16.2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是LVEF<50%的独立预测因子[Exp(β)=5.875,95%CI 3.382~10.207,P<0.001],但不是院内MACCE的独立预测因子[Exp(β)=0.783,95 %CI 0.400~1.996,P=0.783].结论 入院即刻血浆NT-proBNP水平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但不是院内MACCE的独立预测因子.
- 高翔宇陈晖丁晓松武珊珊魏巍李虹伟
-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主干1例
- 2013年
- 患并女.58岁.反复进餐后胸骨后疼痛伴胸闷20天,为烧灼样疼痛。向后背部放射,含服硝酸甘油约5min后可缓解;既往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体检、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平板运动心电图可疑阳性。
- 高翔宇李虹伟陈晖赵慧强李东宝姚道阔
- 关键词:冠状血管畸形冠状血管造影术诊断显像
- 冠心病合并尿毒症维持透析介入治疗25例效果观察
- 2016年
- 目的探讨合并尿毒症维持透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特征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合并尿毒症维持透析的冠心病患者25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例,非ST抬高型ACS15例。人院后行急诊或常诊CAG及介入治疗。观察患者CAG血管病变特点、介入治疗结果、住院期间及12个月随访结果。结果(1)合并尿毒症透析冠心病患者CAG三支血管病变19例、中重度钙化20例、弥漫性病变11例;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ACS,3组间三支血管病变(χ^2=1.08,P=0.58)、中重度钙化(χ^2=0.48,P=0.79)、弥漫性病变(χ^2=4.52,P=0.11)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合并尿毒症透析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成功24例,平均总操作时间为(55.3±7.1)min,平均造影剂用量为(126.0±12.6)ml,操作期间出现并发症1例。(3)住院期间及随访12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0%(5/25)与48.0%(12/25)。结论合并尿毒症维持透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多支、弥漫病变较多,采用介入治疗相对安全,成功率高,但住院期间及12个月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
- 姚道阔高翔宇梁思文丁晓松赵慧强李东宝陈晖
- 关键词:冠心病尿毒症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7年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较特异的存在于在心肌细胞质内。正常人的血浆中不含有或含有少量H-FABP。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可快速释放到血中。由于H-FABP目前在心血管疾病中,尤其在AMI的诊断与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日显突出,近年来对其研究日渐增多。
- 高翔宇严松彪陈晖
- 关键词: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心血管疾病
- 托伐普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在老年患者急性左心衰竭合并急性心肾综合征中的有效性被引量:22
- 2021年
- 目的:观察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托伐普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左心衰竭合并急性心肾综合征老年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老年患者,经传统利尿剂等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后仍有液体潴留且合并急性心肾综合征,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7.5~15.0 mg/d托伐普坦口服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持续静脉泵入3~7 d的患者共20例。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肾功能和电解质变化,并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困难、体重和尿量改变等。结果:经托伐普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后,患者体重、心率、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尿量显著增加(均P<0.05)。20例患者水肿均改善,80%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8例呼吸困难患者中有16例明显减轻(88.9%),治疗后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尿素氮肌酐比值、估算肾小球滤过率、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右心室前后径、收缩期肺动脉压力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均P<0.05),血钠较治疗前升高(P=0.046)。治疗期间未出现因血钠过高导致的精神症状及严重低钾血症、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室颤动、猝死、心源性休克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急性左心衰竭合并急性心肾综合征老年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应用托伐普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有效改善左心室功能和肾功能,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肾前性肾损伤风险。
- 何晓全高翔宇周力邱惠赵树梅姚道阔李东宝沈爱东陈晖赵慧强
-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竭托伐普坦重组人脑利钠肽利尿剂
- 左回旋支先天缺如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狭窄1例
- 2015年
- 患者女,61岁,因"反复活动后胸骨后闷痛伴胸闷6个月,加重3天"入院。无放射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10min可缓解,入院前3天起症状发作较前频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血压160 mmHg/90 mmHg,心、肺、腹部查体未见异常。
- 高翔宇陈晖李虹伟姚道阔李东宝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冠状动脉狭窄
- 经右侧远端桡动脉路径开通近段闭塞桡动脉1例被引量:2
- 2022年
- 对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桡动脉闭塞的患者,通常选择对侧桡动脉或股动脉进行穿刺,但这是一种比较被动的应对方式,患者的桡动脉闭塞并未得到解决。目前经远端桡动脉路径(dTRA)开通闭塞桡动脉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本文报道1例经造影证实PCI术后右桡动脉闭塞的冠心病患者,术中反复调整导丝位置均无法通过闭塞处,改用介入治疗导丝送入预扩张球囊至闭塞处进行球囊预扩张,复查造影证实桡动脉开通后,继续行PCI。患者术后未出现右手疼痛、苍白、麻痹等缺血征象。本病例结果表明,经dTRA开通闭塞桡动脉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新型治疗手段,较传统方式更加积极主动,更有利于患者。
- 张翀刘锐锋高翔宇赵慧强
- 关键词:桡动脉闭塞介入治疗
- 以急性胸痛为首发症状心电图正常的心肌梗死1例报告被引量:4
- 2013年
- 患者男,66岁,因间断胸痛半年,加重3d于2010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半年前开始多于夜间连续吸烟数支后出现胸骨后灼痛.停止吸烟、口服奥美拉唑及含服硝酸甘油后约5min症状可缓解.但自述含服硝酸甘油缓解时间略长.有时伴反酸及恶心,无胸闷,胸痛无放散。既往:高血压病10年.
- 高翔宇陈晖
- 关键词:急性胸痛首发症状心肌梗死心电图硝酸甘油胸骨后
- 心肌梗死发作至就诊时间间隔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起病到就诊的时间间隔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13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起病至就诊时间间隔分为6组,即<1h、1~2h(不含)、2~6h(不含)、6~12h(不含)、12~24h(不含)、≥24h组,分析各组临床资料及预后数据。结果起病1h内就诊人数占比较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比例12h内相对较高,12h后显著降低。住院期间结局,估测心肌梗死面积12h内高于12h后;心功能、MACE事件等、住院天数,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曲线显示,各组5年总体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梗死起病后延迟就诊比例较高;各组住院期间和远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临床较重的患者早期就诊改善了预后,而相对较轻的患者延迟就诊加重了预后。
- 刘锐锋高翔宇李虹伟赵慧强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就诊时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预后
-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尿酸、血脂及冠脉病变特点
- 2012年
- 目的:探讨4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尿酸、血脂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2010年12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并确诊为AMI的40岁及以下患者(青年组)42例,与40岁以上的AMI患者380例(中老年组)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血尿酸、血脂等危险因素以及冠脉病变程度的不同特点。结果:青年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体质量指数(BMI)、男性及吸烟者比例显著高于中老年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冠脉造影显示青年组单支血管病变明显多于老年组,而双支与多支病变则显著少于中老年组。通过多元相关分析,AMI患者血尿酸与性别、BMI、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相关,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消除BMI、TG、HbA1c影响,两组患者血尿酸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与中老年组比较,青年组AMI患者血尿酸水平、脂代谢异常及BMI明显升高,冠脉病变以单支血管病变较常见;男性患者为主。
- 高翔宇严松彪李虹伟陈晖吴永全
- 关键词:血尿酸冠状动脉造影青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