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丽
- 作品数:14 被引量:56H指数:4
- 供职机构:青岛市传染病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26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资料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了解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流行特征及临床表现特点,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青岛市传染病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26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6例患者中,市区30例,占23.8% 郊区71例,占56.3%。全年各月均有发病。男性86例,女性40例 年龄4~35岁,平均发病年龄13.5岁 以幼儿、中小学生发病为主,共62例,占49.2%。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腮腺肿痛,脑炎和睾丸炎是常见并发症,分别为38和36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88例,升高30例,下降8例。血清淀粉酶升高36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6例。异常指标多于1周后恢复正常。应用利巴韦林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7 d。[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建议青年易感者补种疫苗。痰热清注射液是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
- 马艳丽
-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并发症
- 178例麻疹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陈文美马艳丽赵文革
-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麻疹病例
- 239例麻疹流行特征和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2008年度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39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39例患者(男126例,女113例),男女比为1.12:1,平均年龄29.4岁,非本市户籍人员占37.66%,发病集中于4月~5月,血清麻疹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74.1%;热峰高于39℃者197例(82.43%),并发急性支气管炎者43例(17.99%),并发支气管肺炎者23例(9.62%),并发急性喉炎者26例(10.88%),并发肝损伤者149例(62.34%)。结论麻疹患者可能与麻疹疫苗接种不规范或接种疫苗抗体滴度下降等因素有关,临床特征具有较重的病毒血症以及肝脏损伤。
- 李美玉赵文革李红叶马艳丽
-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65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65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1月份为发病季节,其中6~9月份为发病高峰,占全年总发病例数的81.5%;发病年龄23~72岁(平均54.3岁),以中老年为主;患者以从事农业和渔业生产者为主,48例(73.8%),部分病例有明确蜱虫咬伤史;有人传人家族性聚集现象;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发热、极度厌食、全身酸痛、头痛等感染中毒症状,主要体征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出血点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实验室检查 WBC 总数减少5例(84.6%),血小板下降65例(100.0%);ALT升高43例(66.1%)。AST 升高48例(73.8%)。LDH 升高39例((60.0%)。肌酸激酶(CK)升高52例(80.0%)。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39例(60.0%)。尿素氮(BUN)升高11例(16.9%),肌酐(CRE)升高15例(23.0%)。重要脏器出血及多脏器衰竭是主要死亡原因:5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脑出血、脑疝;1例消化道出血;1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易误诊、漏诊,应加强培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疾病的危害程度。
- 马艳丽赵文革
-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多脏器损害
-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98例分析
- 2012年
- 目的分析本地区近3年来HFRS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98例HFRS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当年10月~次年1月发病91例(92.86%),40~60岁发病62例(63.27%),市郊38例(38.78%),农村55例(56.12%);②临床表现多脏器受损,所有病例肾、血液系统均累及,肝、心肌受损比率分别为67.35%、38.78%;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肾、血液、心肌受损程度与轻、中型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本病发病有显著的季节性,秋冬季多见,市郊及农村多见,青壮年发病为主;临床表现复杂,多脏器受损,其中肾、血液、心肌损害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关;需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加强监护及支持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
- 赵文革马艳丽冯月香李美玉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
- 近年流行性腮腺炎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0
- 2009年
- 陈文美马艳丽
-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数据收集
- 思美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00年
- 目的 观察应用思美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70例慢性乙肝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思美泰1000mg溶于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疗程4周;对照组为一般综合性保肝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为77.1%,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有效地改善肝内胆汁郁积,思美泰使异常的肝功能参数恢复正常,长期应用无严重副作用。
- 马艳丽丛书英李同君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胆汁郁积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检测结果分析
- 2001年
- 血清胆碱酯酶有两种,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后者在肝细胞生成。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观察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胆碱酯酶多有不同程度降低,且随着病情加重、黄疸加深呈下降之势,为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
- 马艳丽温子荣
- 关键词:血清总胆红素慢性重型肝炎慢乙肝谷草转氨酶
- 肝得健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1998年
- 丛书英马艳丽
-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药物疗法
- 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3年疗效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观察比较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乙肝病毒所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远期疗效对比和病情转归。方法对9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45例)和拉米夫定组(45例),2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加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疗程3年。观察2组用药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乙型肝炎病毒DNA转阴率、存活率、病毒反弹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4周时恩替卡韦组总胆红素及ALT[2组分别为(102.3±80.4)μmol/L、(50.2±31.7)U/L及(184.6±96.8)μmol/L、(93.8±59.1)U/L]明显低于拉米夫定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2组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分别为(35.7±5.1)g/L、(61.9±19.8)%及(34.8±4.7)g/L、(59.8±9.6)%]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与自身治疗前[分别为(30.8±4.5)g/L、(29.9±5.4)%及(31.3±3.8)g/L、(30.4±4.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上升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6周和144周时恩替卡韦组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5.5±8.7)、(15.3±7.9)μmol/L]与拉米夫定组[分别为(58.34±9.4)、(67.6±11.2)μmol/L]相比,明显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恩替卡韦组治疗后4、12、24、48、96、144周HBV—DNA阴转率分别为71.1%(32/45)、86.0%(37/43)、92.9%(39/42)、95.2%(40/42)、95.2%、95.2%,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的46.7%(21/45)、64.3%(27/42)、74.4%(29/39)、69.2%(27/39)、63.2%(24/38)、58.3%(21/36)。2组转阴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存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3.3%(42/45)比80.0%(36/45),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 赵文革马艳丽
- 关键词:恩替卡韦拉米夫定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