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文
- 作品数:47 被引量:83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的法社会学分析-以苏州市为例证
- 韩振文
- 论网约车地方立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以Q市为实证分析对象
- 2018年
- 网约车作为适应"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在各个地市出现后迅速发展壮大。与网约车相关的新的利益群体产生,动摇着原有的利益格局,由此新旧利益群体之间冲突不断。如何通过立法工作"分蛋糕",使利益各方满意,这十分考验立法机关的能力。通过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与Q、D、S、X四市的"暂行办法"或"实施细则"进行比较后,发现很难找出其中明显的"地域性"色彩。而事实上,地方立法应当体现地域特点与地方特色。在网约车地方立法过程中要运用利益位阶、成本效益、利益兼顾、利益倾斜保护等方法,充分地梳理整合司机、公司、乘客、地方政府各自的利益诉求及其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并进行妥当权衡。对此,在地方立法实践中,还需要采取设置回复评论程序、淡化位阶意识、检测利益衡量方案、对立法空白合理弥补等措施对立法的效果进行改进。
- 韩振文王汉晴
- 当事人发问权:规则体系、制约因素及优化路径被引量:1
- 2020年
- 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系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当事人发问与陈述、辩解、反驳等均为当事人辩论的方式。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经过法庭许可,当事人可以在法庭调查阶段就案件事实问题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以及对方当事人发问。自认、如实陈述、禁反言、亲自到庭等相关规则也有助于当事人发问目的实现,但当事人及其代理律师却在庭审中经常遭遇发问难。究其原因,庭审发问规则体系存在缺陷系当事人发问难的直接原因;庭审方式相对滞后系当事人发问难的根本原因;案多人少、法官思维定势以及律师不善发问等系客观原因。破解当事人庭审发问难的优化路径,需要通过完善发问规则、改革庭审方式、改变法官思维定势、提高发问效率等多措并举。
- 国鹏韩振文
- 关键词:庭审方式法官思维
- 自然习惯与环境治理的冲突与调和——以农村“烧秸秆”行为为分析对象
- 2016年
- '禁烧秸秆'和'烧秸秆'是一组基层政府环境治理与农村农业生产习惯之间矛盾的体现。随着'雾霾'问题从环境化向社会化转变,基层政府在处置'烧秸秆'行为引发环境污染问题上尽其所能,但是村民基于传统的自然习惯和农业生产的成本考量,仍无法完全放弃'烧秸秆'的行为。对此在治理手段上,基层政府对公权力的应用是否合宪以及正当,以及农民坚持烧秸秆行为是一种'公民冷漠'还是能够得到法律宽容,都值得深入探究证立。这种自然习惯与环境治理间冲突的调和路径可能在于降低村民守法的成本与保障执法的程序正义。
- 韩振文陈骏
- 关键词:环境治理守法成本程序正义
- 先验的废话与功能的进路被引量:2
- 2015年
- 一、法学概念的天国大约50年前,一位伟大的德国法学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死后被带到一个专门留给法学理论家的天国。在这个天国里,会碰到许多绝对纯粹的法学概念,它们摆脱了所有与人类生活纠缠不清的关联。这里有善意、恶意、财产、占有、玩忽职守以及物权的游魂;这里有运用和改造这些法律概念所需的逻辑工具,因而这些工具能够创造并解决各种最美妙的法律问题;这里还有一家辩证式、液压式的解释出版社。
- 费利克斯·S.科恩韩振文
- 关键词:法律天国法学
- 面向证立获致正当性的司法裁决程序
- 2018年
- 通向司法独立的裁判之道是中外理论家探讨的永恒主题。瓦瑟斯特罗姆教授在《法官如何裁判》中规范性地检视司法裁决的各种可能程序,是对现实司法决策行为的模型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司法行为分析的严谨程度。他在批判"规则适用导向"的形式程序基础上,描绘了由先例程序、衡平程序与两阶程序等替代性方案整合的全景构图,其中最值得称颂、更为可欲的乃是两阶程序。全景司法裁决程序的启动前提为发现的程序,它存在被证伪的可能性,导致"唯一正解"理念的失败,因而要严格接受审判中心主义下证立程序的客观审查,以防范控制影响因素中的非理性成分。如果借鉴认知心理学的双重加工系统来阐释,就表现为法官慢速的理性思维,来检验快速直觉发现假定结论的过程。作为民主法治国家的司法裁决程序唯有通过充分的证立才能获致正当性与可接受性。充分的证立可通过逻辑、对话、修辞与论题等四种基本进路,给出理由说明以实现裁判的可普遍化。这也恰恰凸显出两阶程序中第二个层次所发挥的核心功用。
- 韩振文
- 关键词:法律发现司法检验
- 司法裁决中经验法则的整合性认知
- 2016年
- 当今学术界对案件事实处理中经验法则的认知过于碎片化,为此须转换一种研究视角,从事物两重性的角度出发,对经验法则的相关议题进行整合性地再认识。这样一方面走出经验法则认识的循环论证泥潭,另一方面达到其融贯应用的效果。经验法则盖然性困境的克服彰显的是接近其自身的真实有效性,而经验法则运行会对法官心证活动产生确信与规制的双重效果,相应的经验法则适用要受到民意的合理引导,才能较好发挥其对司法裁决的检验功用。这种对经验法则自身属性、运行过程、作用限度的整合性认知,有助于改善和提升法官认定事实的能力。
- 韩振文
- 关键词:经验法则自由心证事实推定
- 论题学方法及其运用被引量:3
- 2017年
- 在当今法治中国建设迈入方法论的时代,论题学方法作为一种异域的法律思维取向,其理论价值及司法应用前景,都值得进一步关注探究,据此提升司法决策的理性品格及回应实践能力。法学与论题学的交错耦合关系催生出论题学法学,动态地表征为目光往返于事实与规范之间的情境问题立场,而论题学法学必然蕴含着一种技术性指向的论题学方法。从可论辩性上看,论题学方法是一种似真的、可废止的司法论证方法,为论证的架构提供着正当性前提。以后果取向法律解释与指导性案例中的裁判要点为分析对象,我们可以发现论题学方法发挥的论证功能是全方位的。论题学方法的裁判思维根据特定情境的个别需求,在法感一旧论题一修正一新论题一证立等来对旧、新论题进行螺旋式往返检验,不断检测出论题中过于盲目的非理性成分,在事实和规范之间形成一种具体、妥当的对应关系,进而将最初的法感精确化为趋近于客观公正的裁决结论。
- 韩振文
- 司法裁决可接受性:理论、困境及优化路径被引量:13
- 2014年
- 司法裁决可接受性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充分采纳受众的意见,以在主体间达成基本的司法共识。这符合司法价值取向的实践属性依归。然而,此理论在我国司法行政化语境下遭遇诸多困境,形式上表现为要承受盲从民意或社会效果审判带来的问题批判,实质要害在于此理论是为法外异质因素转化为法内裁决标准提供正当化依据,背离法治论者恪守的"以法律为准绳"理念。采取论辩程序的理性规制与重建司法裁决依据的标准等两种具体优化方案,能够有效地消解理论困境带来的裁决弹性化与不确定性,从而建构出满足受众应对可能生活需要的可接受性裁决。
- 韩振文
- 关键词:司法公信
- 中国梦的法治路径探析——体系后研究范式下建构裁判规范
- 2014年
- 中国梦的愿景须依赖现实法治路径加以实现。作为中国梦的法治路径前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体系后研究范式下,须重新审视中国司法裁决的基准,而裁决基准的重建是从司法向度上实现中国梦法治路径的关键环节。裁判规范作为重建的裁决基准,是法官从多元结构的法源中识别发现的,结合个案事实与法律条文进行以法律规则为勾勒模型的解释而具体建构出的个别规范。裁判规范以中国场景中的司法问题及解决为现实生活关照,并能与法官法源相兼容,从而可看作实现中国梦法治路径的正当选择。
- 韩振文
- 关键词:中国梦法治路径裁判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