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渊

作品数:82 被引量:262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农业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16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0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1篇大豆
  • 16篇春大豆
  • 12篇选育
  • 11篇性状
  • 11篇夏大豆
  • 9篇大豆品种
  • 8篇栽培
  • 8篇农艺
  • 8篇农艺性
  • 8篇农艺性状
  • 7篇豆种
  • 7篇玉米
  • 7篇栽培技术
  • 7篇套种
  • 7篇种质
  • 7篇南方大豆
  • 7篇大豆种质
  • 6篇周期
  • 6篇抗性
  • 6篇间套

机构

  • 69篇广西农业科学...
  • 8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广西作物遗传...
  • 1篇南充市农业科...
  • 1篇广西益谱检测...

作者

  • 82篇陈渊
  • 80篇梁江
  • 72篇汤复跃
  • 72篇韦清源
  • 64篇陈文杰
  • 43篇郭小红
  • 26篇曾维英
  • 10篇钟开珍
  • 5篇程伟东
  • 2篇李桂珍
  • 2篇魏菊宋
  • 2篇冯兰舒
  • 2篇韦清渊
  • 1篇覃兰秋
  • 1篇韦本辉
  • 1篇李婷婷
  • 1篇李桂珍
  • 1篇汤松
  • 1篇胡钧铭
  • 1篇韦昌联

传媒

  • 2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3篇大豆科学
  • 8篇广西农学报
  • 4篇广西农业科学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油料作物...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农村百事通
  • 1篇种子
  • 1篇大豆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耕作与栽培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25
  • 6篇2024
  • 6篇2023
  • 7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8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秸秆覆盖对粉垄蔗田土壤有机碳及CO_(2)排放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研究免耕保护性耕作下秸秆覆盖对蔗田土壤有机碳与CO_(2)排放的影响,为旱地蔗田土壤有机碳库调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2019年以秸秆覆盖第2年宿根蔗田为研究对象,设粉垄免耕宿根蔗秸秆覆盖(SR1)、粉垄免耕宿根蔗无秸秆覆盖(SR2)、常规免耕宿根蔗秸秆覆盖(CT1)和常规免耕宿根蔗无秸秆覆盖(CT2)4种处理,在甘蔗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采集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及CO_(2)排放通量,并计算蔗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秸秆覆盖提高了免耕蔗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甘蔗收获后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SR1处理较SR2处理分别提高33.60%和22.08%,CT1处理较CT2处理分别提高18.13%和42.22%。秸秆覆盖增加了免耕蔗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甘蔗收获后SR1处理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较SR2处理分别提高11.86%和37.78%,CT1处理较CT2处理分别提高54.84%和31.03%。秸秆覆盖提高了粉垄免耕蔗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甘蔗收获后SR1处理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SR2处理分别提高83.21%和126.43%。秸秆覆盖改变了免耕蔗田CO_(2)排放通量,SR1处理CO_(2)排放峰值较SR2处理提高26.26%,CT1处理较CT2处理提高79.18%。粉垄免耕提高了蔗田CO_(2)排放通量,粉垄免耕CO_(2)排放峰值是常规免耕的1.66~2.35倍。秸秆覆盖提高了蔗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0~15和15~30 cm土层碳库管理指数SR1处理较SR2处理分别提高16.99%和55.90%,CT1处理较CT2处理分别提高29.50%和28.53%;秸秆覆盖下,粉垄免耕0~15和15~30 cm土层碳库管理指数较常规免耕分别提高67.58%和102.54%。【结论】秸秆覆盖提高了粉垄免耕蔗田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及碳库管理指数。该模式可作为旱地蔗田土壤有机碳库调控的一种重要�
陈仕林蒙炎成胡钧铭俞月凤李婷婷张俊辉陈渊韦本辉韦翔华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免耕秸秆覆盖土壤有机碳库蔗田
适合与甘蔗间套种春大豆品种筛选初报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筛选出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春大豆品种,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甘蔗春大豆间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利用9个春大豆品种进行不同甘蔗间作模式(甘蔗行距分别为1.2和1.0m)的筛选试验,调查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甘蔗行距1.0和1.2m栽培模式春大豆生育期和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P=0.0142)和0.69(P=0.038)。华春2号在1.2和1.0m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22.22和2083.33kg/ha。在甘蔗行距为1.2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泉豆7号产量较高;而在甘蔗行距为1.0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华春5号产量较高。【结论】华春2号、桂春10号和泉豆7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2m栽培模式下间作,华春2号、桂春10号和华春5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0m栽培模式下间作。
陈文杰梁江汤复跃韦清源曾维英钟开珍陈渊
关键词:甘蔗春大豆间套种行距
广西第九周期春大豆区试报告被引量:8
2009年
广西第九周期(2006~2008)春大豆区试结果表明,8个参试种中,桂513、桂546、桂0120-4三个品种的综合性状均优于对照种"桂春1号",可供广西各地引种试种示范和推广。
陈渊梁江汤复跃曾维英袁清华韦清源覃德斌
关键词:春大豆
一种豆类分选机
本实用新型于农用筛选装置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豆类分选机,包括带支脚的机架,机架上方设有下料斗,下料斗下方设有筛选区,筛选区一端设有鼓风机、另一端侧方设有出豆口和出渣口,下料斗与筛选区之间设有下料调节阀;鼓风机与筛选区之间设...
陈文杰梁江陈渊汤复跃韦清源郭小红
文献传递
广西春大豆品种抗旱性评价及抗旱鉴定指标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评定13个广西春大豆品种的抗旱性,为广西春旱地区推广大豆新品种提供依据,并为利用简单高效的形态指标进行大豆抗旱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盆栽干旱胁迫法,利用叶片萎蔫度、抗旱系数、隶属函数值指标对13个大豆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桂春8号、桂春10号、桂春11号叶片萎蔫度综合评定为Ⅰ级;桂春8号、桂春11号、桂春10号、桂春1号抗旱系数均大于0.70,其隶属函数均值也高于0.65。【结论】桂春8号、桂春11号、桂春10号和桂春1号均为高抗旱型品种,可在广西春旱地区推广种植,并可作为抗旱性品种资源应用于抗旱育种;选择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主要特征性状如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荚果数、分枝数、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等,利用抗旱系数或隶属函数进行高抗旱型大豆品种选育是可行的。
汤复跃梁江陈渊曾维英韦清源
关键词:春大豆抗旱性
不同贮存方式对大豆种子活力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南方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不同贮存方式对大豆种子活力及相关指标的影响,以2个春大豆品种‘桂春8号’(GC 8)和‘桂春13号’(GC 13)与1个夏大豆品种‘桂夏1号’(GX 1)为试验材料,设密封干燥(A_(1))、密封(A_(2))、自然存放(A_(3))共3个处理,置于敞开式仓库(日均温8.2~29.9℃,日均湿度55.3%~88.0%)贮存1年,以−18℃贮存作为对照(A_(0)),测定种子活力、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种子浸泡12 h后浸泡液电导率(EC)和渗出固体物重(WDS);采用纸床法测定不同贮存处理后大豆种子的发芽相关指标,及干旱处理(DT)和浸水处理(FT)后的不同贮存处理大豆种子的发芽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TTC试验中,A_(0)、A_(1)和A_(2)的3个品种子叶的显色率均在90%以上,A_(3)的‘GC 8’和‘GC 13’种子子叶显色率分别降至29.46%和26.05%,而‘GX 1’种子子叶显色率降为0。2)与A_(0)、A_(1)和A_(2)相比,3个品种A_(3)的EC和WDS均为最大,3个品种A_(1)的WDS较A_(0)均无显著差异。除‘GC 8’A_(1)的EC显著高于A_(0)外,其他2个品种A_(1)的EC较A_(0)均无显著差异。3)3个品种A_(2)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A_(0);3个品种A_(0)和A_(1)的SOD活性均显著高于A_(3);3个品种A_(0)和A_(1)的POD活性均显著高于A_(2)和A_(3);3个品种各处理的种子CAT活性较A_(0)均无显著差异。4)A_(3)中3个品种的发芽势(GPP)、发芽率(GP)、正常苗率(NSP)、发芽指数(GI)4个指标均为0,A_(2)的4个指标均显著低于A_(0)和A_(1),A_(1)与A_(0)的4个发芽指标相比,除A_(1)中的‘GC 13’的NSP和‘GC 8’的GPP和NSP显著低于A_(0)外,其他均无显著差异。3个品种A_(2)的发芽后第5天根长(5dRL)、下胚轴长(HL)、根鲜重(FRW)、活力指数(VI)均显著低于A_(0),且A_(2)的5dRL和VI均显著低于A_(10)除‘GC 13’A_(1)的5dRL显著低于A_(0)外,其他品种的A_(1)与A_(0)的5dRL均无显著差异。3个品
陈文杰梁江覃夏燕郭小红陈淑芳汤复跃韦清源韦荣昌陈渊
关键词:大豆种子老化种子活力发芽
辅助鉴定南方大豆皱叶症的基因、分子标记引物组及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辅助鉴定南方大豆皱叶症的基因,其碱基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该基因在皱叶环境中能够稳定表达,且受其他逆境条件影响较小,基于该分子标记基因开发的分子标记引物组,可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快速简...
陈文杰宁德娇韦清源汤复跃郭小红梁江陈渊
大豆耐涝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2年
涝害是大豆生产中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研究大豆种质资源的耐涝性,探索其耐涝机理,对培育选择耐涝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近年来大豆耐涝鉴定方法与指标、耐涝的遗传学研究、不同时期耐涝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对目前大豆耐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当前大豆耐涝研究的重点应结合生产实际需要,筛选耐涝的大豆遗传材料,选育综合性状好、耐涝性强的大豆品种。
陈文杰汤复跃梁江陈渊
关键词:大豆
1982~2008年广西春大豆良种区域试验综合总结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总结1982~2008年广西春大豆区域试验结果,为广西大豆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介绍了广西春大豆区域试验对参试单位及人员、小区设计、考种、测产、产量分析等的要求,并对第一至第九周期的区域试验评比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共鉴定了60个春大豆品种,评选出柳豆1号、桂春1号等35个优良品种,其中桂早1号(8901)、桂早2号(199)、桂春1号(桂313)、桂春2号(桂292)、桂春3号(桂4-228)等14个品种先后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结论】通过区域试验的一些品种已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优良品种的推广加速了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广西大豆育种工作的深入展开。
曾维英陈渊梁江汤复跃韦清源
关键词:春大豆
一种分段式大豆劣变耐性鉴定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大豆种子鉴定方法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分段式大豆劣变耐性鉴定方法及其应用,其鉴定方法包括:(1)设置对照组;(2)将待鉴定材料和公共对照一同进行T5处理;(3)进行发芽试验;(4)统计正常芽数、轻度损伤芽数、损伤...
陈文杰宁德娇郭小红梁江陈渊韦清源汤复跃
文献传递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