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贤
- 作品数:23 被引量:84H指数:6
- 供职机构:贵港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贵港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刺激通便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作用
- 2016年
- 目的观察出生1周内的早产儿增强灌肠刺激通便对其喂养不耐受的作用。方法以2012年的早产儿为对照组,2013~2014年的早产儿为实验组,回顾性分析对照组早产儿119例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因素(71例出现腹胀),实验组采取增强灌肠刺激通便干预后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增强灌肠刺激通便干预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72例及腹胀30例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1周内的早产儿增强灌肠刺激通便,可以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 陈伟贤卢琼芳吕艳梅谭舒宁
-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腹胀
- 改良出血装置在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改良出血装置在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应用效果。方法:对住院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50例采用改良出血装置,即用一次性引流袋收集废血、手动控制密闭动脉抽血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严密观察患儿换血前、中、后血总胆红素值,换血前、中、后T、HR、BP、R的变化,堵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儿换血前、中、后血总胆红素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HR、DB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堵管2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改良出血装置换血疗效显著,材料简单,操作简单、安全,无并发症,整个回路密闭,避免污染,方便医疗废物处理。
- 苏莉洁戴月映尹小乐孙盛兰吕艳梅陈伟贤
-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术
- 小儿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呼吸管理
- 2008年
- 陈伟贤
-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儿童护理呼吸管理
- 不同体位护理对早产儿心肺功能及睡眠影响的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体位护理对早产儿心率、呼吸、睡眠时间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2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6组.第1组为俯卧0°护理组;第2组为仰卧0°护理组;第3组侧卧0°护理组;第4组为俯卧30°护理组;第5组为仰卧30°护理组;第6组侧卧位30°护理组,对各组早产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呼吸暂停、睡眠时间等进行6d连续观察及对比分析.结果 仰卧0°护理组与侧卧0°护理组在心率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0°护理组、仰卧0°护理组、侧卧0°护理组在呼吸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0°护理组、俯卧30°护理组早产儿睡眠时间较仰卧0°护理组、侧卧0°护理组、仰卧30°护理组、侧卧30°护理组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俯卧0°护理有利于增强早产儿呼吸效率,对于患儿能量消耗较小,减少早产儿能量消耗;俯卧0°和30°护理,患儿睡眠质量更好,对于促进患儿身体发育,提高免疫力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 陈伟贤
- 关键词:体位护理早产儿睡眠
- 新生儿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套管针与PICC置管的效果比较
- 2013年
- 目的:分析新生儿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比较新生儿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与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9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选择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对照组选择PICC置管,比较两组之间的置管时间、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观察组患儿股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ICC的留置时间(P<0.05),但观察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所耗费用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替代PICC置管安全可行,医疗成本低。
- 陈伟贤
- 关键词:新生儿股静脉套管针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 新生儿血气分析标本三种采集方法的比较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新生儿三种血气标本采集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住新生儿病房并使用呼吸机或进行输氧治疗需要做血气分析的高危儿共402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桡动脉采血法、股动脉采血法和头皮动脉采血法进行动脉采血,比较这三种血气标本采集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时间、局部出血。结果头皮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股动脉组最低;头皮动脉组采血所需时间最多,桡动脉组最少;股动脉组局部出血率最高,头皮动脉组最少。结论桡动脉采血所需时间少,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局部出血较少,可以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 陈伟贤吕艳梅
- 关键词:新生儿股动脉桡动脉头皮动脉采血部位
- 临床护理用药不良事件及预防对策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的现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护理安全给药水平提供指导。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15年1~12月实名或匿名报告系统上报的71宗临床护理用药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护理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的给药方式、不良事件发生的环节、护士年龄与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护士职称与用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不良事件发生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相关因素以及不良事件伤害情况等。结果在给药方式方面,护理用药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静脉输注、口服用药过程,分别占52.1%和28.2%;在医嘱处理、用药配置、给药执行三个环节中,不良事件发生最多的环节为给药执行,占67.6%;18~25岁年龄组护士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为13.3%;低职称护士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为15.7%;一天之内,以早上8点至下午4点,用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最多,占63.4%;引起护理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护士未严格查对或查对项目不全,占71.8%;在71例次的不良事件中,患者伤害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45例,Ⅳ级26例。发生不良事件后,由其他医护人员发现43例,由患者或家属发现22例,护士本人发现6例。结论临床护理用药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复杂,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低年资、低职称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安全用药意识,对保障用药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 卢琼芳陈伟贤
- 关键词:临床用药护理
-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外周动静脉换血术的护理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使用外周动静脉换血术的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将2006年1月-2013年1月的112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例,分别采用桡动脉换血和肱动脉换血。加强换血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准备、配合和护理工作。比较两组患者换血前后胆红素、血常规、电解质及血糖的变化,比较换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12例患儿均未发生堵管、体位低、血压不稳、外渗、出血及呼吸循环障碍。换血前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含量分别为(473.81±135.97),(373.34±115.87)μmol/L,分别高于换血后的(223.09±87.16),(192.98±76.89)μmol/L,换血后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812,2.968;P<0.05)。桡动脉组(56例)8例脱管,未发生穿刺不成功、堵管的现象;肱动脉组(56例)9例穿刺不成功,未发生堵管、脱管的现象,两组穿刺成功率和脱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980,8.615;P<0.05)。换血后WBC、PLT及血K+浓度较换血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024,3.151,3.251;P<0.05);RBC、Hb及谷氨酸含量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989,-2.891,-3.077;P<0.05);血Ca2+、Na+、Mg2+及Cl -浓度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996,-0.174,0.223,1.176;P>0.05)。结论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术中动作轻柔、注意操作细节,术中术后监测并仔细护理是保证换血治疗成功进行的有效手段。
- 陈伟贤
- 关键词:护理
- 50例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
- 2003年
- 陈伟贤
- 关键词:新生儿破伤风护理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9
- 2014年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病症,若不及时处理,对新生儿危害极大,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病死率高。即使幸存,大多数也会遗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1],为新生儿时期重要的致残病因,严重时可致死亡。换血疗法是给患儿输入成人的新鲜血,从患儿血管抽出血废弃,能部分置换出血中胆红素、抗体和致敏红细胞等,减轻溶血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2],是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最迅速有效的方法。目前,有关换血疗法的报道很多,为探讨一种安全、简便、经济、减少可能发生并发症的换血疗法,现将出血路径、换血方法、血液选择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戴月映孙盛兰吕艳梅陈伟贤苏莉洁尹小乐
-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