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芳
- 作品数:20 被引量:72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hs-CRP与血细胞参数在新生儿感染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评估hs-CRP与血细胞参数(WBC、GR%、PLT)在新生儿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检测败血症组患儿(49例),肺炎组患儿(37例)治疗前、治疗(3~5)d、治疗(7~10)d后hs-CRP、WBC、GR%、PLT各参数值,以100例健康儿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hs-CRP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WBC对照组与疾病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疾病组间无差异,(P>0.05);GR%败血症组与肺炎组、对照组均有差异(P<0.05),肺炎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PLT三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绘制疾病组各参数随治疗时间变化曲线,hs-CRP、WBC、GR%随治疗呈下降趋势,以败血症组hs-CRP表现明显,PLT随治疗呈上升趋势。应用ROC曲线求各参数对疾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败血症组hs-CRP诊断价值最高(敏感性79.6%、特异性74.0%、阳性预测值75.4%、阴性预测值78.4),败血症组WBC、GR%、PLT评估值略高于肺炎组,但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低于68%。结论:hs-CRP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指标,但低值不能排除新生儿败血症;hs-CRP作为新生儿肺炎早期诊断指标存在一定局限性;WBC、GR%、PLT作为新生儿败血症及肺炎早期诊断指标具有局限性;hs-CRP、WBC、GR%、PLT均可应用于新生儿败血症及肺炎疗效观察中。
- 佘尚扬李小妹韦秋芬胡雪桦周春浪闫芳唐玉群曾尚娟李颖丰
-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C-反应蛋白血细胞参数
- 二代杂交捕获法检测高危型HPV感染对宫颈病变诊治的临床价值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检测宫颈脱落细胞高危型HPV感染在诊治早期宫颈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HC-Ⅱ方法检测门诊2008-06~2010-06共1 169例患者HR-HPV感染情况,按年龄段和病变程度进行分组,对部分结果异常患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并与病理组织学对照,分析比较检测结果。结果 HR-HPV-DNA感染阳性率为24.89%(291/1169),其中≤34岁组为30.32%(181/597),≥35岁组为19.23%(110/5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207;P=0.000);宫颈活检率29.60%,病理结果CIN Ⅱ/Ⅲ组HR-HPV感染阳性率为64.29%(18/28),明显高于CIN Ⅰ组37.33%(28/75)和炎症组18.93%(46/243),三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122;P=0.000);高级别宫颈病变组HPV-DNA载毒量比宫颈炎症组明显高。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在年轻女性患者多见;HC-Ⅱ法检测HR-HPV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宫颈病变情况,连续HR-HPV检测对早期诊治宫颈病变有重要临床意义。
- 林志新闫芳归庆华宋良
- 关键词:高危型HPV宫颈病变
- inv(9)(p22q34)孕妇产前诊断及遗传效应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inv(9)(p22q34)孕妇遗传效应及临床表现。方法对羊水细胞和绒毛进行原位培养、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结果第一次产前诊断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为46,XX,inv(9)(p22q34),1qh+,22pstk+,因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类型与母亲相同,夫妇决定终止妊娠;第二次产前诊断绒毛膜细胞染色体核型为46,XX,rec(9)dup(9q)inv(9)(p22q34),胎儿鼻骨异常,夫妇也决定终止妊娠。结论 inv(9)(p22q34)可导致不良孕产史的发生,通过进行产前诊断,发现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先天缺陷儿的出生。
- 李东明陶春凤黄海峰陈巧佩闫芳岑雪梅欧珊李颖丰
- 关键词:产前诊断
- 儿童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真菌培养鉴定
- 2013年
- 目的:确定艾滋病患儿感染病原体为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ium Marneffei,PM)。方法:取患儿血液、骨髓、痰液进行真菌双向培养,观察PM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涂片染色超高倍显微镜观察菌体特征。结果:PM为双向真菌,25℃为霉菌相,35℃为酵母相,24 h培养在沙保罗培养基长出细小、灰白色边缘不规则(毛玻璃样)半嵌入培养基菌落,48 h产生红色可溶性色素弥散于琼脂中为其特征。超高倍显微镜下菌体形态:25℃帚状枝分生孢子,35℃细长分枝有横隔鹿角形酵母样孢子。结论:PM在沙保罗培养基24 h能长出菌落,实验室人员仔细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尽早准确检测出PM。
- 黄维真宁天张清闫芳周华辉李军李明艺
-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菌HIV儿童
- G6PD缺乏新生儿血胆红素动态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了解G6PD缺乏新生儿的血胆红素动态变化特点,指导其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微量胆红素法对出生的44例G6PD缺乏新生儿进行出生24 h内~144 h血胆红素监测并将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G6PD缺乏患儿出生~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的血胆红素分别为(94.73±31.43)μmol/L、(171.36±44.08)μmol/L、(222.53±50.35)μmol/L、(222.8±46.79)μmol/L、(206.43±52.98)μmol/L、(186.38±52.98)μmol/L,与正常足月新生儿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6PD缺乏患儿24 h内~144 h血胆红素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的生理性黄疸,动态监测新生儿血胆红素可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由于G6PD缺乏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以防止高胆红素血症后遗症的发生。
- 符宝铭林超琼韦蓉闫芳黄战周春浪
- 关键词:G6PD缺乏症新生儿动态监测
- 不同方法对新生儿胆红素测定的比较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新生儿胆红素测定的差异,以寻找监测新生儿胆红素动态变化的好方法。方法:应用3种测定方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生化法)、微量胆红素测定仪(微量法)、经皮测胆仪(经皮法)对90例新生儿进行胆红素测定并比较其差异,用微量法和经皮法同时对392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1~7天胆红素进行动态监测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微量法胆红素测定值与生化法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红素在<200μmol/L和201~300μmol/L范围内,经皮法测定值与生化法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胆红素在>300μmol/L范围内,经皮法测定值与生化法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法和经皮法监测的新生儿生后1~7天胆红素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法测定新生儿胆红素结果准确、操作简便;对新生儿胆红素的动态监测,微量法优于生化法和经皮法。
- 符宝铭韦蓉石明芳杨广林闫芳黄战周春浪欧珊
- 关键词:新生儿胆红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 广西足月新生儿微量胆红素的测定及其临床应用
- 2009年
- 目的应用微量法动态监测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以确定广西地区正常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正常值范围。方法(1)用微量法对56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第1~7天血清胆红素进行测定,并用经皮法同步测定,分别计算出相应胆红素的均值和标准差。(2)随机抽取72例新生儿血清标本,用同步生化法与微量法测定,进行方法学比较。结果(1)56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峰值出现在第4天,峰值为(186.46±34.23)μmol/L。(2)微量法与生化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3,P=0.332),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r=0.962,t=3.616)。结论微量法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结果准确可靠,本研究得出了广西地区正常足月新生儿不同日龄(1—7d)血清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为本地区正常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诊断标准提供可靠数据信息。
- 符宝铭林超琼韦蓉杨广林闫芳黄战周春浪欧珊
-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
- 新生儿院感防控策略的建立与应用
- 潘新年黄冠新佘尚扬李燕韦秋芬郭小芳蒙丹华廖丹李小妹许靖闫芳唐英姿
- 该项目属于医药卫生领域。近年来,中国连续发生多起重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尤其新生儿医院感染死亡事件;新生儿作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尚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对晚期早产儿的重视程度不足。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特点是隐匿,...
- 关键词:
- 关键词:新生儿
- 阴道加德纳菌配偶传播的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了解阴道加德纳菌(GV)在配偶之间的传播,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配偶双方同时治疗的意义。方法:首先应用免疫荧光法对401例BV患者进行GV感染调查,对其中122例GV阳性者的配偶取尿道拭子进行GV检测,对BV患者、配偶同时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BV患者GV检出率为42.9%,配偶双方同时检出率为63.1%;配偶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BV治愈率及治疗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V复发率却明显降低,P<0.01。结论:GV在配偶之间有较高的传播率,BV患者、配偶同时治疗可降低BV复发率。
- 倪少娟佘尚扬黄琳梁昆闫芳陶春凤
- 关键词:阴道加德纳菌细菌性阴道病
- 人端粒酶RNA基因扩增和高危型HPV感染检测对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预测意义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研究人端粒酶RNA基因(hTERC)扩增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在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脱落细胞的表达,以探讨其在早期宫颈病变和疾病发展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和第2代杂交捕获法(HCⅡ),检测26例宫颈良性病变/湿疣、27例CIN、41例浸润性宫颈癌(ICC)共94例患者的hTERC基因扩增杂交信号数及HR-HPV阳性感染,上述两种检测方法与宫颈病理组织学结果对照。结果:hTERC基因在ICC组阳性表达为85.37%,高于CINⅡ~Ⅲ组(15.83%)、CINⅠ组(7.14%)与良性病变组(6.67%,1/1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HR-HPV阳性感染率在良性病变/湿疣、CINⅠ、CINⅡ~Ⅲ、ICC分别为46.15%,71.43%,38.46%和19.51%;hTERC基因FISH检测对宫颈上皮病变的阳性预测值(PPV)和特异度(Sp)分别为92.68%、88.46%,明显高于HR-HPV-HCⅡ检测(65.71%、53.85%),P<0.01;敏感度(Se)55.88%,阴性预测值(NPV)43.40%,亦高于后者(33.82%、23.73%),P<0.05。结论:hTERC基因FISH检测与HR-HPV-HCⅡ检测比较能更可靠地辨别宫颈病变的程度;检测hTERC基因扩增对判断早期宫颈病变进展风险可能有一定的预测意义,有望作为宫颈癌早期筛查、病情判断和评估预后的辅助指标之一。
- 林志新陈科闫芳刘继秀
- 关键词:HTERC基因高危型HPV荧光原位杂交宫颈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