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嘉
- 作品数:55 被引量:253H指数:10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应用性研究项目中国全球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地西他滨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周血PD-1、CTLA-4、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 李莉娟周文郝正栋郭晓嘉楚松林刘洋张连生
- 免疫血栓形成--脓毒症中的一把"双刃剑"被引量:1
- 2022年
- 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所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通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是临床危重症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中国是脓毒症发生率与病死率较高的国家,2018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3238万人死于脓毒症,占总病死率的12.6%,高出全球平均水平[2]。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和宿主免疫力等因素决定了脓毒症的进展和结果[3]。脓毒症早期,局部凝血激活导致微血管血栓形成有助于宿主防御感染病原体[4,5]。这种防御作用现在被称为"免疫血栓形成"。免疫血栓是以纤维蛋白为结构基础,活化的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NETs)、微粒和凝血酶、凝血因子等参与的复杂过程[5]。免疫血栓形成是凝血和先天免疫之间相互联系的结果[6]。目前的观点认为,免疫血栓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袭[7]。然而,如果不加以控制,可导致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为主的临床综合征[5]。为此,本研究对脓毒症免疫血栓形成的关键分子及其在宿主防御中的潜在生理作用、免疫血栓失调作一综述。
- 彭晓欢李莉娟张鸿彬郭晓嘉刘洋张连生
-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器官功能障碍总病死率血栓形成宿主防御脓毒症
- 重庆市2015-2020年梅毒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22年
- 根据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梅毒在全国乙类传染病发病排序居第3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近年来重庆市梅毒报告发病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报告发病率68.6/10万远高于全国(38.4/10万)[2]。为了掌握梅毒疫情流行趋势,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达到有效遏制梅毒增长的势头,本文对重庆市2015-2020年的梅毒报告病例数据进行了分析。
- 谭天宇贺亚萍郭晓嘉吴国辉
- 关键词:梅毒报告病例报告发病率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是恶性淋巴瘤的一大类型,在中国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在临床、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其治疗方案也呈多样化。近10年来,DLBCL的诊断及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就其规范化治疗方案及最新治疗研究进行阐述。
- 李莉娟郭晓嘉张连生
- 关键词:免疫治疗
- 2011年和2020年重庆市不同人群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比较重庆市不同人群2011年和2020年的梅毒预防知识知晓率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评价性病防治宣传工作的效果。方法分别于2011年和2020年对重庆市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在校学生、流动人口、暗娼人群、MSM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比较两次调查梅毒知识知晓率变化情况。结果2011年和2020年分别调查了2206人、2402人,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在校学生、流动人口、暗娼人群、MSM知识知晓率2011年为74.4%、53.0%、59.8%、56.0%、71.1%、69.7%;2020年为92.8%、82.5%、91.3%、90.5%、95.3%、94.8%。梅毒知识知晓率和各题回答正确率均有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20年梅毒防治知识获取渠道更多的来源于网络、宣传活动、电视、宣传材料。结论2020年相比于2011年重庆市各人群梅毒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达到了《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中有关宣传教育的指标要求。
- 郭晓嘉柏兴建刘惠廖杰吴伶俐闫黎马文
- 关键词:梅毒知识知晓率
- 男性性服务者HIV和梅毒感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了解男性性服务者HIV、梅毒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招募调查对象,由经培训后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集血样检测HIV和梅毒,采用逐步后退的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影响HIV、梅毒感染及保护性性行为的因素。结果共计调查男性性服务者190人,年龄(24.2±6.0)岁,最近6个月平均男性性伴数为8个,最近一次与男性发生肛交时安全套使用率为73.7%,最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保护性肛交的比例为44.7%。HIV感染率为11.6%(22/190),梅毒感染率为11.1%(21/190)。梅毒感染是影响男性性服务者人群HIV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OR=3.8,95%CI:1.3~11.2)。高文化程度(OR=1.5,95%CI:0.5~4.5)和HIV感染(OR=4.7,95%CI:1.5~15.3)是影响梅毒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未婚(OR=4.9,95%CI:1.5~15.9)与首次性行为性伴是女性(女性vs男性:OR=2.8,95%CI:1.5~5.1)是影响保护性性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男性性服务者HIV和梅毒感染率高,性伴多,与男性发生肛交时安全套使用率低,将促进艾滋病在MSM人群中的快速传播,并作为桥梁人群促进艾滋病由MSM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
- 张秋平丁贤彬冯连贵徐静卢戎戎郭晓嘉徐世明郑建琼杨明芳
- 关键词:艾滋病梅毒感染率影响因素
- 1147例STD门诊病人的感染治疗情况分析
- 目的:通过对1147例STD病人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其感染和接受治疗情况。方法:将确诊的(免疫酶标和培养)STD病人的资料按年龄、性别、传染来源、就诊症状、复发等情况进行分类整理,用EPI-info软件进行统计,综...
- 郭晓嘉
- 关键词:STD
- 文献传递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 2013年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是在体外用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γ以及CD3单抗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而获得的一组异质细胞群(CD3 +CD56 +),其增殖能力和细胞毒活性都较高.其不但可逆转部分白血病细胞的多药耐药现象,还可能对G0期的瘤细胞有效.一些临床Ⅰ~Ⅱ期试验已经证实了CIK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外,临床上为进一步提高CIK细胞的疗效,还应用了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如白细胞介素2和树突状细胞等).CIK细胞内在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
- 郭晓嘉柴晔曾鹏云张连生
- 关键词:细胞免疫治疗白细胞介素2树突状细胞
- 糖皮质激素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调节性B细胞及Th17细胞表达的影响
-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Bregs)、Th17细胞的比例,探讨Bregs、Th17细胞在慢性ITP发病中的作用、糖皮质激素对其表达的影响,以及患者治疗前后血...
- 李莉娟马李洁柴晔曾鹏云吴重阳岳玲玲郭晓嘉朱明霞王宇仙张连生
- 1166例男男性行为者HIV、梅毒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1
- 2011年
-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梅毒感染率,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滚雪球的方法招募调查对象,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进行艾滋病病毒、梅毒、丙肝检测。数据经双录入核对后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招募调查对象1166例,其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91.3%,最近1次与男性发生肛交时安全套使用率为64.9%,最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肛交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37.3%。艾滋病病毒、梅毒、丙肝感染率分别为14.8%、8.7%、2.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艾滋病病毒感染影响因素有年龄(30岁及以上:OR=2.1)、户籍(本市其他地区:OR=2.1,外省:OR=2.0)、梅毒感染(OR=5.4),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有性伴个数(≥5个性伴:OR=2.0)、付钱获得同性性行为(OR=2.9)和HIV感染(OR=5.1)。[结论]男男性行为人群保护性肛交性行为比例低,HIV流行形势严峻,急需推广针对性干预措施。
- 周超丁贤彬冯连贵郭晓嘉韩梅徐世明欧阳琳凌华徐静
-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梅毒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