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琴

作品数:12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身份
  • 2篇延安文艺
  • 2篇身份认同
  • 2篇文艺
  • 2篇《在延安文艺...
  • 2篇《讲话》
  • 1篇大众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文学理论
  • 1篇当下
  • 1篇性意识
  • 1篇叙事
  • 1篇学科反思
  • 1篇学科史
  • 1篇政治文本
  • 1篇知识
  • 1篇中国传统文化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机构

  • 10篇西北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赵琴
  • 3篇谷鹏飞
  • 1篇刘晓静

传媒

  • 6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编辑之友
  • 1篇人文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本文分三章,着意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萧红小说创作的精神和风格。 第一章:分析萧红女性意识形成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个人背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女性丧失了自己性别的主体地位,被推到历史的幕后,她们的意识被遮蔽,权...
赵琴
关键词:小说创作女性意识主题实践
文献传递
高校文科学报编辑的美学特征论被引量:3
2011年
作为现代知识重要传播平台的高校文科学报在编辑中应该遵循起码的美学原则,体现出“求真”“向善”“达美”的美学特征。这一美学特征既是编辑美学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文科学报面对图像时代的强烈冲击所不得不持有的生存策略,还是传播现代先进科学知识、保存和发展中华传统诗性文化的内在需要。
赵琴
关键词:高校文科学报文科学报编辑美学特征现代知识编辑美学
论《电影与播音》的编辑传播特征被引量:1
2011年
1942—1948年金陵大学理学院影音部创办的《电影与播音》杂志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中最早的一份由高校主办的专业性综合学术期刊。该刊创办于中国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在传播先进的电影及电影教育观念、电影技术知识普及与前沿译介等诸多方面贡献良多。运用文本分析法,分别从创刊背景、办刊宗旨及主创人员、编辑传播内容与特点等方面对该刊加以详细梳理和论证,认为该期刊对于研究民国期刊、民国电影期刊及电影发展意义重大。
赵琴刘晓静
庄子生存思想研究的新境界——评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赵琴
关键词:审美生存庄子中国传统文化物质主义理想主义
论日常生活审美的“过剩叙事”——以当下情感影视剧为例
2010年
以当下情感影视剧作为视角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引发的过剩叙事。认为日常生活审美过剩,本质上反映了日常生活物质欲望过剩,也表现出了当下审美价值观的多元分裂,而现代传媒技术则无疑充当了过剩叙事的加速器并使其成为时尚。当下情感影视剧是过剩叙事的典型案例。
赵琴
中国当代服饰审美风尚与主体身份认同关系的嬗变被引量:4
2012年
服饰作为一种审美风尚,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民族国家、社会族群、文化群体进行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差异政治与混杂文化剪断了前现代社会以"观念——政治——文化——身体——身份"为线索的对位式身份认同逻辑,而衍变出更为复杂的身份认同模式:从共和国建立至今,教化实用主义的服饰审美风尚、个性化的服饰审美风尚、世俗化的服饰审美风尚、多样化的服饰审美风尚渐次成为主流的审美风尚,并先后承担了规训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启蒙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感性化的主体身份认同与多元化的主体身份认同功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所承担的直接身份认同/区隔功能,遂在现代性条件下演变为多元认同主体的合力建构与秘密争夺。
谷鹏飞赵琴
关键词:身份认同
人民性、大众性、民族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三重身份叙事被引量:1
2012年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和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史上的一部刚领性文献,《讲话》以其强大的叙事逻辑和神圣化的身份认同力量而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各项文艺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从文本叙事学的角度看,这种神圣化力量的获得是通过相互递进三重叙事逻辑而达到的,即:通过划定革命文艺的"人民性"属性而对传统文艺进行祛魅,以此确立中国革命文艺的阶级-政治身份;通过强调革命文艺的"大众性"特征来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辩护,以此厘定中国革命文艺的文化-美学身份;通过提升大众文艺的"民族性"属性来完成革命文艺的神圣化叙事,以此确立革命文艺的民族-国家身份。
赵琴
关键词:《讲话》人民性民族性身份叙事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四次修订的背景及其诠释学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作为一种革命意识形态崇高叙事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2年发表后先后经历了四次重大修订,即:从1942年的讲话语言到1943年的文字文本的第一次修订,从1943年政治文本到1953年学术文本的第二次修订,从1953年的学术文本到1965、1966年的学术文本、革命文本的第三次修订,以及从1965、1966年学术文本、革命文本回归到1991年的学术文本的第四次修订。这四次修订既是《讲话》文本去政治化与去工具化的过程,也是其实现经典化与神圣化的过程,其中的主要动力源自时代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文本自身衍变的历史需要。《讲话》文本因而显现出丰盈的历史诠释学意义。理解并认识这种意义,是今天我们正确看待《讲话》巨大贡献与历史局限的前提。
谷鹏飞赵琴
关键词:《讲话》政治文本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1949年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史检讨与反思被引量:3
2011年
作为"文艺学"学科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中超出知识及知识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形式而直接指向国家/政治身份认同。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性的双重裹挟又迫使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进入第二阶段发展后,主要进行学科/知识身份认同与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这三种身份认同形式的逻辑分离与历史嬗变不尽是积极的,亦包含着隐忧:它会淡化文学理论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消解文学理论自身的阐释效力,进而危及到文学理论学科本身。解决这一危机,既需要正确处理文学理论三种身份认同之间的层级关系,又需要树立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特别是需要首先唤醒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群体独立的身份认同意识。
谷鹏飞赵琴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学科反思
《新青年》媒介传播的时空偏向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指出传播和传播媒介具有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文章根据伊尼斯的时空偏向论,分析了《新青年》在媒介传播活动中的空间偏向和时间偏向问题,指出了它们的不同内涵、具体表现和文化价值,为更加深入理解《新青年》的媒介文化内涵提供新的视野。
赵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