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丽
- 作品数:18 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荷斯坦牛Leptin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与繁殖力性状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以94头荷斯坦牛为试验材料,应用PCR-SSCP技术研究Leptin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与繁殖力的相关性。在Leptin基因外显子2的E2FB区上,经分析存在影响奶牛繁殖的多态位点,测序首次发现102nt处T突变为C。在平均产犊间隔上,AA与AT差异极显著(P<0.01);AT与TT差异极显著(P<0.01);A为优势等位基因,可作为荷斯坦牛育种中繁殖力的分子辅助标记。
- 李鹏何举赵国丽宫艳斌韩元王丽史远刚
- 关键词:繁殖力荷斯坦牛
- 激素和生长因子调控奶牛乳腺发育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1年
- 生长激素及同期发情技术等目前较好地应用于奶牛场的生产,但是生长因子、转录因子、受体及细胞内信号等因素最终决定了乳房发育的大小和泌乳能力的强弱。这些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指导生产实践。
- 赵国丽宫艳斌韩元李鹏秦春华史远刚
- 关键词:生长激素乳腺发育信号转导泌乳
- SNPs在荷斯坦青年公牛选育中的应用研究
- 2012年
- 本试验以25头荷斯坦青年种公牛为研究对象,以8头验证种公牛的各8头女儿共计64头中国荷斯坦牛为参照群体,利用DNA测序方法检测κ-CN基因、leptin基因、DGAT1基因、DGAT2基因的SNP位点,结果共发现7个SNP位点,并利用7个SNP的标记效应对25头青年荷斯坦种公牛生产性能进行了基因组育种值估测。结果发现s1、s2、s3、s4、s5、s6、s7、s10、s11、s13、s16、s18、s19、s20、s21、s22、s23和s24青年公牛生产性能高,s8、s9、s12、s14、s15、s17、s25公牛生产性能低。
- 赵国丽何举韩元史远刚李鹏宫艳斌
- 关键词:中国荷斯坦牛单核苷酸多态性
- 预防奶牛产后子宫感染的研究
- 2011年
- 本研究选择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律胎素(氨基丁三醇前列腺素F2α)、中药(黄芩苷、硫酸小檗碱、天花粉)、聚维酮碘、得米先等药物,应用于子宫,预防奶牛产后感染,并通过B超监测产后各组牛的子宫颈、孕角、空角变化。结果表明,律胎素联合应用中药、聚维酮碘或得米先对预防奶牛产后子宫感染、促进子宫恢复均具有较好的效果。
- 宫艳斌韩元赵国丽李鹏史远刚
- 关键词:产后奶牛子宫感染
- 基因组学SNPs在荷斯坦青年公牛选育中的应用研究
- 本研究利用PCR-RFLP和DNA测序对中国荷斯坦种奶牛与经济性状高度相关的4个基因(K-CN、Leptin、DGAT1、DGAT2)分析研究,用以检测25头澳大利亚进口青年荷斯坦公牛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通过...
- 赵国丽史远刚
- 关键词:DGAT1基因
- 三河牛DGAT1基因K232A位点与产奶性状的关联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1)基因K232A位点是一个与奶牛产奶性能有关的重要位点。本研究通过对三河牛K232A位点检测发现,该位点在三河牛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说明没有经过选择。KK基因型个体具有最低的体细胞评分和最高的乳脂率;KA基因型个体具有最高的产奶量和乳脂量;AA基因型个体具有最高的乳蛋白量。K等位基因有利于提高乳脂率和乳脂量,同时降低体细胞评分。在三河牛群体中,K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23,利用K位点来提高乳脂率和乳脂量以及降低体细胞评分,存在很大的选择空间。
- 卢振峰刘莉莉赵国丽秦春华杨艳俞英吴宏军刘爱荣史远刚王雅春
- 关键词:三河牛产奶性状
- 中国荷斯坦奶牛k-CN基因第5外显子对产奶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为了研究中国荷斯坦奶牛k-CN基因第5外显子对产奶性状的遗传效应,试验以宁夏地区8个公牛家系的各8头女儿(共计64头)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检测k-CN基因第5外显子,检测出3种基因型(TT型、TC型、CC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41,0.328,0.031,采用SAS 8.02软件对4个产奶性状与k-CN基因第5外显子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3种基因型与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脂率(F)、乳蛋白率(P)、体细胞数(SCC)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中P极显著相关(P<0.01),对校正305天产奶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
- 赵国丽顾亚玲韩元史远刚李鹏宫艳斌秦春华
- 关键词: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
- 不同剩余采食量水平的安格斯牛生长性状差异性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为探究不同剩余采食量对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选用体质量、年龄相近的30头安格斯牛进行81 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后利用个体采食量(FI)对平均日增质量(ADG)和平均中期代谢体质量(MMBW)的回归分析估计出个体预期采食量(EFI),利用FI与EFI之差计算出30头试验牛的剩余采食量,并分为低剩余采食量组(LRFI组)和高剩余采食量组(HRFI组).采用SAS 9.4中TTEST过程对LRFI组和HRFI组肉牛生长数据进行均值的差异性检验;采用SAS 9.4中CORR过程对LRFI组和HRFI组肉牛各生长数据进行相关性系数计算并作相应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在所涉及的指标中,HRFI组与LRFI组间仅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LRFI组的RFI与腰角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61,p<0.05)、与管围和FI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78.得出LRFI组肉牛饲料转化效率高于HRFI组,较HRFI组节约8.8%的FI;且本研究涉及的各个生长指标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 杨朝云康晓龙淡新刚周靖航卢鑫叶连萌赵国丽李鹏李鹏
- 关键词:安格斯牛
- 秦川牛主要体尺、体重与剩余采食量主成分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为揭示秦川牛的生长发育规律,选择30头成年秦川牛进行主要体尺、体重和剩余采食量统计分析,选择累计贡献率达81.06%的5个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秦川牛之间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剩余采食量、胸深和胸围变异幅度较大,选育潜力大;体重与体高、平均日增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体高、腹围与平均日增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剩余采食量与采食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从主成分的特征值与累计贡献率来看,第1主成分反映体型外貌特征,第2主成分主要反映后驱特征,第3主成分主要反映采食特征。本研究为阐明秦川牛体尺体重和剩余采食量之间的关系,为秦川牛的选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 叶连萌杨朝云卢鑫朱云周靖航赵国丽李鹏李鹏淡新刚康晓龙
- 关键词:体尺性状体重主成分分析
- 新疆褐牛种质资源现状与群体遗传改良建议被引量:11
- 2017年
- 为提升新疆褐牛群体遗传质量,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本研究组于2016年8月20日至8月29日先后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以及伊犁地区3个新疆褐牛主要产区对新疆褐牛种质资源现状展开调研。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畜牧处和畜牧总站支持下,与各地区畜牧局、畜禽改良站技术人员座谈,实地考察了当地新疆褐牛良种繁育基地、种畜场、养殖合作社及部分养殖大户,并采集所需数据。本文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和作者从事新疆褐牛育种和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积累,重点阐述了新疆褐牛种质资源现状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就新疆褐牛群体遗传改良和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 周靖航李鹏刘丽元赵国丽黄锡霞乃比江夏热普.居马衣谈锐史远刚
- 关键词:新疆褐牛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