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俊虎

作品数:57 被引量:555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9篇降水
  • 14篇环流
  • 13篇夏季
  • 11篇汛期
  • 9篇气候
  • 8篇汛期降水
  • 8篇夏季降水
  • 8篇大气环流
  • 6篇热带
  • 5篇梅雨
  • 5篇海温
  • 4篇特征及成因分...
  • 4篇年代际
  • 3篇动力统计
  • 3篇雨季
  • 3篇雨型
  • 3篇统计预测
  • 3篇气候特征
  • 3篇气候异常
  • 3篇热带印度洋

机构

  • 43篇中国气象局国...
  • 25篇兰州大学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7篇扬州大学
  • 5篇中国气象局
  • 4篇武汉区域气候...
  • 2篇陕西省气象局
  • 2篇江苏省气象局
  • 2篇湖南省气候中...
  • 1篇吉林省气象局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黑龙江省气候...
  • 1篇新疆气象局
  • 1篇重庆市气候中...
  • 1篇天津市气候中...
  • 1篇上海区域气候...
  • 1篇西安交通工程...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49篇赵俊虎
  • 25篇封国林
  • 12篇支蓉
  • 11篇杨杰
  • 9篇龚志强
  • 6篇陈丽娟
  • 5篇王启光
  • 4篇郑志海
  • 4篇张世轩
  • 4篇侯威
  • 3篇熊开国
  • 3篇申茜
  • 3篇杨柳
  • 2篇曾宇星
  • 2篇邹旭恺
  • 2篇孙树鹏
  • 2篇季飞
  • 2篇翟建青
  • 2篇贾小龙
  • 2篇赵珊珊

传媒

  • 13篇大气科学
  • 9篇物理学报
  • 6篇气象学报
  • 5篇气象
  • 4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防汛抗旱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9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6年我国梅雨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40
2018年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梅雨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我国梅雨异常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16年我国梅雨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江南区入梅偏早14天,与1995年并列成为1951年以来入梅最早的年份,出梅偏晚11天,梅雨期(量)偏长(多),但梅雨期日平均降水量偏少;长江区入梅和出梅均偏晚,梅雨期接近常年,但梅雨量偏多一倍以上,梅雨量和梅雨期日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和第二高值;江淮区入梅、出梅及梅雨期接近常年,但梅雨量偏多。(2)对流层高、中、低层环流系统冬夏季节性调整和转变显著提前的共同作用,导致了2016年江南区入梅显著偏早;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和东亚夏季风涌在7月中旬阶段性地南落导致了江南区和长江区出梅偏晚。(3)受到前冬超强厄尔尼诺衰减和春、夏季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海温模态偏暖的影响,梅雨期副高异常偏强,副高西南侧转向的水汽输送异常偏强,并在长江区和江淮区与北方弱冷空气辐合,造成梅雨量异常偏多。
赵俊虎陈丽娟王东阡
关键词:厄尔尼诺
华南前汛期开汛早晚与入梅时间的类型划分和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2014年发布的《华南汛期监测业务规定》与《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华南前汛期开汛和长江中下游入梅日期资料,对1961~2021年我国南方地区雨季进程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客观划分,划分为4种类型:偏早型(前汛期和入梅均偏早)、偏晚型(前汛期和入梅均偏晚)、前早后晚型(前汛期偏早而入梅偏晚)、前晚后早型(前汛期偏晚而入梅偏早)。不同雨季进程相联系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我国中东部春季和梅雨期降水异常分布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偏早型年,3月底至5月初西风急流强度偏强且第一次北跳偏早,6月副高北跳明显,菲律宾附近维持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偏晚型年与偏早型年环流形势相反。前早后晚型年,西风急流前期偏强后期偏弱,菲律宾附近前期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后期转为气旋性环流异常且副高位置异常偏南;前晚后早型年与前早后晚型年环流形势相反。南方地区雨季进程与热带海温演变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不同雨季进程与ENSO演变的关系较复杂。
李英发赵俊虎臧乃珲季飞范培义封国林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基于模式误差分布特征的中国夏季旱涝预测可信度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基于美国气候预报中心组合降雨分析资料对国家气候中心海气耦合模式多年夏季降水预报误差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模式预报误差的分布规律及特征.研究发现,模式预报误差分布特征满足正态分布,基于误差分布特征分析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的预测能力,通过误差分布的高斯拟合曲线特征对比模式预报与动力统计方法的预测技巧,进而得到动力统计方法改进误差分布特征的两种类型:1)变幅型改进;2)均值型改进.在此基础上,根据模式误差的统计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旱涝预测可信度计算方法,用于定量化地评估动力统计方法在不同地区的预测可信度大小,并应用于实际预测.最后以2012和2013年夏季降水为例,给出了实况、预测以及可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出预测的不确定性,较其他检验方法更具针对性,对异常降水的预测可信度反映更为准确,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可进一步提高动力统计方法的预测服务水平.
杨杰龚志强赵俊虎许遐祯
关键词:动力统计汛期降水
基于新监测指标的江南入梅早晚的气候特征及影响系统分析被引量:18
2018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2014年发布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梅日期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海温资料等,重点研究了1951—2015年江南入梅早、晚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同期(5—6月)大气环流及前期海表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65年来江南入梅日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入梅平均日期为6月8日,最早和最晚相差47 d。入梅日主要出现在6月,占80.0%。江南入梅偏早和偏晚年,对流层高层至低层的同期大尺度环流存在明显的差异。入梅偏早年,高层南亚高压和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西风急流)的建立较早,强度较强,南亚高压北移到青藏高原上空亦偏早,西风急流北跳偏早;中层中高纬度经向环流较强,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第1次北跳偏早;低层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建立较早,强度较强,西太平洋为反气旋式距平环流;入梅偏晚年上述环流系统演变特征则基本相反。冬、春季海表温度的异常是影响入梅早、晚的重要的外部强迫因子,也是重要的前期预测信号:当冬季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为负距平、澳大利亚东部海表温度偶极子为正位相及春季北大西洋三极子处于正位相时,江南入梅偏早;上一年12月澳大利亚东侧海表温度偶极子和当年3月北大西洋三极子与江南入梅早、晚关系最为密切,当12月澳大利亚东部海表温度偶极子为正位相时,副高第1次北跳偏早,当3月北大西洋三极子为正位相时,6月西风急流偏强、偏北,有利于江南入梅偏早。
赵俊虎陈丽娟熊开国
关键词:梅雨入梅气候特征大气环流海温异常
汛期我国主要雨季进程成因及预测应用进展被引量:32
2019年
汛期内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雨季是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主要包括华南前汛期、梅雨、华北雨季和华西秋雨等,各地雨季决定了我国中东部地区汛期的旱涝布局和旱涝演变,是我国汛期预测和服务的重点.该文回顾了4个雨季特征及影响因子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梳理物理概念预测模型.研究显示:海温异常是影响各区域雨季的重要先兆信号,但不同雨季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不同,海温作为外强迫信号的影响程度和时空形式也有差异.利用热带太平洋东西海温差指标能更好地解释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而与梅雨的年际变化分量相关联的海温关键区主要分布于热带,与年代际或多年代际变化分量相联系的海温关键区则来自中高纬度.华北雨季降水的强弱不仅与ENSO循环的位相有关,更多受到ENSO演变速率的影响.而影响华西秋雨的海温关键区随着年代际背景的变化发生了改变,需要重新诊断和建模.
陈丽娟赵俊虎顾薇梁萍支蓉彭京备赵树云高辉李想张培群
关键词:雨季华南前汛期梅雨华西秋雨
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四类雨型的水汽输送特征及差异被引量:34
2018年
利用1951~2015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观测资料,及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四类雨型(北方型、中间型、长江型和华南型)的划分结果,分析了东亚水汽输送与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关系,比较了四类雨型的水汽输送、收支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夏季影响中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汽通道主要有以下6条:印度洋通道,表征印度季风区偏南的西风水汽输送;高原南侧通道,表征印度季风区偏北的西风水汽输送;太平洋通道,表征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带来的西太平洋的水汽;西风带通道,表征西风带的水汽输送;孟加拉湾通道,表征来自孟加拉湾向北的水汽输送;南海通道,表征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在中南半岛转向及来自南海的水汽;与中国东部不同地区降水异常相联系的水汽通道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同一条水汽通道在夏季不同阶段与降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2)四类雨型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华北盛夏降水主要受亚洲季风水汽输送的影响,其次是西风带水汽输送,北方型年二者往往偏强,尤其是季风水汽输送增加一倍以上,贡献也明显增加,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季风水汽输送显著减弱,西风带水汽输送的重要性相对增大;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主要受太平洋通道水汽输送异常的主导,其次是高原南侧通道水汽输送,二者偏强并在淮河流域辐合时,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形成中间型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主要受太平洋通道水汽输送异常的主导,长江型年,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水汽输送异常加强,并与北方冷空气异常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辐合,区域为正的水汽净收支;华南地区夏季降水则受印度洋通道、太平洋通道及南海通道的共同影响,当三条通道异常偏强,水汽与北方冷空气在华南地区辐合,形成华南型年。本研究所得结论加深了我们对四类雨�
杨柳赵俊虎赵俊虎
关键词:水汽输送
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积成效应”被引量:10
2013年
采用1960—2011年中国740站日降水观测数据,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切入点,提出暴雨"积成效应"这一概念,旨在将暴雨这一天气尺度强降水过程拓展为类似中长期天气尺度过程来考虑,研究它对季节尺度降水的贡献及影响.通过统计分析从持续时间(Ld)、控制面积(Ar)、降水贡献率(Qs)等三个角度建立暴雨"积成效应"概念及判定标准,并进一步结合上述指标建立暴雨"积成效应"强度指数.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积成效应"与夏季降水的时空对应关系,发现强度指数与同期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强弱指数年合成分布以及指数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相关系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类似于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的分布形式;而利用EOF分解对暴雨"积成效应"空间范围分类,发现其与该地区夏季降水具有相似的4种空间型,总体而言,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积成效应"造成的降水极大地影响甚至决定整个夏季降水的多寡及空间分布.
张世轩封国林赵俊虎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暴雨夏季降水
2013年夏季中国北涝南旱环境场及异常成因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2013年夏季中国降水总体呈北涝南旱的分布特征,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大部降水异常偏多,而淮河流域、云贵高原至江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2013年夏季降水异常有其特定的环境场和物理机制,首先从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相互配置的角度分析了2013年夏季北涝南旱对应环境场的异常,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东亚夏季风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加强了水汽向北输送;同时欧亚中高纬地区为冷性低压控制,阻塞高压活动偏少,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我国北方地区长时间对峙,导致北方降水偏多。其次,探讨了前冬海洋和积雪等外强迫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发现2013年前冬至夏季,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偏冷,而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偏暖,夏季热带沃克(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哈得来(Hadley)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南部尤其是菲律宾海附近热带辐合带对流活动偏强,使得副高偏北,东亚夏季风偏强;前冬欧亚积雪异常偏多,有利于夏季贝加尔湖以东盛行深厚的冷性低压,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也有利于副高加强、西伸和北扩。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既受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的影响,同时系统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环流系统之间的不同配置是造成区域旱涝异常分布的直接原因。
赵俊虎周杰叶天舒杨柳封国林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不同类型与中国汛期大尺度旱涝的分布被引量:42
2012年
利用历史数据,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特征,证实脊线指数和西伸脊点指数可以较好地描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同时也指出这两个指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不同的配置,是造成中国夏季降水时空分布和旱涝异常的复杂性、多变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此,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指数和脊线指数的距平投影到二维平面上,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各种类型下中国夏季降水进行了合成分析,发现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和脊线不同配置下中国夏季降水的总体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的情况下,夏季降水总体表现出南北两条雨带;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正常的情况下,夏季降水总体表现为北多南少,长江以北降水偏多;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南的情况下,夏季降水总体表现为南多北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偏多;上述3种情况下西伸脊点越偏西,降水范围越大。此外,通过计算1951—2010年各年夏季降水实况与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所属年份夏季降水合成的距平相关系数,发现同一类型下各年夏季降水与其合成分布总体相似,说明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对中国降水具有明显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此种分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最后,通过对9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类型下北半球夏季500hPa高度场和850hPa风场距平分别进行合成,对不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类型下中国夏季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可能机理进行了分析。
赵俊虎封国林杨杰支蓉王启光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汛期降水大尺度环流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客观定量化预测及其对汛期降水的指示被引量:7
2012年
基于动力-统计相似预报原理,将模式误差动力统计预报方案应用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客观定量化预测,通过交叉检验距平相关系数,筛选出对副热带高压区域的500hPa高度场模式预报结果订正较好的因子作为前期关键因子集。对2003—2010年的副热带高压区域的500hPa高度场进行了回报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案在数值模式预报结果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高,显示出较高的预测水平。在此基础上,从高度场预测结果中提取出与中国降水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典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脊线指数与西伸脊点指数),将其投影在二维平面上,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副热带高压特征下对应的雨型分类特征得到预报年副热带高压所属类型下中国夏季降水的分布类型,多年检验结果表明,预测的投影类型所对应的降水合成分布与实况的降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验证此种副热带高压与雨型分类的合理性,达到通过副热带高压的定量化预测对夏季的旱涝分布形式进行预测的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汛期降水预测水平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
杨杰封国林赵俊虎张志森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汛期降水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