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海涛

作品数:16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人工骨
  • 3篇细胞
  • 3篇骨折
  • 3篇股骨
  • 2篇压缩骨折
  • 2篇疏松性
  • 2篇头坏死
  • 2篇椎弓
  • 2篇椎弓根
  • 2篇椎体
  • 2篇椎体压缩
  • 2篇椎体压缩骨折
  • 2篇外科
  • 2篇螺钉
  • 2篇内固定
  • 2篇内固定治疗
  • 2篇老年
  • 2篇后凸
  • 2篇后凸成形
  • 2篇坏死

机构

  • 15篇海南医学院附...
  • 1篇贵阳中医学院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谭海涛
  • 11篇孟志斌
  • 10篇黄涛
  • 7篇李俊
  • 6篇王挺锐
  • 5篇贾丙申
  • 3篇张英
  • 2篇王晟
  • 2篇付昆
  • 2篇孙博
  • 1篇周健强
  • 1篇金大地
  • 1篇于鹏
  • 1篇周建强
  • 1篇李洪潮
  • 1篇黎坚
  • 1篇杨洋
  • 1篇符国良
  • 1篇黄珊
  • 1篇孟庆雯

传媒

  • 2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可注射珊瑚人工骨与经皮球囊成型修复股骨头坏死
2016年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有很多,如髓芯减压、骨移植及关节塑形、关节置换等,每一种方法都有自身的缺点。经皮球囊合并珊瑚人工骨为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目的:观察可注射珊瑚人工骨合并经皮球囊成型修复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性。方法:将24只杜洛克仔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液氮冷冻法建立双侧股骨头坏死模型,实验组选择其中一侧行经皮球囊合并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注射珊瑚人工骨植入治疗,对照组选择一侧行骨水泥填充治疗,另一侧均不做治疗,作为空白对照组。术后2,4,8,16周进行X射线、生物力学与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1)X射线结果:术后16周,实验组有大量新骨生成,人工骨与周围边界模糊;对照组未见新生骨生成,材料与周围边界清晰;空白对照组股骨头表面发生塌陷,骨小梁紊乱,被破坏;(2)生物力学结果: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生物力学优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3)组织学变化:术后16周,实验组珊瑚人工骨周围可见大量骨小梁及骨细胞生成,珊瑚人工骨大部分溶解;对照组骨水泥呈现无规律的状态,未见骨小梁生成;空白对照组塌陷区骨小梁连续性破坏,结构散乱;(4)结果表明:可注射珊瑚人工骨合并经皮球囊成型修复股骨头坏死,可促进新骨生成。
朱康华孟志斌黄涛谭海涛孙博庞学毅
关键词:生物材料股骨头坏死
生物珊瑚人工骨材料体外细胞生物相容性检测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利用小鼠胚胎干细胞检测生物珊瑚人工骨材料的细胞生物相容性。方法小鼠胚胎干细胞与生物珊瑚骨支架材料混合体外培养为实验组,设单纯小鼠胚胎干细胞培养为对照组,分别于第2、4、6、8天进行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特异性胚胎抗原-1检测及电镜扫描观察。采用SPSS13.0对所得数据行t检验。结果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培养2d、4d时,与对照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6d及8d时实验组MT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特异性胚胎抗原-1检测及电镜扫描证实小鼠胚胎干细胞对生物珊瑚人工骨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在其三维微孔隙内能较快增殖。结论体外小鼠胚胎干细胞检测试验证实珊瑚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具备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良好特性。
黄涛孟志斌付昆王挺锐黎坚谭海涛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
单侧与双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32例OVCFs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每组66例。单侧组给予单侧PKP,双侧组给予双侧PKP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健康状况(SF-36简表)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双侧组手术时间和X线照射时间均明显大于单侧组(P<0.05)。术后3 d、1年两组患者Cobb角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年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率为6.6%,双侧组为1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PKP均可有效治疗OVCFs,缓解疼痛,改善脊柱畸形,临床效果相当。单侧PKP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放射暴露少等优点。
谭海涛孟志斌黄涛李俊王挺锐符国良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单侧
Aurora A通过HDAC6-IFT88信号轴调控初始纤毛表达影响骨肿瘤细胞的生长
目的:Aurora A是一种调控细胞有丝分裂的蛋白激酶,与中心体的成熟和纺锤体的聚合有关,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但其如何影响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尚未清楚,本研究旨在明确Aurora A如何调控骨肿瘤初始纤毛表达...
黄涛孟志斌王挺锐孙博谭海涛祝开忠史方富
关键词:乙酰化骨肿瘤
PKP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和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2011年3月,在局麻下行PKP技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患者28例34个椎体,术后进行AVS、ODI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3~48个月﹙平均24.6个月﹚随访。23例术后腰背部疼痛消失,5例疼痛明显减轻,VAS由8.3±2.3减少到2.5±1.8,ODI评分由﹙76.5±13﹚%减少至﹙23.5±8﹚%,与手术前有显著性改善﹙〈0.001﹚。术后X线片及CT提示伤椎内骨水泥填充部位满意,无硬脊膜受压表现。测量X光片术前单椎体后突成角为平均23±8°,术后平均13±5°,改善角度平均10±3°。椎体高度术前平均1.3±0.6cm,术后平均2.1±0.7cm,高度增加平均0.8±0.3cm。手术前后后突角度及椎体高度的恢复均有显著性差异﹙〈0.001﹚。结论 PKP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是一种脊柱微创技术,适应于手术耐受性差的老年人,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
孟志斌李俊付昆黄涛李洪潮谭海涛
关键词:PKP椎体压缩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症
NT-proBN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氨基末端前体脑钠尿肽(NT-proBNP)及其他相关因子的临床关系。方法将153例确诊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A组(造影结果为正常冠状动脉)和B组(造影结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分析两组年龄、体重指数(BMI)、腹围、临床表现和各种生化因子包括总胆固醇、肌酐、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单核细胞计数及NT-proBNP等。结果与A组比较,B组NT-proBNP>250 ng/L,纤维蛋白原>5 g/L,单核细胞计数>0.50×109/L(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是NT-proBNP>250 ng/L、单核细胞计数增多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结论NT-proBNP>250 ng/L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
黄珊孟庆雯杨洋谭海涛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总胆固醇
邻指带血管神经蒂皮瓣治疗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附16例报道)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应用邻指带血管神经蒂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部分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邻指带血管神经皮瓣共修复16例共18指末节部分缺损病例。[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访3~18月,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功能满意。[结论]应用邻指带血管神经皮瓣修复手指末节部分缺损,具有手术简便易行、安全、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荐。
张英邱垂明谭海涛
关键词:手指末节缺损修复外科手术
计算机导航脊柱显微内镜下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退行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计算机实时导航技术条件下脊柱内镜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采用计算机实时导航技术结合脊柱显微内镜用于脊柱退行性疾病的...
孟志斌黄涛谭海涛李俊
关键词:脊柱退行性疾病椎弓根钉
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成骨-破骨细胞共育系联合培养的实验研究
2012年
目的通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及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共育的研究,探索骨重建的过程。方法新西兰兔骨组织,分离成骨、破骨细胞,混合培养,建立成骨-破骨细胞-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共育体系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等的变化。结果共育系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生长良好,新骨不断形成,骨重塑加快,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降解时间缩短。结论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在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共育环境中生长良好,模拟了接近体内的环境,是一种简单、有效、可行的实验方法。
贾丙申李俊黄涛孟志斌于鹏谭海涛王晟
关键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
Mayfield头架下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固定整复陈旧性寰枢椎脱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Mayfield头架下单纯后路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并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7月~2011年7月,对于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者,以术前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寰枢椎活动度≥5°为病例纳入标准,采用Mayfield头架下单纯后路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共治疗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8~55岁,平均35.6岁。均采用Mayfield头架固定头部,钉棒置入满意后,后路钉棒纵向加压复位,并以下压C2、C3棘突力量进行辅助,寰枢关节复位满意后,取自体髂骨行后路C1-C2椎板间植骨融合。以VAS和JOA评分法,分别对轴性颈痛和神经功能情况行术前与术后随访对比评估分析,正中矢状位CT影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8±1.2)h,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60±80)ml,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随访6~36个月,平均23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14±1.92分降低到末次随访的3.15±1.28分,JOA评分由术前10.57±2.1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22±2.7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获满意复位,随访期间无复位丢失,内固定位置佳,无松动断裂,均于6个月获骨性融合,融合率达100%。结论:对于寰枢椎活动度≥5°的陈旧性寰枢椎脱位,Mayfield头架下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后路手术方法。
黄涛孟志斌金大地谭海涛王挺锐贾丙申
关键词:寰枢椎脱位侧块螺钉椎弓根螺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