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田
- 作品数:182 被引量:2,360H指数:30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尝试大同: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评陶飞亚著《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耶稣家庭(1921-1952)》被引量:2
- 2006年
- 罗志田
- 关键词:乌托邦基督教老百姓故事
- 史学方法的示范与临摹——《名家治史》序
- 2016年
- 在大学教书的人,"方法"是常被学生问及的问题。在我们史学领域,我知道不少学生都想获得某种可以概括抽象出来的"方法",以为学会了即可治史。尽管我在一定程度上赞同"史无定法"的主张,但我非常理解学生们的愿望,尤其他们身处这样一个急功近利之风劲吹的时代。要说史学方法的教与学,其实也不简单。
- 罗志田
- 关键词:史学方法治史史学领域吕思勉
- 地方的近世史:“郡县空虚”时代的礼下庶人与乡里社会被引量:47
- 2015年
- 针对大一统下形成的"郡县空虚",从南宋开始,士人开启了以"礼下庶人"的方式构建下层民间社会的持续努力。这一持续千年的尝试,寓正德于厚生,侧重的是"地方",强调的是"民间",提示了从"非国家"视角观察历史的必要和可能。州县的范围,既是人人生活的基本空间(实体的和想象的),也是士绅、职役、家族和地方官互动的场域。"国家"与"民间"、体制与乡俗调和(negotiating)于其间,代表国家者常不行使其功能,而行使国家功能者常不代表国家。在或隐或现的"国家"身影下,逐步形成一种"藉士大夫之势以立国"的取向。在乡之士不仅要化民成俗,还要凝聚社会。"道"与乡土的衔接,使"地方"具有更多自足的意义,减轻了上层政治变动的影响。
- 罗志田
- 关键词:乡绅
- 从异端走入正统的“子不语”:庚子义和团事件表现出的历史转折被引量:7
- 2001年
- 本文只是一篇读史札记,无意详论庚子义和团事件表现出的各种历史转折,仅侧重于其中一个带倾向性的侧面,即传统文化中属于'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怎样以一种诡论性的(paradoxical)方式从异端走入正统.所谓'表现'者,即所涉及的历史转折可以是,但不一定是义和团事件所'引起'或'造成'的,而是前有渊源,很大程度上恐怕是通过这一事件凸显或明朗化而已.可以说,这一异端正统化的转变上承太平天国运动,下及新文化运动,其影响之余波至今犹存①.
- 罗志田
- 关键词:正统历史转折太平天国运动异端
- 国进民退:清季兴起的一个持续倾向被引量:45
- 2012年
- 近代中国一个持续的倾向,即国家(state)的责任和功能大幅度扩展,而民间则一再退缩。勾勒这一倾向在清季的兴起和推进。简述国家由小政府向大政府的转变,侧重"国进"冲击下社会的巨变,特别是以"道"为依据、以士绅为主导、以公产为基础,由各种公共会社构成的公领域,在国家步步进逼下被迫淡出。造成一个根本的转变,即很多过去民间承担的社会责任,现在逐渐转化为政府职能,落到国家头上了。在国家和社会各自及相互的转变中,国民也面临着从臣民到公民的转型,不能不重新定位其与国家、社会的相应关系。这一仍在进行中的变化进程,也明显受到"国进民退"的影响。
- 罗志田
- 关键词:国进民退社会
- 斯文关天意: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对对子风波被引量:10
- 2008年
-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方式变革引起了争议,这一事件本身需要进行史实的重建。中学国文教育是双方的共同关注点,考试中的"对对子"的确为出题者陈寅恪所侧重,期借此防止国语不国和传统不传,并希望以大学入学考试的创新来促动中学国文教育的改变;但反击的"社会"舆论却强调国立大学入学考试的方式应与中学国文教育的现状保持一致,并不断诉诸"国家"的权威。正是"社会"对"国家"的监督以及对"国家机关"职责的强调,迫使后者做出了让步;而"社会"对"国家"的监督又并非以对立的姿态出现,反而是在代"国家"立言,要求后者维护"中国教育行政的统一"。
- 罗志田
- 关键词:大学入学考试
- 异化的保守者:梁漱溟与“东方文化派”被引量:21
- 2016年
- 五四运动之后,梁漱溟曾因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而"暴得大名"。尽管梁漱溟对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观念是接受并靠拢的(他确实想复兴中国文化,却仍主张先实行落实在德先生和赛先生之上的全盘西化),多数既存论著却把他列为那时的"东方文化派"。其他不少被列为"东方文化派"代表的人,也大体赞同接受以科学和民主为标志的西方文化。这意味着那时的"东方文化派"及其维护的"东方文化",都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化。而正是那些被列入"东方文化派"的人以及一些比他们更坚持"东方文化"立场的人,对《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批驳最深刻、否定最彻底。文章即探讨这一诡论性现象。
- 罗志田
- 关键词:东方文化派张君劢张东荪章士钊
- 反思现代性:梁漱溟论世界文化的过渡时代被引量:2
- 2017年
- 梁漱溟在后五四时代曾提出一种关于世界文化过渡时代的构想,这一富含想象力的认识既有空想成分,也饱含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可以说是一种早期的后现代思路。与梁启超所说从中国向西化的过渡时代论不同,梁漱溟的过渡时代是从西洋到中国化。这是一个长程的时段,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并存,会让当事人充满困惑,却也是理解梁漱溟整体思路中很多看似"自相矛盾"言说的一个关键。
- 罗志田
- 关键词:东西文化
- 以国家说民族:范文澜关于汉民族形成思想的特色被引量:2
- 2021年
- 根据斯大林的理论,民族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代所形成的一个历史范畴。范文澜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里论证中国自秦汉时起就是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汉族是"在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具有相当的难度。然而若在更宽泛的思想语境中理解,一字双关的"nation"在译成中文后因社会实践中的"在地化"而演化为各种具体的内容,不复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概念。范文澜以重塑的方式唤醒过去,却也让民族国家突破了"现代"的范围。故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概念的在地动态变化,以及中国被侵略和反侵略的时代背景,是理解范文澜"以国家说民族"论述特色的要素。
- 罗志田
- 关键词:民族民族国家名相
- 重访家庭革命:流通中的虚构与破坏中的建设被引量:6
- 2020年
- 近代中国的家庭革命是个仿佛众皆认可,其实所知不多的运动。从认知视角看,家庭革命的本意从一开始就被追随者和后之研究者曲解了。那运动本是破坏与建设兼具的,其破坏性不仅在于毁家等直接呼吁,更在于从19—20世纪之交开始,改变了家庭中行事的规矩,拱手将子女教育的责任委诸社会或国家。而五四前后最激进的家庭革命者,也曾强调亲情是新家庭的基础,提倡"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最能体现家庭革命的建设性。国民政府建立后,婚姻的有效期问题进入立法机构的正式探讨,表现出从基本层面重新为家庭定位的深谋远虑。过去基于阅读的虚构,中外皆把家庭革命的破坏一面作为常态来接受,却很少顾及其建设的一面。对于这样一种把非常视为正常的世界性误解,特别需要正本清源,有所匡正。
- 罗志田
- 关键词: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