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楠

作品数:39 被引量:60H指数:6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专利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2篇标准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1篇菌株
  • 7篇茎病
  • 6篇芽胞
  • 6篇芽胞杆菌
  • 6篇芽孢
  • 6篇连续用药
  • 6篇菌株发酵液
  • 5篇芽孢杆菌
  • 5篇田间
  • 4篇霉病
  • 4篇促生
  • 3篇抑菌
  • 3篇玉米
  • 3篇玉米茎基腐病
  • 3篇真菌
  • 3篇生物学
  • 3篇生物学特性
  • 3篇田间防治
  • 3篇种衣剂
  • 3篇微生物

机构

  • 39篇山西农业大学

作者

  • 39篇秦楠
  • 28篇任璐
  • 1篇贺润平

传媒

  • 2篇植物保护学报
  • 2篇山西农业科学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中国果树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菌物学报
  • 1篇中国瓜菜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年份

  • 5篇2025
  • 6篇2024
  • 14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07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醉鱼草内生细菌ZJ1的生物学特性及防病促生效果被引量:1
2024年
为推动生物防治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菌株ZJ1的致死温度和酸碱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菌株ZJ1的致死温度为96℃、可存活20 min;致死pH为≤4或≥14。而生物膜能够吸附土壤中的金属离子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帮助生防菌株更好地定殖在植物表面,发挥生防功能。采用菌膜检测法观察几种常见金属离子对菌株ZJ1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0.3%的Zn2+、Mn2+、Cu2+和Fe2+会抑制菌株ZJ1产生生物膜,但同浓度的Mg2+、K+均可促进菌株ZJ1生物膜的产生;进一步采用96微孔板定量法对菌株ZJ1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菌株ZJ1为强生物膜形成株。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ZJ1发酵液10×稀释液对番茄早疫病的保护效果最高,达到95.54%,菌株ZJ1发酵液200×稀释液对番茄灰霉病的治疗效果最高达,到91.99%。综合考虑菌株ZJ1对两种病害的治疗和保护效果,菌株ZJ1发酵液稀释200×防治效果最好。且菌株ZJ1发酵液10~200×均具有促生效果。因此,菌株ZJ1是一株具有生防潜力的微生物菌株。
邹晓璐张文静吕红秦楠赵晓军殷辉任璐
关键词:醉鱼草内生细菌生物学特性促生作用
香菇抽提物的研制及其品质分析研究
秦楠
关键词:自溶蛋白多糖香菇多糖
一种测量土培植物根长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测量土培植物根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种植钵、网状套管、种植板、底板和托盘,所述的种植钵为上圆口大、下圆口小的培养容器;所述的网状套管为细圆管,垂直设置在种植钵内,下端穿过种植钵的底部并与种植钵的底...
任璐赵晓军殷辉周建波吕红秦楠姚福田
文献传递
藜麦茎部响应瓜笄霉侵染的代谢组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背景】藜麦笄霉软腐病(quinoa Choanephora rot)的病原为瓜笄霉(Choanephora cucurbitarum),但藜麦响应其侵染后的代谢变化尚未明确。【目的】研究瓜笄霉侵染藜麦后的代谢物变化及关键代谢途径,以利于了解该病的生理生化机制。【方法】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瓜笄霉侵染藜麦茎部代谢物差异及代谢途径变化。【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瓜笄霉侵染藜麦后,显著差异代谢物有512种(P<0.01),其中283种为上调,229种为下调。KEGG富集分析发现藜麦茎部响应瓜笄霉侵染的主要差异代谢物共19种(P<0.05),这些主要代谢物显著富集到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共4条代谢通路。【结论】瓜笄霉侵染可导致藜麦中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发生变化,其中α-亚麻酸代谢及其相关代谢物茉莉酸的积累、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受阻,可能是藜麦响应瓜笄霉侵染的主要方式。
彭玉飞王天禧杨振永田淼任璐吕红秦楠殷辉赵晓军
关键词:代谢物
解淀粉芽孢杆菌HRH317抗菌蛋白鉴定及抑菌机理研究
真菌病害是引起作物减产与品质降低的主要因素。目前生物防治逐步替代化学农药是一种趋势,然而在生防菌中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尤为突出。本文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HRH317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代谢产生的抑制小麦赤...
秦楠
关键词:解淀粉芽孢杆菌分离纯化抑菌机理
文献传递
贝莱斯芽胞杆菌LY7菌株悬浮剂的制备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LY7菌株悬浮剂的制备及其使用方法,贝莱斯芽胞杆菌LY7菌株于2023年3月10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
任璐赵晓军秦楠吕红殷辉宁俊琪
7种杀菌剂对藜麦叶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其分生孢子萌发形态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为明确咪鲜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啶酰菌胺、腈菌唑、吡唑萘菌胺和甲基硫菌灵等7种杀菌剂对藜麦链格孢叶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室内毒力及其分生孢子的形态毒理学,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A.alternata菌丝生长的室内毒力,同时用悬滴法测定并观察7种杀菌剂对A.alternata分生孢子萌发的室内毒力和萌发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杀菌剂对A.alternata菌丝生长与分生孢子萌发的室内毒力不同,对菌丝生长的毒力大小依次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啶酰菌胺>腈菌唑>吡唑萘菌胺>甲基硫菌灵,EC_(50)值的范围为0.19~245.45μg/mL,其中,在最高质量浓度下,咪鲜胺(2.5μg/mL)、苯醚甲环唑(2.5μg/mL)、丙环唑(10.0μg/mL)对A.alternata菌丝生长的抑菌效果均最好,抑菌率分别为78.9%、81.4%和79.7%,EC_(50)值分别为0.19、0.26、0.47μg/mL。7种杀菌剂对A.alternata分生孢子萌发的毒力大小依次为吡唑萘菌胺>啶酰菌胺>丙环唑>腈菌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EC_(50)值的范围为0.21~524.69μg/mL,其中,在最高质量浓度下,吡唑萘菌胺(1.0μg/mL)和啶酰菌胺(5.0μg/mL)对A.alternata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均最好,抑制率分别为76.9%和84.0%,EC_(50)值分别为0.21、0.29μg/mL。形态毒理学研究发现,吡唑萘菌胺和啶酰菌胺可导致A.al⁃ternata的分生孢子畸形萌发,表现为分生孢子的芽管顶端膨大、分枝增多。综上可知,吡唑萘菌胺和啶酰菌胺可作为保护药剂防治藜麦链格孢叶斑病,咪鲜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作为治疗药剂防治藜麦链格孢叶斑病。
吕红秦楠田淼彭玉飞任璐殷辉赵晓军
关键词:链格孢毒力生长速率法萌发
一种贝莱斯芽孢杆菌ZJ1菌株和发酵液制备及使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I>Bacillus velezensis</I>)ZJ1菌株,于2020年11月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20986。该菌株发酵液的制...
任璐赵晓军周建波殷辉秦楠吕红孙江伟宁俊琪
枯草芽胞杆菌对藜麦黑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抑菌物质鉴定
2025年
藜麦黑茎病是近年来发现的藜麦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病害之一,本研究前期从藜麦穗中分离出1株对藜麦黑茎病病原菌Ascochyta caulina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枯草芽胞杆菌LS3,为明确其防效及抑菌物质组成,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对菌株LS3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抑菌物质及其作用效果进行测定;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菌株LS3发酵液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采用GC-MS对其挥发性抑菌物质进行鉴定;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和离子交换层析法,对LS3菌株的非挥发性抑菌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并使用HPLC-MS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LS3挥发物对藜麦黑茎病病原菌的抑制率为43.47%,发酵液的抑制率为61.45%,发酵液经高温灭菌后抑制率仅为13.08%;不同浓度LS3菌株发酵液均对藜麦黑茎病具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中2.0×10^(6)cfu/mL发酵液的防效达66.81%;对其主要挥发物成分进行鉴定,发现为2-壬醇、苯酚和十三烷醇,其中2-壬醇和苯酚对藜麦黑茎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_(50)分别为2.57和1.24μg/mL;将LS3菌株的抗菌粗蛋白分离、纯化后,显示只有一个活性峰,对该峰进行聚丙烯酰凝胶电泳发现1条较清晰的条带,经HPLC-MS检测后发现该蛋白是分子量大小约为32.6 kDa的鞭毛蛋白。菌株LS3表现出良好的抑菌作用,鉴定其抑菌物质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鉴定基础。
任璐孙江伟吕红殷辉秦楠秦楠
关键词:枯草芽胞杆菌抑菌作用抗菌物质
特基拉芽胞杆菌LMS3及其在防治藜麦黑茎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特基拉芽胞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LMS3菌株及其发酵液的制备和使用方法,特基拉芽胞杆菌LMS3菌株于2023年3月10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
任璐赵晓军吕红秦楠殷辉孙江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