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融
- 作品数:174 被引量:842H指数:1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左心耳封堵用于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评价左心耳封堵术用于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左心耳封堵术且有既往脑卒中病史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45 d及3、6、12个月进行常规随访,此后每6个月随访1次。有效性终点为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及心血管死亡组成的复合终点,安全性终点包括大出血事件及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结果术中完全封堵左心耳23例,3例患者存在少量残余分流。围术期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中位随访时间12(6,24)个月,有2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未出现系统性栓塞及心血管死亡事件,有效性终点事件发生率为6.0/100人年。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出现大出血事件,仅1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0/100人年。结论左心耳封堵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可作为抗凝治疗的替代方案。
- 蒋超张妍李松南左嵩闻松男白融杜昕董建增马长生
- 关键词:心房颤动脑卒中
- QT间期的测量及校正QTc间期计算公式在不同心率下其值的分布及意义被引量:8
- 2020年
- 专家推荐手动测量QT间期的方法需测量3个胸导联和3个肢体导联并取中值;也可以用计算机将时间对齐的叠加心电图导联用于测量。T波或U波的确定与测量目前采用切线法和阈值法。笔者采用《几何画板》,对目前常用的6个QTc公式,分别选取心率(HR)为40、50、60、80、100、120次/分时,描绘QTc关于QT的直线方程,并根据正常情况下QT间期的变化范围,求得QTc的变化范围(直线段,用长方形框表范围)。结果发现:当HR慢或快时,所有方程的直线均偏离45度线(60次/分时,QTc=QT,直线在45度线上),在HR分别为50、80次/分时,所有公式显示的直线段偏离程度最小,均在14~25 ms之间。在所有HR点中Bazett方程所显示的线段偏离程度最大;当HR慢时(40次/分),Hodges公式偏离45度线最小;当HR快时(100、120次/分)时,Fridericia公式和Framingham公式偏离45度线最小;与其他公式相比,在所有HR段,Dmitrienko公式和QTcMod公式显示的线段偏离45度线适中。在HR慢时,偏离45度线越大,则越低估QTc;在HR快时,偏离45度线越大,则越高估QTc。建议使用Dmitrienko公式和QTcMod公式计算QTc较科学。
- 于杨白融刘文通向晋涛
- 关键词:心电图学QT间期
- 基因变异功能学研究在不典型长QT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
- 2014年
- 目的探讨基因变异功能学研究在临床不典型长QT综合征(LQT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先证者有晕厥事件,心电图无QTc延长,临床疑诊LQTS;基因检测显示KCNH2基因M756V变异;家系中变异携带者QT正常,无心脏事件。分别使用含有野生型(WT)和突变M756V HERG基因的pcDNA3.1重组质粒进行转染,设WT+M756V共转染组。转染后进行膜片钳和免疫组化研究明确临床诊断。结果 HERG M756V组电流较WT组明显减低,提示M756V变异为具有病理意义的LQTS突变;HERG M756V与WT共转染并无明显负显性机制。免疫组化研究表明HERG M756V蛋白存在转运障碍。结论体外功能学研究证实KCNH2基因M756V变异为LQTS突变,为临床疑诊患者提供确诊依据。
- 刘念喻荣辉阮燕菲白融杜欣董建增马长生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长QT综合征基因变异膜片钳
- 冠状动脉钙化与心肌钙质沉积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 2019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与心肌钙质沉积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7年1—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心房颤动外科消融术+左心耳切除术的8例患者,术前均行心脏双源CT扫描,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术中切除患者左心耳,分别用von Kossa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的钙化情况,应用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含量;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成骨相关蛋白核心蛋白结合因子(Runx2)、骨桥蛋白、β-连环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骨桥蛋白、内皮素和生长素的mRNA表达。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以上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8例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别为0、0、0、6、31、50、112、417分。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心肌组织是否钙化无相关性(von Kossa染色:比值比=0. 984,P=0. 479;茜素红染色:比值比=0. 983,P=0. 356)。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心肌组织钙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骨桥蛋白和β-连环蛋白表达及骨桥蛋白、内皮素和生长素的mRNA表达均无相关性(标准化回归系数=-0. 221、0. 558、-0. 523、-0. 562、0. 129、0. 021、0. 020,P=0. 595、0. 154、0. 186、0. 154、0. 751、0. 971、0. 956);与Runx2蛋白表达呈线性负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0. 752,P=0. 032)。结论冠状动脉钙化与心肌钙质沉积无相关性。
- 王悦周元石凤茹赵蕾闻松男乔岩吕强白融喻荣辉
- 关键词:冠状动脉钙化心肌细胞
- T波电交替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被引量:19
- 2003年
- 白融王琳
- 关键词:T波电交替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电生理
- 不同部位起搏对正常犬楔形心肌块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以正常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为模型,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3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按文献方法制备带冠状动脉分支的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模型,将3根玻璃微电极插入心肌块的不同位置记录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的跨膜动作电位;同时记录心肌块的整体电活动(容积心电图)。从心肌块的心外膜面、心内膜面分别、同时或多部位发放刺激,记录并分析不同部位起搏时的QRS时限、QT间期、Tp-Te间期及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反映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心电图指标如Tp-Te间期在心外膜刺激(Epi)时最大:(83.63±19.30)ms,其次为内外膜同时刺激(Bi):(75.63±16.47)ms,最小为心内膜刺激(Endo):(54.75±13.18)ms(两两比较,均P<0.01);Tp-Te指数(Tp-Te/QT)也有相似变化,上述部位刺激时分别为(0.28±0.05),(0.27±0.04)和(0.20±0.04)(两两比较,均P<0.01)。但是当从心内膜面或者心外膜面双部位发放刺激时,Tp-Te间期或Tp-Te/QT较单部位刺激时均明显缩短或减小(P<0.01)。此外,心外膜刺激、内外膜同时刺激及心内膜刺激时分别有6例(75%)、5例(60%)和1例(13%)诱发了室性心律失常(χ2=7.0,P=0.03)。结论心内、外膜面同时刺激使心室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而从心内膜面或者外膜面同一面双部位发放刺激并不延长心肌复极时间,与单部位刺激相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反而减小。这一发现或许能为改进心力衰竭时心脏再同步治疗的起搏方式提供借鉴。
- 初红霞阮磊樊静静谭含璇白融林立吕家高刘启功王琳
- 关键词:复极心脏再同步治疗多部位起搏
- 华法林与心血管系统钙化被引量:1
- 2020年
-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我国和全世界范围内现有心房颤动患者已分别超过800万和3300万,伴随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心房颤动患者还会进一步增多。心房颤动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因心房内血栓脱落引发的严重栓塞事件: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6倍,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15%~25%,是我国人群最主要的致残原因;而且心房颤动伴发的血栓栓塞事件还有复发率高的特点,使之成为严重危害人群健康与生命的重大慢病[1]。因此,抗凝防栓是心房颤动治疗策略中重要组成部分。
- 金泽闻松男白融
- 关键词:华法林心房颤动钙化卒中
- 一种少见的右心室起搏心电图表现
- 2001年
- 白融王晨王琳
- 关键词:右心室起搏心电图束支传导阻滞
- 缺血后适应对兔楔形心肌块缺血再灌注模型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观察缺血后适应对家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缺血再灌注模型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的影响,并探讨其维持电生理稳定的机制。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适应组,每组10只。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适应组在建立好楔形心肌块模型稳定1h后,停止台氏液灌注45min,缺血再灌注组继续灌注台氏液2h;缺血后适应组复灌初期采用复灌10s、停灌10s方案,重复6次后,恢复台氏液灌注2h。记录心肌块内、外膜心肌细胞跨壁动作电位、跨壁心电图、有效不应期(ERP)等电生理参数以及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实验结束后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去磷酸化缝隙连接蛋白43(NP-Cx43)。结果:①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适应组的室性心动过速(VT)诱发率分别为0、80%(8/10)、10%(1/10),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适应组的跨室壁离散度、ERP等电生理参数得到改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免疫荧光显示对照组心肌NP-Cx43分布量极少;缺血再灌注组NP-Cx43含量增加且多分布在心肌细胞端端连接处;缺血后适应组NP-Cx43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含量要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可显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改善缝隙连接蛋白重构可能是其维持心脏电生理稳定的机制之一。
- 何炜张存泰白融全小庆阮磊王照华杨艺刘洋肖建明王冠严凤琴周倩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缺血后适应
- 晚钠电流在兔心力衰竭模型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晚钠电流(INa-L)在心力衰竭模型兔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 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衰组、海葵毒素(ATX-Ⅱ)组和雷诺嗪组,每组10只。心衰组、ATX-Ⅱ和雷诺嗪组通过缩窄腹主动脉制备兔心力衰竭模型,假手术组开腹但不缩窄腹主动脉。心力衰竭模型建造成功后,制备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灌注模型,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左室楔形心肌块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和跨室壁心电图。假手术组和心衰组灌注正常蒂罗德液,ATX-Ⅱ组在灌注正常蒂罗德液的基础上加灌10nmol/L的ATX-Ⅱ,雷诺嗪组在灌注正常蒂罗德液的基础上加灌20μmol/L的雷诺嗪。同时记录各组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心衰组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60%vs.0%);INa-L增强剂ATX-Ⅱ进一步增加了心力衰竭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00%vs.60%);INa-L阻断剂雷诺嗪可显著减少心衰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0%vs.60%)。结论 INa-L在兔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阻断INa-L可减少心衰时心律失常的发生。
- 苟志平孙玉真张存泰全小庆吕家高白融王金丽赵俊燕王照华肖建明
-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雷诺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