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蓓

作品数:22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骨髓
  • 5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血小板
  • 3篇预后
  • 3篇肿瘤
  • 3篇细胞
  • 3篇淋巴
  • 2篇蛋白
  • 2篇血栓
  • 2篇血小板聚集
  • 2篇血液
  • 2篇药物
  • 2篇药物组合物
  • 2篇荧光
  • 2篇增殖
  • 2篇增殖性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综合征

机构

  • 13篇武汉大学
  • 7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20篇熊蓓
  • 9篇左学兰
  • 5篇周怡
  • 4篇陈飞
  • 4篇罗琳
  • 4篇汪英颖
  • 3篇刘尚勤
  • 3篇刘明辉
  • 3篇周芙玲
  • 3篇何莉
  • 3篇肖晖
  • 3篇陈燕
  • 3篇罗萍
  • 3篇邵亮
  • 2篇吴三云
  • 2篇邹萍
  • 2篇吴江
  • 1篇樊丽华
  • 1篇何文娟
  • 1篇刘莉

传媒

  • 5篇临床血液学杂...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国医学教育...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3例LPL/W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3例LPL/WM患者中位年龄60岁(35~79岁),男性12例,女性1例,多以乏力或双下肢水肿为首发症状。患者均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IgM),3例伴有免疫球蛋白G(IgG)升高,其中1例为单克隆IgG;乳酸脱氢酶升高2例;5例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8例患者检测了MyD88基因突变情况,其中5例突变阳性。13例患者中,1例失访,3例死亡,9例生存,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19~81个月)。结论LPL/WM发病率较低,多数进展缓慢,但异质性较强。少数患者进展快,治疗效果差。高危患者诱导化疗缓解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改善预后。
汪英颖邵亮周怡刘明辉熊蓓吴江何莉肖晖左学兰陈飞周芙玲刘尚勤
微移植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7年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来源于髓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疾病,其发病率自50岁之后开始明显升高,60—69岁达发病高峰。相对于年轻患者,老年白血病患者更易出现不良染色体核型及导致耐药的基因突变,且往往存在多系统伴发疾病,对化疗耐受性差,治疗相关死亡率高,治疗缓解率及无病生存率均较低,预后明显差于年轻患者。
罗琳陈飞聂彦博刘明辉熊蓓左学兰
关键词: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
一种氧化还原酶活性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医学生物检测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氧化还原酶活性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以二硫苏糖醇作为底物采用氧化还原酶进行氧化产生H<Sub>2</Sub>O<Sub>2</Sub>,反应过程中采用Amplex UltraR...
熊蓓
老年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疗效分析被引量:15
2006年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国际预后指数(IP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3年间59例首程治疗的老年ML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7例接受治疗,大部分单纯采用联合化疗的方法,部分采用局部放疗加化疗或手术后加化疗的方法。结果:59例ML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9%(46/59),41.1%(23/56),9.4%(5/53),而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1%(30/37),45.9%(17/37),13.5%(5/37),其中存活5年以上者均为达完全缓解(CR)者。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根据IPI分组,低危组、低中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88个月、60个月、52个月、6个月,其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之间的CR率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为病理类型和IPI。结论:IPI是判断老年ML预后的重要指标,老年ML仍应考虑积极的综合治疗。
熊蓓陈燕
关键词:老年恶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
慕课联合CPPT教学模式在临床血液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慕课联合CPPT教学模式在临床血液学教学中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方法以武汉大学2018级临床医学五年制、“5+3”一体化和八年制医学生共172人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138人组成试验组,余34人组成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慕课联合CPPT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CPPT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通过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由学生的理论成绩占比80%、技能操作成绩占比20%生成综合成绩,比较两组学生理论成绩、技能操作成绩和综合成绩,并分别比较试验组中完成全部慕课视频学习、完成全部随堂作业的学生与未完成学生的综合成绩。结果试验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和综合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完成全部慕课视频学习的学生(n=83)综合成绩高于完成部分视频的学生(n=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完成全部随堂作业练习的学生(n=73)综合成绩高于完成部分作业的学生(n=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慕课联合CPPT教学模式在临床血液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成绩和临床操作技能,慕课视频与随堂作业完成度越高的学生其综合成绩越好,该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黄婷婷商豫凤刘莉沈辉左学兰刘尚勤陈飞肖晖熊蓓周芙玲
关键词:临床血液学混合式教学
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模式初探被引量:7
2018年
血液学是内科学中一门复杂抽象、专科性较强的学科,存在难学、难记、难理解的特点,因此血液科实习一直是临床理论和实习教学难点。文章针对目前血液科实习生中存在的不足,从血液科实习目标、教学方法及多元化临床技能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以期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实践提高血液内科实习质量。
熊蓓周怡何莉罗琳左学兰
关键词:血液内科教学方法
人β-珠蛋白小分子RNAs调控γ-珠蛋白基因表达及开关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从RNA角度研究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探讨人γ-珠蛋白向β-珠蛋白转换的分子机制,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分子治疗提供新靶位,并为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治疗肿瘤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比较白血病和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基因分子水平的差异,将β-珠蛋白基因转染K562细胞,运用噻唑蓝比色法、细胞流式分选等技术检测β-珠蛋白基因对K56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及RT-PCR分别从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分析其调控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作用,同时运用生物信息学预测人β-珠蛋白基因可以产生具有基因表达调控作用的小分子RNAs。结果白血病患者血红蛋白A1、血红蛋白B、血红蛋白E1、细胞珠蛋白、脑红蛋白的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非白血病患者(P<0.05)。β-珠蛋白基因能以时间依赖的方式诱导K562细胞增殖受抑,并在第7天达到最佳时间效应。用RT-PCR检测转染后K562细胞α、β、γ-珠蛋白等mRNA的表达,发现β-mRNA上升导致转染后的K562细胞γ-珠蛋白表达下调,同时α-珠蛋白表达上调;β-珠蛋白基因可能产生作用于γ-珠蛋白的小分子RNA,符合条件的二级结构在热力学上稳定,空间位阻也在一定范围内。结论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珠蛋白基因低表达,β-珠蛋白基因能以时间依赖的方式诱导K562细胞增殖受抑,其高表达可诱导K562细胞增殖受抑和凋亡,并抑制K562细胞γ基因表达,通过小分子RNAs调控γ-珠蛋白基因表达沉默,有助于揭示人γ-珠蛋白向β-珠蛋白转换的基因表达调控及开关机制。
汪靖熊蓓
关键词:珠蛋白基因表达
核孔蛋白Nup98与白血病被引量:1
2005年
熊蓓陈燕
关键词:白血病核孔蛋白
Sokal和Hasford积分系统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研究中的临床意义比较
2007年
目的比较Sokal和Hasford积分系统在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4例患者按治疗方案与两种积分系统分别进行分组,比较干扰素两种积分系统对慢性期CML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并在不同危险度组内观察干扰素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干扰素、Sokal和Hasford积分系统对CML患者的预后均有显著影响(P均<0.001),但多变量分析发现仅有Hasford积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在Hasford中高危组与Sokal高危组内,干扰素并不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结论Sokal和Hasford积分系统能较好地预测CML患者的预后,对确定高危组患者后者更为准确。按预后评分系统将患者分组,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
熊蓓干定云陈燕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干扰素
全文增补中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栓形成及其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血栓形成及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5例初诊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T 65例,PV 40例,根据2016年WHO指南对ET和PV分别进行危险分层并分为低风险组及高风险组。分别比较ET和PV中两种组别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等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综合分析ET和PV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32例血栓形成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RDW值对ET、PV患者血栓形成的预测作用;按最佳阈值分为高RDW组和低RDW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的生存率。结果:65例ET患者中,极低/低风险25例,中/高风险40例;40例PV患者中,低风险13例,高风险27例。ET患者中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比较,年龄、体质性症状、血栓形成史、心血管危险因素、RDW、乳酸脱氢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患者中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比较,年龄、血栓形成史、RDW、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及RDW是预测ET、PV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DW预测ET、PV患者血栓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5,最佳阈值为17.45%,灵敏度81.30%,特异度63.00%。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高RDW组累积生存时间明显短于低RDW组(P<0.05)。结论:RDW值对ET、PV患者血栓形成有预测价值,并且对其预后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卢瑞张梦潇张爱边汪英颖熊蓓刘亚楠周怡左学兰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分布宽度血栓形成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