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柳武妹

作品数:44 被引量:260H指数:10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哲学宗教社会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经济管理
  • 21篇哲学宗教
  • 6篇社会学
  • 4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消费者
  • 7篇地震
  • 5篇震后
  • 5篇消费者行为
  • 5篇触摸
  • 4篇营销
  • 4篇症状
  • 4篇青少年
  • 4篇汶川地震
  • 3篇应激
  • 3篇应激症状
  • 3篇影响因素
  • 3篇中介
  • 3篇少年
  • 3篇社会
  • 3篇创伤
  • 3篇创伤后
  • 2篇心理
  • 2篇抑郁
  • 2篇抑郁症

机构

  • 28篇兰州大学
  • 7篇华南师范大学
  • 7篇中山大学
  • 2篇五邑大学
  • 2篇广东财经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广东金融学院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外语职业...

作者

  • 39篇柳武妹
  • 6篇范方
  • 6篇王海忠
  • 5篇严燕
  • 4篇郑裕鸿
  • 3篇崔苗苗
  • 2篇雷亮
  • 2篇王康周
  • 2篇王静一
  • 2篇邵建平
  • 2篇何浏
  • 1篇黄韫慧
  • 1篇于正东
  • 1篇梅雯
  • 1篇苏云
  • 1篇耿富磊
  • 1篇李志远
  • 1篇贾明琪
  • 1篇张岚
  • 1篇梁剑平

传媒

  • 8篇心理学报
  • 6篇心理科学进展
  • 4篇外国经济与管...
  • 2篇南开管理评论
  • 2篇中国心理卫生...
  • 2篇南大商学评论
  • 2篇西部素质教育
  • 2篇珞珈管理评论
  • 1篇中国临床心理...
  • 1篇心理科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管理评论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中大管理研究
  • 1篇营销科学学报
  • 1篇2013年J...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2025年
随着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企业已经意识到两者在营销中的价值。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被认为可以丰富和重塑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带来新的零售体验。作为两种不同的沉浸技术,两者在技术特性和对消费者影响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导致了使用和研究上的混淆。而当前学术界缺乏整合的研究框架对这两种技术的营销影响进行分析与比较。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对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的概念和特性进行了明确的阐述与区分,梳理了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营销工具对消费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内在机制与边界条件,并进一步从技术接纳、媒介丰富度、心流体验和临场感的角度解释了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对消费者产生异同影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未来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希望给营销从业人员和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柳武妹宋鹏飞杨巧英
关键词:虚拟现实消费者行为
购买还是租赁?调控聚焦视角下消费者产品获取方式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2年
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产品,其中购买与租赁是最常见的两种方式。消费者在产品获取过程中的偏好是通过租赁获得有限时间内的产品使用权,还是通过购买获得产品的永久所有权?这一研究主题还未被国内学者充分关注,同时国内缺乏对消费者选择购买还是租赁这两种产品获取方式的驱动因素、作用机制的系统梳理。本文首先基于调控聚焦理论对消费者产品获取方式(购买vs.租赁)进行阐释,通过建构产品获取方式领域的研究框架,系统回答了消费者何时会选择购买(vs.租赁)、为何会选择购买(vs.租赁)这两个问题。最后,本文针对搭建的调控聚焦视角下(促进vs.预防)的消费者产品获取方式框架,提出了几个潜在的研究议题,以供进一步研究讨论。
康娜李佳扬严燕王雪枫柳武妹
远近端食物感官因素对消费者食物健康性评估及健康食物选择的影响
2024年
食物“色、香、味”等感官线索是影响人们食物健康性评估和健康食物选择的重要因素,但传统感官因素分类未能充分体现新技术环境下食物感官体验的多样性。在此背景下,可根据感觉器官检测距离(远端vs.近端)以及体验来源(直接vs.间接)将食物感官因素划分为4种类型:近端直接感官因素、近端间接感官因素、远端直接感官因素及远端间接感官因素。这4类感官因素经由不同心理机制对食物健康性评估及健康食物选择产生差异性影响。对于远端感官,直接和间接体验的感官因素均主要通过心理想象模拟及认知加工机制起作用,而对于近端感官,直接体验的感官因素主要通过生理唤醒与大脑奖赏、情绪与记忆产生影响,但间接体验的感官因素则依然需要通过心理想象模拟机制发挥作用。同时,感官加工特质、感官刺激暴露情景及间接体验情景会调节食物感官因素与心理机制间关系,而食物类型与个体特征会调节心理机制和食物健康性评估与健康食物选择间关系。最后,基于以上整合框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胡桂梅严燕梁雪莹柳武妹
5.12汶川地震中丧失子女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和抑郁症状的追踪研究
了解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丧失子女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Postraumatic StressSymptoms,PTSS)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共患率及其人群特征;了解其PTSS得分和抑郁指数在两次施测时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其PT...
柳武妹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状地震灾害
地震重灾区丧失子女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2年随访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了解地震重灾区丧失子女者创伤后应激症状(PTSS)变化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汶川地震后1.5年和2年时,对极重灾区155名丧失子女者(研究组)和35名未丧失子女者(对照组),采用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和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进行评估与调查。结果:震后1.5年时,研究组的PTSS检出率和PTSD-SS总分高于对照组(均P<0.001)。震后2年时,研究组的PTSS检出率和PTSD-SS总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01),研究组的PTSD-SS总分低于震后1.5年(P<0.05)。研究组中,尚未再孕者的PTSS检出率和PTSD-SS总分均仅在震后2年时高于已孕或已育者(均P<0.05);受教育程度低者的PTSD-SS总分仅在震后2年时高于受教育程度高者(P<0.01);与震后1.5年时相比,震后2年时男性的PTSD-SS总分上升,女性总分下降(P<0.01)。结论:本研究显示,与震后1.5年时相比,丧失子女者的PTSS检出率在震后2年时下降,且症状减轻;但丧失子女者中尚未再孕再育者、受教育程度低者以及男性的症状呈加重趋势。
柳武妹范方周翠玲梅雯
关键词:地震随访
选择红色还是蓝色——背景色彩影响视觉新产品评估的现象、中介及边界体制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为提高新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品牌经理和零售商常会精心选取呈现新产品时的背景色彩。尽管如此,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探讨背景色彩是否及如何影响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评估。本文检验了背景色彩和新产品评估间的动态关系,来自消费者和品牌经理的数据都显示:蓝色背景会促使人们更加偏爱中度不一致(vs.一致)的产品,而红色背景下人们对两类产品的评价相似(实验1-2)。这是因为,蓝色(vs.红色)背景激发了关系加工,促进了人们对中度不一致的解决(实验2)。当人们的个人控制感低(vs.高)时,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背景色彩,此时他们的新产品评估将不再受背景色彩的影响(实验3)。
柳武妹梁剑平
触摸,还是不触摸?先前触摸促进新产品接受被引量:3
2018年
已有触觉研究和已有新产品研究都不能回答是否先前触摸一个新产品会影响消费者随后对另一新产品的理解和评估。本文发现:事先让消费者触摸(vs.不触摸)一个外观极度不一致的新产品会促进消费者对另一外观极度不一致的目标新产品的评估和选择(实验1-实验2)。实验3进一步发现,当先前触摸的产品和随后评估的产品在外观极度不一致这一点上不具相似性时(如,当所摸新产品在外观上与常见同类产品一致),先前触摸将不再促进目标新产品的不一致解决,进而不再影响目标新产品评估。最后,实验4剥离了触觉和视觉的影响,发现实验1~实验3的发现受触觉(先前摸)而非视觉(先前看)主导。
柳武妹雷亮李志远苏云黄晓治
消费行为领域的触觉研究:回顾、应用与展望被引量:18
2014年
触觉对于消费至关重要。消费者通过触摸产品或根据产品的触觉线索来制定购买决策;商家根据产品的触觉特征选择零售渠道;产品及包装等的成功设计也离不开触觉线索。但在消费行为研究领域,有关触觉的研究近期才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将消费行为领域已有的触觉研究分为人际触碰、人物触摸、线上产品不能触摸的弥补策略、消费者传染以及触摸的具身效应五个分支,系统梳理和阐述了每个分支的研究成果及其带来的营销管理启示,并剖析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推动营销学界触觉研究和企业界相关实践的发展。
柳武妹王海忠王静一
关键词:触觉
负面宣传背景下消费者信任重构策略的有效性:道歉,否认还是沉默?被引量:2
2014年
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来重构消费者因为负面宣传被破坏的信任,是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实验模拟探讨了信任重构策略的有效性,发现:对与产品质量有关的负面宣传,相对于与道德行为有关的负面宣传,重构消费者信任的难度更大,但道歉的重构效果最好;对与道德行为有关的负面宣传,否认的重构效果最好;无论哪种类型的负面宣传,沉默都不是理想的应对方式。
于正东王海忠柳武妹
关键词:消费者信任道歉否认沉默
流浪动物慈善救助中的“远狗近猫”效应及其机制探析
2024年
已有的亲社会研究都在关注对人的慈善捐赠,关于流浪动物的慈善救助并未有人探讨。由于日常生活中流浪动物救助信息通常会同时呈现动物类型和空间距离,因此本文基于动物类型和空间距离之间的联结来探讨二者对流浪动物救助意愿的影响,以及其中的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1个内隐联想测验、1个田野实验和7个不同情景的线上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本文发现:猫与近空间距离更匹配;狗与远空间距离更匹配(实验1a、1b)。因此,在近空间距离的情况下,呈现流浪猫(vs.流浪狗)引发人们对流浪动物的更高救助意愿;在远空间距离的情况下,呈现流浪狗(vs.流浪猫)引发人们对流浪动物的更高救助意愿(实验2、3、3S、4、4S、5);加工流畅性是内在中介(实验4、4S、5)。此外,思维模式会调节上述“远狗近猫”效应,也即该效应在基于情感的思维模式下存在但在基于理性的思维模式下消失(实验6)。理论层面,本文关注了流浪动物这一新颖的慈善捐赠对象,验证了动物类型和空间距离的内在联系。本文还识别出了流浪动物救助中的“远狗近猫”效应。实践层面,“远狗近猫”效应可以指导慈善组织和机构根据动物类型和空间距离的匹配来合理呈现救助信息。
柳武妹王璐
关键词:思维模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