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琛 作品数:34 被引量:101 H指数:6 供职机构: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MiR-128-3p靶向抑制HOXA5调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增殖、侵袭与凋亡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索HOXA5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高表达的原因及miR-128-3p调控胶质母细胞瘤进展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慢病毒转染上调或下调U87细胞中miR-128-3p的表达水平,再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OXA5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来探索miR-128-3p与HOXA5在GBM中表达的相关性。利用双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28-3p对HOXA5的靶向抑制关系。利用miR-128-3p与HOXA5过表达的质粒转染U87细胞进行拯救实验,通过CCK-8、Transwell、流式细胞学分析与裸鼠体内实验验证miR-128-3p调控GBM增殖、侵袭及凋亡方面的分子机制。结果上调U87细胞中miR-128-3p表达后HOXA5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下调U87细胞中miR-128-3p表达后HOXA5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两者表达呈显著负相关。miR-128-3p可靶向结合HOXA5基因的3’UTR区并抑制HOXA5表达。miR-128-3p+Control组U87细胞增殖、侵袭及抗凋亡能力显著下降。结论miR-128-3p可通过靶向抑制HOXA5负向调控GBM细胞的增殖、侵袭及抗凋亡能力,HOXA5在GBM中呈高表达与miR-128-3p表达水平降低有关。 杨吉鹏 邱翔 李琛 杨建凯 刘红江 焦保华关键词: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细胞增殖 凋亡 混合现实技术在前床突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MR)技术在前床突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例前床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所有患者行头颅CT、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采用3D-Slicer软件构建三维模型并应用MR技术全息呈现,从而判断肿瘤与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制定个体化的手术策略。术后复查头颅MRI,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记录患者的肢体肌力、感觉、共济等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11例患者术前均成功构建三维模型,通过头戴式显示系统均可全息呈现。11例患者的肿瘤体积为(40485±24261)mm^(3)(5653~100140 mm^(3)),均明显挤压同侧视神经。9例患者的肿瘤包裹颈内动脉及其分叉部,其中2例成功构建穿支动脉、另7例未成功;2例患者的肿瘤单纯压迫或推挤颈内动脉及其属支,使其明显移位。11例患者的术中所见和手术操作均与术前手术策略相一致。术后复查头颅MRI显示,7例为肿瘤完全切除;另4例为次全切除,其中1例的肿瘤与其包绕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之间无明显蛛网膜界面,3例的肿瘤侵入海绵窦。术后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术后1周,患者的肢体肌力为,Ⅴ级6例,Ⅳ级4例,0级1例。4例患者的患侧存在轻度共济失调,3例视力较术前改善。结论MR技术在前床突脑膜瘤手术治疗前可辅助术者制定个性化的手术策略,减少术中对重要结构的损伤,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贾景元 杨吉鹏 任洪波 张丽巧 李琛 李朝晖 刘晓鹏 胡红超 杨悦 孙晓枫关键词:脑膜瘤 前床突 多模态 CT灌注成像对烟雾病直接搭桥术后脑血流的评估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方法探讨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对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本院就诊的烟雾病患者35例,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确诊为烟雾病。分别于术前、术后7d检查头颅CTP,在术侧及对侧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划定相应位置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取得各参数后,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患者行颞浅-大脑中动脉搭桥术,94%患者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较术前增加,平均通过时间(MTT)较前缩短,达峰时间(TTP)无明显变化。术前、术后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两两比较P<0.05。相对达峰时间(rTTP)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CTP)对烟雾病直接搭桥术患者术前、术后脑血流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刁勋 胡福广 梁朝辉 王立群 李琛 李国胜 张皓峰 马志昭 田剑光 赵林关键词:烟雾病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 混合现实技术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5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颞骨CT、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等检查,利用3D-Slicer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并经混合现实技术呈现三维模型影像,预测肿瘤与面听神经的位置关系,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重建面神经的走行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的一致性。25例患者均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术前及术后1周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结果25例患者术前均成功重建听神经瘤三维模型,肿瘤重建后的中位体积为6.18 cm^(3)(0.73~16.86 cm^(3))。其中23例(92.0%)成功重建面神经,余2例重建失败。开颅时关键孔定位的满意率为96.0%(24/25),无静脉窦损伤的患者。术前成功重建面神经的23例患者中,20例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的面神经完全一致,准确率为86.9%;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术前重建面神经的走行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0.836,P<0.01)。25例患者术后复查头颅MRI显示肿瘤均全切除,术后1周House-Brackmann分级Ⅰ级6例,Ⅱ级9例,Ⅲ级6例,Ⅳ级4例,无脑脊液漏患者。结论术前行混合现实技术重建三维模型可辅助听神经瘤的手术切除,有利于术中面神经的保护,减少手术的副损伤。 杨吉鹏 贾景元 卢圣奎 吴艳凯 宋登浩 李琛 李朝晖 杨悦 牛伟浩 孙晓枫关键词:面神经 显微外科手术 电生理学 3DSlicer软件辅助经对侧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镰旁脑膜瘤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评价利用3DSlicer软件辅助经对侧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镰旁脑膜瘤的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治的镰旁脑膜瘤患者18例作为观察组,利用3DSlicer软件辅助并采取对侧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术前完善头颅CT核磁平扫与强化、核磁动脉成像与核磁静脉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并利用3DSlicer软件建立肿瘤、上矢状窦、大脑上动脉等模型并分析肿瘤与上矢状窦及大脑上静脉的位置关系,采取对侧纵裂入路切除肿瘤。另选取2019年1—12月经传统同侧纵裂入路手术治疗的19例镰旁脑膜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肢体肌力恢复率与头痛、头晕缓解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18例患者重建的肿瘤与其基底上方的大脑上静脉的位置关系与术中实际情况均完全一致,均行SimpsonⅠ级切除术,术中均无大脑上静脉及静脉窦损伤;观察组12例一侧下肢肌无力患者术后1周肢体肌力恢复9例,对照组13例一侧下肢肌无力患者术后1周肢体肌力恢复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1周头痛、头晕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3DSlicer软件可帮助术前评估镰旁脑膜瘤与大脑上静脉、上矢状窦等结构的位置关系,指导医师经对侧纵裂入路切除肿瘤,显著减少术中对大脑上静脉、功能区脑皮质等重要结构的副损伤,有助于患者肢体肌力的恢复。 杨吉鹏 李晓瞳 王同聚 孙晓枫 李朝晖 胡红超 李琛关键词:脑膜瘤 显微手术 大脑镰旁 多模态全息影像技术辅助中央区脑膜瘤手术切除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多模态全息影像技术在中央区脑膜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神经外科收治的中央区脑膜瘤患者13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镰旁脑膜瘤2例,镰旁窦旁脑膜瘤6例,凸面脑膜瘤5例。术前完善颅脑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利用3DSlicer、Matlab与Dsi Studio等软件建立颅骨、肿瘤、大脑皮层与上矢状窦的三维影像,参考三维全息影像制术前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术中协助肿瘤定位并辅助13例中央区脑膜瘤的手术切除。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治疗的中央区脑膜瘤患者1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1周肢体肌力的差异。结果术中采用弧形切口3例,马蹄形切口10例,肿瘤均定位准确;术中证实肿瘤与静脉及脑皮层的实际位置关系与术前重建影像均完全吻合;13例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8例,SimpsonⅡ级切除5例。术后1周肢体肌力正常11例,对侧上肢肌力Ⅲ级1例,对侧下肢肌力Ⅳ级1例,分别于术后第4周及第2~3周肌力恢复正常,复查颅脑CT出现脑水肿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23±0.42)d。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肢体肌力正常5例,对侧下肢肌力Ⅳ级6例,对侧肢体肌力Ⅲ级4例,复查头颅脑CT出现脑水肿7例,术后平均住院(14.07±0.92)d,2组患者术后1周肌力、脑水肿情况及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全息影像技术可有效辅助中央区脑膜瘤手术方案的制定及肿瘤的精准定位,有助于术中上引流静脉与功能区大脑皮层的保护,减少手术副损伤。 杨吉鹏 王同聚 卢圣奎 宋燕飞 刘洪亮 孙晓枫 霍浩然 杨悦 郭丽斯 李琛关键词:脑膜瘤 上矢状窦 显微手术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合并同侧未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附2例病例) 曹旭华 李琛 贾亮 马志昭 张皓峰 王立群3DSlicer软件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评价3DSlicer软件在乙状窦后入路术中的应用价值,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开颅辅助方法。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患者45例,听神经瘤33例,脑膜瘤9例,表皮样囊肿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5例),术前完善颞骨CT、MRV等影像学检查,观察组利用3DSlicer软件建立颅骨与静脉窦3D模型,于颅骨表面标记关键孔位置并测量关键孔与星点与二腹肌沟上末端的距离,根据两组距离确定术中关键孔的位置。为对照组中患者开颅时术者根据影像学结果经验性的定位关键孔。结果观察组20例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患者关键孔均可显露横窦-乙状窦结合处的内侧缘,定位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0例手术均实现单骨孔骨瓣形成,无1例损伤静脉窦,开颅时间缩短,颅骨缺损减少,骨瓣复位良好,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结论应用3DSlicer软件可有效辅助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时关键孔的精准定位,有利于保护静脉窦与减少颅骨缺损。 杨吉鹏 邱翔 李晓瞳 李琛 李朝晖 胡红超 陈晓雷 徐兴华 孙晓枫关键词:乙状窦后入路 桥小脑角区病变 颅骨切开术 烟雾病68例患者综合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烟雾病(MMD)患者治疗模式及其疗效。方法 68例MMD患者(缺血型54例,出血型14例)分别接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脑膜脑动脉血管融通术及内科治疗,随访并观察治疗疗效。结果接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TA—MCA)40例患者、2例接受脑膜脑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合并动脉瘤的2例行夹闭术及24例接受内科治疗。24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接受STA-MCA手术6例,EDAS手术4例。20例患者术后6个月内复查脑血管造影或CTA提示桥血管通畅及CTP提示颅内脑血流灌注显著改善,随访9.3±2.7个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未发生责任侧脑缺血发作;3例出血性MMD接受STA-MCA手术,其中1例患者1年后搭桥侧再次脑出血。结论 STA-MCA手术能够有效提高缺血性MMD患者颅内脑血流灌注,降低脑缺血事件发生。 梁朝辉 胡福广 赵林 王帅 马志昭 李琛 曹旭华 田剑光 张皓峰 王立群关键词:烟雾病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 抗血小板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4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16年 缺血性卒中是我国威胁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狭窄是造成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可通过外科干预而消除的卒中高危因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通过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从而预防由于斑块脱落导致的卒中的一种治疗方法.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5月6月采用CEA治疗4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曹旭华 王黎一 李琛 贾亮 马志昭 张皓峰 王立群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缺血性卒中 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