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献
- 作品数:20 被引量:146H指数:9
- 供职机构:华北石油管理局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部急诊手术关腹是否缝合腹膜的临床研究
- 2015年
- 目的对比研究急诊手术腹部正中切口关腹时腹膜缝合与否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上消化道穿孔、急性胆囊炎患者,根据不同的关腹方法分为二组,采用缝合腹膜法为观察组,不缝合腹膜法为对照组,每组患者80例,比较二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手术切口相关指标及术后切口恢复指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的关腹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63,P=0.000),而观察组术后的感染机率、住院天数、感染后伤口愈合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t=-19.404、-20.172,P=0.044、0.000、0.000)。对照组中二例患者因切口裂开进行了再次手术。结论在普外科,急诊手术时腹部正中切口关闭腹膜能减少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以及术后感染切口的再手术率、愈合时间、住院天数。
- 李燕书孟繁杰何柳佳王海刚张立献
- 关键词:腹膜急诊处理
- 胃肠道手术术前不同的呼吸道准备方法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胃肠道手术术前不同的呼吸道准备方法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胃肠道疾病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术前仅进行雾化吸人,B组在A组基础上进行呼吸、咳痰训练。观察分析术后两组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肺部感染8例、痰阻10例、呼吸衰竭1例,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8%(19/50)。B组肺部感染2例、痰阻2例,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手术术前多种呼吸道准备方法的联合应用可明显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 尹东剑时耐先李燕书黎辉张立献孟繁杰
- 关键词:消化系统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
- 不同方式关闭腹部切口的临床对比研究
- 孟繁杰李燕书何柳佳李红光张立献
- 手术切口愈合是影响手术质量的重要因素,任何手术的完美结果除了是不发生严重的、危及生命的重大并发症之外,切口的良性愈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切口感染是影响切口一期愈合的一个主要的,也是最常见的因素。课题通过合理的关闭切口...
- 关键词:
- 关键词:手术切口愈合手术治疗
- 超细内镜在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超细内镜放置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在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肠镜组与超细内镜组,每组16例,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及接触X线时间。结果普通肠镜组16例患者,成功15例,失败1例;超细内镜组成功13例,失败3例,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43,P=0.285)。在两组置管成功的病例中,普通肠镜组置管操作时间为(42±15)min,超细内镜组置管操作时间为(20±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5,P=0.005)。普通肠镜组接触X线时间为(20±12)min,超细内镜组接触X线时间为(5±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6,P=0.007)。结论超细内镜结合无痛麻醉技术的应用,可使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的置入更安全、简便。
- 沈毅慧张立献石磊迟洪霞侯慧清袁友华
- 关键词:肠梗阻结肠肿瘤超细内镜
- 非气腹单孔拖出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常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比较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非气腹单孔拖出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对93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分别施行非气腹单孔拖出式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单孔组,n=42)和常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常规组,n=51),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 单孔组8例为后位阑尾,无法单钳局部分离,改行传统腹腔镜下阑尾切除;常规组51例行传统腹腔镜下三孔阑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单孔组手术时间(26.1±3.2)min,显著短于常规组(47.1±4.4)min(t=-23.912,P=0.000);单孔组术后恢复排气时间(12.1±2.1)h,显著短于常规组(20.1±1.9)h(t=-18.231,P=0.000);单孔组术后住院时间(2.1±0.7)d,明显短于常规组(3.1±0.6)d(t=-7.039,P=0.000);单孔组住院费用(5066.7±99.6)元明显少于常规组(5996.7±119.3)元(t=-37.543,P=0.000).93例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5.3月,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非气腹单孔拖出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手术安全可行,与常规三孔法腹腔阑尾切除术相比,恢复快、费用少,切口瘢痕藏于脐部,美容效果更好.
- 李燕书张立献马顺茂王海刚黎辉
- 关键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脐部单孔法
- 维生素B1足三里注射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7
- 2011年
- 目的:探讨经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9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维生素B1足三里注射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从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腹胀的发生率评价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34.4±4.7)h、肛门排气时间(43.2±3.6)h均早于对照组,腹胀的发生率(13.3%,6/45)低于对照组(53.3%,24/45)。结论:经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能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 马顺茂孟繁杰刘红磊王海刚张立献李燕书
- 关键词:维生素B1足三里腹部手术胃肠功能
- uH2B在原发性结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2017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肠腺癌组织中组蛋白H2B单素泛化(uH2B)的表达水平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本院胃肠外科手术切除的83例结肠腺癌组织标本、癌旁组织,既往收集的20例正常结肠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组织标本中uH2B蛋白的表达程度,并分析与原发性结肠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标本中uH2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46.99%,低于癌旁组织的83.13%、正常结肠黏膜组织的9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织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uH2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织标本中uH2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肿瘤最大径的关系不显著(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标本中uH2B蛋白表达率降低,并且与患者的肿瘤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
- 王海刚谢红梅韩雪张立献赵文增
- 关键词:临床病理参数
-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儿童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儿童腹股沟斜疝中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从2007年10月至2010年1月,对90例(130侧)儿童实施了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A组)。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对于100例(150侧)儿童实施了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B组)。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0.39、1.75,χ2=0.33,P均>0.05)。在家属对切口满意度方面,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2,P=0.00)。A组随访12~59个月,平均26个月,复发4例。B组随访7~31个月,平均20个月,复发3例。结论二孔法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儿童腹股沟斜疝中同样安全、可靠,单孔法在美容效果方面更有优势。
- 孟繁杰王海刚李燕书马顺茂张立献黎辉
- 关键词:腹腔镜儿童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生长抑素在急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8
- 2018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生长抑素对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血清脂肪酶(LPS)、前白蛋白(PA)、抵抗素(resistin)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7月急性胆囊炎患者8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42)与研究组(n=42)。常规干预基础上研究组采取生长抑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仅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统计两组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肛门初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血清LPS、PA、抵抗素水平、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肛门初次排气时间、肛门初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术后第3天两组血清TBIL、AST及ALT水平较治疗前增高,但研究组各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第3天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LPS、抵抗素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A水平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血清LPS、抵抗素水平较对照组低,PA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SF-36分值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基础上采取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胆囊炎,可缩短患者机体功能康复及住院时间,减轻对肝功能的损害,降低LPS、抵抗素等水平,缓解炎症反应,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张立献王国珍韩雪蒋光林
-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生长抑素前白蛋白抵抗素
- 腹腔镜下不同肝切除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不同肝切除方式治疗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及1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120例PLC患者根据腹腔镜下肝切除方式不同分为解剖组和非解剖组各60例,分别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腹腔镜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观察围术期指标,评估残余肝功能,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内肝内复发、肝外转移及1年无瘤生存率情况。结果与非解剖组相比,解剖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但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明显少、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解剖组术后7 d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低于非解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组、非解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26.67%,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期内,两组肝内复发、肝外转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解剖组1年无瘤生存率76.67%明显较非解剖组的58.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虽然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可控制失血量与输血量,减轻对PLC患者残余肝功能的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并对1年无瘤生存率的提高亦有积极影响。
- 张立献张伟王国珍韩雪蒋光林
- 关键词:解剖性肝切除原发性肝癌围术期无瘤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