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林
- 作品数:25 被引量:78H指数:5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吉美联合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商品名:多吉美)联合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多吉美联合介入治疗措施组和多吉美治疗组,各45例。多吉美治疗组采用多吉美治疗,多吉美联合介入治疗措施组在多吉美治疗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与注射用奈达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展时间、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多吉美联合介入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6.67%,高于多吉美治疗组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Karnofsky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多吉美联合介入治疗组高于多吉美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吉美联合介入治疗措施组原发性肝癌进展时间为(25.24±2.33)周,长于多吉美治疗组的(15.11±1.1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54, P<0.05)。多吉美联合介入治疗措施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低于多吉美治疗组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多吉美联合介入治疗措施效果好,可延迟病灶进展,改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降低患者不良影响发生率。
- 张发林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
- 常规MRI结合DWI在良恶性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常规MRI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良、恶性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良性(Ⅰ级)、11例非典型性(Ⅱ级)和4例间变性脑膜瘤(Ⅲ级)患者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①良、恶性脑膜瘤的最常见部位均位于额部;两者在肿瘤大小、形态和信号特点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恶性脑膜瘤在肿瘤囊变坏死、边缘不规整、周围水肿、肿瘤强化方式和脑膜尾征等征象发生率上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两者之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肿瘤侵犯脑实质或(和)破坏周围颅骨是诊断恶性脑膜瘤较为特异性征象;②良、恶性脑膜瘤的扩散系数(ADC)值分别为(8.73±1.68)×10^-9mm^2/s、(7.26±3.22)×10^-9mm^2/s,两者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结论:常规MRI对于良恶性脑膜瘤的鉴别诊断有一些特征性征象,结合ADC值的变化,能明显提高对于良恶性脑膜瘤的鉴别诊断。
- 雍昉张发林潘爱珍赵海高强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脑膜瘤
- 子宫瘢痕妊娠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研究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子宫瘢痕妊娠的疗效及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收治的40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分别给予保守治疗和子宫动脉栓塞术,对两组疗效及其卵巢功能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月经恢复、排卵妊娠情况和手术治疗前、后FSH、E2、LH各项卵巢功能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研究组术前准备时间、术后β-hCG值、β-hCG值转阴时间、病灶消失时间、T卵巢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前准备时间、术后β-hCG值、β-hCG值转阴时间、病灶消失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经治疗后T卵巢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卵巢功能,促进患者身体恢复,为再次妊娠提供有利条件,具有较好推广意义。
- 张发林
- 关键词:子宫瘢痕妊娠子宫动脉栓塞术卵巢功能
- 256层iCT全景血管成像评价上肢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256层iCT全景血管成像在评估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内瘘血管功能不全中的价值。方法:36例血液透析并血管通路功能不全患者采用256层iCT进行造瘘侧上肢血管成像,采用对比剂追踪及智能触发扫描技术,对原始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等技术进行后处理,获取内瘘血管的二维及三维图像。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T血管成像检查,能清晰显示内瘘血管全程,内瘘血管并发症,病变部位、范围、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36例患者中单纯流入性动脉狭窄4例,其中多发节段性狭窄2例;单纯吻合口狭窄7例;单纯流出性静脉狭窄6例;流入性动脉+吻合口狭窄6例,吻合口+流出性静脉狭窄6例,流入性动脉+吻合口+流出性静脉狭窄4例,流入性动脉+流出性静脉狭窄3例。36例患者中合并附壁血栓16例,引流静脉瘤样变或节段性扩长、扩张8例,串珠样改变4例,9例患肢软组织肿胀伴发不同程度侧支循环形成。结论:全景CTA可以清晰显示瘘血管全程,能对内瘘血管的并发症进行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 雍昉张发林徐志锋潘爱珍
-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CT血管成像
- 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应用
- 2011年
-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内科治疗无效的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术。结果:22例均手术成功完全控制咯血21例,有少量咯血1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大咯血的一种安全、有效和快速的治疗手段。
- 李桂林张发林朱彬
-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栓塞大咯血
- 良、恶性肺磨玻璃结节CT特征及其鉴别诊断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良、恶性肺磨玻璃结节CT特征与鉴别诊断。方法:选2016年-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通过病理分析证实为肺磨玻璃结节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60例患者均实施16排螺旋CT或者64排螺旋CT检查扫描,对病灶的大小、部位、病灶的形态与内部征象等进行观察。结果:良性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结节形态、边缘征象与邻近的结构征象和恶性结节患者情况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肺磨玻璃结节各方面的CT征象与磨玻璃成分比例进行综合性分析,能够对大多数肺磨玻璃结节的良恶性性质做出相对正确判断,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张发林
- 关键词:CT
- 子宫平滑肌肉瘤的MR诊断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肉瘤及其转移瘤的MR表现特征。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平滑肌肉瘤及其转移瘤的MR表现进行归纳性分析。6例行MR平扫和Gd-DTPA增强扫描,2例仅行MR平扫。结果:原发性子宫平滑肌肉瘤6例,其中1例伴盆腔淋巴结及腹膜多发转移,1例伴双肺转移;转移瘤4例,其中盆腔淋巴结1例,肝表面腹膜1例,双下肺1例,腹膜后淋巴结1例。主要MR表现:肿瘤信号明显不均匀,实质部分在T2WI呈稍高信号,T1WI为等信号,肿瘤内均见长T1长T2坏死囊变区,瘤内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结论:子宫平滑肌肉瘤及其转移瘤有类似的MR表现,不论肿瘤大小,坏死、囊变均多见,有一定的特征。
- 雍昉张发林高明勇周新韩
- 关键词:子宫肿瘤肿瘤转移磁共振成像
-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DSA表现及平阳霉素碘油乳剂介入治疗探讨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观察及分析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的DSA表现,以及探索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观察5例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DSA表现,采用导管患肢动脉内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灌注的介入治疗,评价疗效。结果DSA5例显示患肢动脉分支增多、增粗,尤其以2、3级动脉分支明显,其中4例可见小或微小动静脉畸形,可见供血分支动脉增粗、纡曲,引流静脉增粗且早期显影,浅静脉增多、增粗和(或)纡曲。4例行PLE动脉内灌注治疗,术后再次造影显示异常血管网部分消失或明显减少,局部碘油沉积。结论患肢DSA可显示KTS部分畸形血管,PLE动脉内灌注治疗KTS有一定的疗效,较全面的治疗及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探讨。
- 张发林曹然朱彬李桂林何耀强邝恒沙
- 关键词: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数字减影平阳霉素碘油
- MSCT三期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在肾脏肿瘤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MSCT三期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在肾肿瘤样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良、恶性病变均行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其中12例还接受了CT灌注扫描,通过后处理软件获得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结果29例为恶性肿瘤;12例为良性病变。大部分肾细胞癌呈典型"快进快出"的动态增强表现。肾癌与正常肾皮质的灌注参数有显著性差异,其BF、BV、PS值低于正常肾皮质,而MTT值高于正常皮质;而肾癌的BF、PS值高于良性病变。结论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肾脏肿瘤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灌注成像作为一种功能成像方法,对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雍昉张发林周嫦英潘爱珍
- 关键词:肾脏肾肿瘤X线计算机灌注成像
- 选择性药物灌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研究选择性药物灌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48例,均予以经股动脉穿刺选择性旋股内动脉及闭孔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对比分析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X线片复查修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4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87.50%(42/48);治疗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12个月后X线片复查修复率高于治疗6个月后(P<0.05);治疗后生活治疗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针对股骨头缺血坏死采用选择行药物灌注介入治疗方法效果尤为显著,能够有效调节股骨头血供情况,缓解髋关节疼痛程度,进而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有助于延迟患者的髋关节置换时间,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 张发林
- 关键词: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疼痛髋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