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星
- 作品数:46 被引量:3,694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美国福特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被引量:1573
- 2009年
- 借由政治经济学所生发出来的社会学视角,中国30年改革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最初的十年形成的是以双轨制为核心机制的二元社会结构;1990年代开始的全面市场化及分税制改革确立了市场与权力、中央与地方以及社会分配的新格局;进入新世纪后,行政科层化的治理改革得以实行,并成为推动社会建设的根本机制。由此,改革前的总体性支配权力为一种技术化的治理权力所替代,从中可以理解"中国经验"的独特意味,并洞悉中国社会转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
- 关键词:双轨制分税制科层制
- 村庄集体行动的“反应性政治”逻辑被引量:8
- 2012年
- 当代中国的村庄集体行动可称之为"反应性政治",即以抵制某种社会变化的出现或挽回因某种社会变化带来的损失为标志的政治形态。这种政治的基本特点包括:反应的滞后性、打压的反弹性、政治行动的非政治性、救济渠道的权宜性、高压的跳跃性。针对这种"反应性政治"的特点,政府应该在集体行动发生前维稳与维权并重,在发生过程中切忌滥施高压,在结束后不要"秋后算账",以使维稳工作能走上长治久安的健康发展轨道。
- 应星
- 关键词:村庄政治集体行动的逻辑
- 社会经济史视野下的中国革命被引量:19
- 2015年
- 自2004年起,本刊设立开放时代论坛,每年11月第一个周末定期举办,至今已逾十二届。开放时代论坛旨在邀集多领域学者,推进对前沿公共议题的跨学科讨论。自2015年起,本刊再设不定期的开放时代工作坊,旨在邀集某学科或某些相近学科的学者,对学科内与时势相接的重要学术问题作专门探讨。第一次开放时代工作坊于2015年1月13日至14日在中山大学举办,主题为"社会经济史视野下的中国革命",我们希望从长时段、日常生活、地方社会的角度展现中国革命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延续性,以区别于惯行的党史研究。以下内容根据第一次开放时代工作坊录音整理而成,并经所有发言人审订。评论及讨论部分的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因篇幅所限,部分内容未能一并刊出。
- 刘永华张侃饶伟新黄向春应星程美宝刘昶刘一皋刘志伟孟庆延齐小林郑振满杨奎松梁勇郑莉胡玉春丁仁祥王才友满永王奇生黄道炫张宏卿黄文治麻国庆郭凡
- 关键词:社会经济史跨学科工作坊学术问题
- “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 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被引量:72
- 2018年
- 田野工作具有实证性格与人文气质的双重特性,所谓"田野工作的想象力"介于科学的探究与艺术的想象之间,将真实的观察和想象的再现紧密结合在一起。本文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展示了"田野工作的想象力"的一种可能性。从田野与理论的关系来看,田野研究的基本问题既不是从经验现实中直接生发出来,也不是从中层理论中推演出来,"田野工作的想象力"的空间是由经典理论的问题域给定的,但在实际进入田野后,理论的力量需要完全融化在对经验现实的敏感中。从微观与宏观的关系来看,复杂性成为田野工作由微观通向宏观的关键所在。这种复杂性表现在诸多方面:对"家乡社会学"的自然正当性的反省;对功能主义分析范式的突破;把行动者分析而非结构分析作为田野工作的焦点;将历史视野带入田野中。"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具有手工技艺的特点,其养成需要特别的耐心。
- 应星
- 关键词:二重性
- “三农”问题新释——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三重分析框架被引量:13
- 2014年
- 本文用"土地—治理—民情"这三重分析框架对"三农"问题作了一种新的解释。在农业问题上,用治理和民情的视角既诠释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土地经营制度的优越性,也分析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均平目标与济困目标之间、在经营的自主性与规模性之间面临的矛盾。在农村问题上,既用土地、家庭和人口的视角解释了新时期农村从总体性治理到专项性治理的治理转型,又用民情的视角分析了农民负担问题和基层政权悬浮问题的成因。在农民问题上,联系土地制度变迁和治理格局变迁,分析了农村村庄自治的出现及宗族和家庭的兴衰,由此展现了农村民情在新时期变迁的喜与忧。
- 应星
- 关键词:民情
- 从“地方军事化”到“军事地方化”——以红四军“伴着发展”战略的渊源流变为中心被引量:28
- 2018年
- 本文从历史社会学和军事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以毛泽东为首要领袖的红四军1927年—1930年间在苏维埃革命实践中提出的"伴着发展"战略的渊源流变。这种战略以正规化、职业化、政治化的军事武装为基础,在有红色力量的地方逐步扩展,扶持地方军事力量的成长,并推动地方政治秩序的重构。它不仅创造了晚清以来"地方军事化"的新格局,更把军事革命与社会革命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从"地方军事化"到"军事地方化"的跨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军队-地方关系。但这种战略的实施也产生了一些复杂的历史效果。
- 应星
- 关键词:红四军地方军事化
- 质性研究的方法论再反思被引量:39
- 2016年
- 首先从中国历史的独特性、中国现代社会的巨变性和中国底层社会的复杂性分析了质性研究方法的根植性所在,然后揭示了质性研究方法可能面临的种种陷阱和限制,最后讨论了质性研究方法贡献概念的三种方式的利弊。通过对质性研究的方法论再反思,意图推进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紧密结合,克服对"唯方法论主义"的迷恋。
- 应星
- 关键词:根植性
- 从宏观比较历史分析到微观比较历史分析——拓展中国革命史研究的一点思考被引量:12
- 2018年
- "宏观比较历史分析"方法源于社会学,但此方法在历史学中的应用则面临合理性和应用范围等方面的质疑。宏观比较历史分析与实证史学常常难以进行对话。微观比较历史分析可重建社会学与历史学的对话平台。微观比较历史分析的应用有助于推进中国革命史研究。
- 应星
- 关键词:中国革命史跨学科研究
- 学术自由的内外限度及其历史演变--从《系科之争》到《韦伯论大学》被引量:4
- 2009年
- 在对德国古典大学观的研究中,人们大多注意的是洪堡的思想。为了深入理解德国模式中的学术自由观,本文分别分析了洪堡之前的康德所著的《系科之争》和洪堡之后的韦伯所著的《韦伯论大学》,并将两人的学术自由思想作了简要的对比。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他们对学术自由的内在限度和外在限度的某些共同理解,也可以看到韦伯在讨论学术自由的基础时以理性化概念取代了康德的理性概念之后所赋予学术自由的新的内涵。
- 应星
- 关键词:学术自由
- 红四军领导机构的演化与主力红军的组织形态被引量:26
- 2016年
- 红四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重要的主力部队,其领导机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变化,并在党内和军内引发过激烈的争议。本文对红四军逐渐确立起以中央指定的前敌委员会来统一领导部队及其割据地区党组织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由此一方面探究了民主集中制在中共军队与地方党组织不同的体现形式和运作特点,另一方面又分析了主力红军与从省委到特委的各级地方党组织之间复杂的关系。本文对以红四军为代表的主力红军的组织形态的研究,旨在丰富和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支配方式的建立过程的理解。
- 应星
- 关键词:红四军民主集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