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晓伟
- 作品数:32 被引量:295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老年失智社区预防项目实施效果满意度评估与分析
- 目的:了解项目参与者对服务的利用和满意情况,为完善和改进项目服务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EpiData3.0数据录入并建立数据库,SPSS17.0统计分析.结果:项目的总体平均满意度得分为90.09分(9...
- 陈玉明庄晓伟刘寒俞祺桑
- 关键词:满意度
- 基于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在线随访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被引量:15
- 2023年
- 目的:探讨基于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在线随访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服药依从性、社会支持、自尊的影响。方法:将上海市某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5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及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由社区精防医师进行随访,干预组由精神科医师通过微信、QQ等社交媒体进行基于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在线随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分别用医学依从性评定量表(MAR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评估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社会支持、自尊与个人评价等社会心理层面的康复效果。结果:干预24周后,干预组PANS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1),MARS1-4项评分、SSRS评分、RSES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干预24周后,干预组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MARS1-4项评分、SSRS评分、R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组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在线随访干预有助于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服药依从性、提升社会支持和自尊水平,值得在社区中推广。
- 牛丹丹陈玉明庄晓伟陈艳黄恬蕊王亮
- 关键词: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自尊
- 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产生原因及干预措施被引量:9
- 2016年
- 采用文献查阅法收集资料,汇总分析中英精神病患者病耻感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精神病患者病耻感来源于社会文化与环境、患者自身的精神痛苦、残疾和贫困、不当的医疗行为、不当的媒体宣传等因素。英国开展的多项精神卫生运动能够有效减少病耻感,具有借鉴作用。通过加强公众教育,增加与患者接触,保护患者利益等针对性干预手段能够有效减少或消除病耻感。
- 陈玉明庄晓伟
- 关键词:精神卫生病耻感干预措施
- 流浪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及综合性救治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进一步完善综合救治措施以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我院接收"110"民警送留院观察治疗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共73例,其中男性47例(64.38%),女性26例(35.62%),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P〈0.05);年龄18~68岁,平均(33.95±12.24)岁;2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职业状况5个因素对模型的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精神分裂症明显突出;3综合性救治结局以回归家庭为主。结论:精神障碍患者外出流浪既有病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又有独特社会人口学特征,应加强对城市无业及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疾病防治,促进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 冯辉陈玉明杨佩娣庄晓伟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社会救助
- 基层社区工作者社会心理服务能力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基层社区工作者社会心理服务能力现状,探索未来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培训方向。方法自2021年7月1-30日,以上海市静安区基层社区工作者为调查对象,采用手机问卷星方式调查2913名社区工作者,了解其在精神心理、社会心理、应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水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社会心理服务能力的因素。结果基层社区工作者社会心理服务能力知识平均得分(11.29±6.33)分(满分31分),总体知晓率为36.43%。性别、工作职位/性质、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对社会心理服务能力总得分有显著影响(F=8.669,P<0.001),文化程度较高、中共党员(含预备)、女性在职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心理服务能力知晓率更高。结论基层社区工作者社会心理服务能力相关知识不足,不能满足和谐社会基层治理的实际需要,因此需要加强相关培训。
- 陈玉明庄晓伟牛丹丹黄恬蕊郑运洪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被引量:49
- 2016年
-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12月~2015年1月,应用自制调查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辖区5个街道内31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常模比较,分析SDS和SAS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SDS(t=34.39,P〈0.001)、SAS(t=73.09,P〈0.001)得分显著高于常模;与国内常模比较,本组研究对象较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128例,41%)(t=-16.70,P〈0.001),更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184例,59%)(t=-66.24,P〈0.001)。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SDS(r=-0.14,P〈0.05)、SAS(r=-0.15,P=0.01)得分与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呈负相关;SAS得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呈正相关(r=0.2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家属相比男性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P〈0.05);离婚者比在婚者更容易产生抑郁(P〈0.05)。文化程度和家庭平均月收入是患者家属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女性患者家属相比男性更容易抑郁和焦虑。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的人较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需要重点关注,并采取合适有效的干预措施。
- 冯辉陈玉明庄晓伟刘寒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家属抑郁焦虑
- 中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中学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对心理咨询的态度,评估精神卫生知识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以制订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和策略。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30日辖区内三所中学(一所重点初高中,一所普通高中,一所普通初中)的716名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心理咨询态度共24个问题。结果中学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68.09%。其中,女生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为69.25%,男生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为66.93%;高中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70.78%,初中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65.86%;重点中学学生的精神卫生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9.25%,普通中学学生的精神卫生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6.6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方程显示中学生的精神卫生知识总得分与性别、年级呈正相关,与学校级别、担心别人误解而拒绝接受心理咨询呈负相关(P<0.05)。结论本地区中学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认识仍需加强,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是精神卫生知识认知的影响因素,应综合分析当前宣教工作不足,制定针对性措施开展精神卫生宣传。
- 庄晓伟陈玉明刘寒黄恬蕊郑运洪
- 关键词:中学生精神卫生知晓率影响因素
- MECT联合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总结改良电休克(MECT)联合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各数据库,筛选随机对照试验,评估纳入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1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1)联合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均显著高于氯氮平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8周后,联合治疗组PANSS评分明显低于氯氮平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联合治疗组便秘和体重增加发生率明显低于氯氮平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CT联合氯氮平治疗难治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优于单纯氯氮平治疗效果。
- 史曜维刘寒朱磊庄晓伟
- 关键词:改良电休克氯氮平难治性精神分裂症META分析
- 阿尔茨海默病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遗传变异的关联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遗传多态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TaqManPCR方法检测VDR基因FokI和ApaI位点基因型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基因型与AD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FokI位点的Ff可以显著增加个体AD的发病风险(调整OR=1. 65,95%CI=1. 18~2. 32),未发现ApaI位点多态性与AD的发病风险存在显著关联;与fa单倍型相比,Fa单倍型在病例组的分布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调整OR=0. 66,95%CI=0. 51~0. 85);在AD组和健康对照组中,FokI位点不同基因型分组中血清25(OH)D3水平有统计学差异(F=3. 15,P=0. 04)。结论 VDR基因遗传变异与VD的发病风险存在关联。
- 史曜维庄晓伟朱磊王稀琛刘寒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基因多态性维生素D受体
- 日间康复治疗与就业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作用探讨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在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治疗中引入日间康复治疗与就业模式的作用。方法:将150例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各75例。常规组给予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在用药的同时实施日间康复治疗与就业。对比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社会功能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对社会有益的活动、个人和社会关系、自我照料、扰乱/攻击行为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日间康复治疗与就业可改善疗效,增强其社会功能。
- 朱磊庄晓伟史曜维牛丹丹王稀琛陈艳
- 关键词:就业精神疾病康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