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平
- 作品数:19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论我国志愿精神培育的机遇与挑战
- 2012年
- 近几年随着我国志愿精神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社会各界对志愿精神的关注以及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开拓创新,为志愿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志愿精神的培育也面对着一些挑战,如缺乏深厚的公益意识,志愿精神培育的先天性不足、法律法制建设落后,志愿精神培育缺乏保护机制、民间组织不发达,志愿精神培育的载体缺失、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志愿精神培育的动力缺乏等。所以志愿精神的培育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 孟凡平
- 关键词:志愿精神
-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自治精神刍议
- 2012年
- 欧洲中世时代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学,这些最早的大学在管理、教学、学术研究上倡导自治精神,这种理念对西方后世的大学影响深远。而这种理念的产生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以及大学自身不断争取权利,都是其自治的必要因素。
- 赵佳宾孟凡平
- 关键词:中世纪自治精神
- 论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被引量:1
- 2012年
- 近几年来,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志愿服务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未来我国志愿服务有几大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志愿服务发展社会化程度加深;志愿团体、民间公益组织独立性增强;志愿服务的资金来源多元化;志愿服务人员职业化;志愿服务活动法制形成体系;志愿服务向联合化的方向发展。
- 孟凡平
- 关键词:志愿者志愿服务
- 论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被引量:1
- 2012年
- 近几年来,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我国志愿服务有几大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志愿服务发展社会化程度加深;志愿团体、民间公益组织独立性增强;志愿服务的资金来源多元化;志愿服务人员职业化;志愿服务活动法制形成体系;志愿服务向联合化的方向发展。
- 孟凡平
- 关键词:志愿者志愿服务
- 当代中国志愿精神培育研究
- 志愿服务是当今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公众参与社会活动中去的有效途径。志愿精神培育旨在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培育公众的志愿精神,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志愿精神的培育关系到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 孟凡平
- 关键词:志愿精神公众教育社会责任
- 当代公众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及意义被引量:1
- 2012年
- 志愿服务是当今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公众参与社会活动中去的有效途径。志愿精神培育旨在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培育公众的志愿精神,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志愿精神的培育关系到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问题的解决及我国高素质青年的培养。因此需要让公众了解及接受志愿精神的价值体系、了解及内化志愿精神所包含的要素、培育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促进志愿精神内化为公众的价值追求。
- 孟凡平赵佳宾
- 关键词:公众志愿精神
- 我国志愿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2012年
- 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志愿服务资金缺乏,志愿服务发展的社会化、独立性不强,志愿服务人才流失严重,志愿服务活动法制缺失,志愿服务组织交流不足等问题。提出保障志愿服务的资金,加强志愿服务发展的社会化、独立性,促进志愿服务人员的职业化,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法制体系,加强志愿组织之间的联系、交流等对策。
- 孟凡平
- 关键词:志愿者志愿服务法制
- 中西方心理测评融合比较研究
- 2012年
- 心理测评思想和手段起源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心理学者将其引入中国并开始应用于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随着我国学者对心理测评研究的不断深入,西方测评的思想和手段不能完全适应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特点的问题逐步显现。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一方面探索适合中国人心理特点的测评手段,另一方面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测评思想和文化精髓,使其融入到现代的心理测评中去。为此,心理测评的中西方融合逐步受到学界的重视。
- 赵佳宾孟凡平
- 关键词:心理测评文化差异
- 论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被引量:1
- 2012年
- 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志愿服务组织作用凸显,其中在社会中影响力最大、最为活跃的是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和中华巾帼志愿者组织。以这些为代表的志愿服务组织极大地弥补了政府职能的不足、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志愿精神随着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不断得到弘扬,志愿服务组织为公众志愿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载体。
- 孟凡平
- 关键词:志愿服务组织志愿精神历史进程
-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被引量:1
- 2023年
- 网络作为新时代社会使用度较高的信息传播载体,已成为师生获取各类信息的有效路径。同时,网络凭借全方位、多维度、即时交互等传播特点,快速扩散社会群体日常观点与情绪表达,未经权威指导在各大网络平台逐渐发展成倾向性较强的舆情,借助网民群体社会属性逐渐蔓延到现实社会,最终演变成社会舆论,于无形之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造成消极影响。深入探讨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以及如何在网络舆情影响下有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是现阶段高校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 孟凡平赵佳宾
-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情绪表达信息传播载体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