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 作品数:35 被引量:222 H指数:7 供职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纳美芬联合醒脑静治疗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纳美芬联合醒脑静治疗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有效积极止血、控制颅内压、加强抗凝治疗、减轻脑水肿、脑组织营养、预防并发症等。研究组加用纳美芬联合醒脑静治疗。对比两组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治疗疗效;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GCS评分;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结果:研究组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炎症因子IL-17及IL-10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美芬联合醒脑静治疗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疗效肯定,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减轻体内炎症反应程度。 胡珊 彭军 姜丹关键词:纳美芬 醒脑静 脑血管病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均按脑卒中常规治疗,康复组在病情稳定48h后实施心理疏导及康复训练等系统康复护理。采用Barthel指数和简易Fugl Meyer(FIM)积分评定法,对2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干预3及6个月后进行评定。结果:干预3个月时,2组ADL及FIM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提高(P<0.05),且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2组ADL及FIM评分呈升高趋势(P<0.01),且康复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康复护理能使脑卒中的康复措施落到实处,使患者得到正规系统的康复训练,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 广珊珊 姜丹关键词:康复护理 脑卒中 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谷氨酸的影响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谷氨酸(Glu)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后适应(I Postcond)组,每组12只。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缺血脑组织匀浆Glu浓度。结果:局灶脑缺血再灌注6 h后,I Postcond组Glu浓度相较I/R组明显降低(P<0.01),局灶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I Postcond组Glu浓度较I/R组低,但两者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I Postcond能够减轻MCAO大鼠模型中I/R损伤。细胞间隙Glu清除的加速可能是其重要保护机制之一。 鲁文果 姜丹 孙仁虎 张苏明关键词:缺血后适应 缺血再灌注 谷氨酸 大脑中动脉阻塞 纳络酮对脑梗塞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及叶酸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讨纳络酮对脑梗塞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叶酸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细胞,调控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 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1次/d;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3.2 g/d,+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水平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PCT、Hcy水平均显著下降,叶酸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PCT、Hcy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叶酸水平、临床治疗有效率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络酮能够显著提高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减轻炎症反应,降血清Hcy水平,升高血清叶酸水平有关。 王晓萍 彭军 姜丹 黄丹 刘孙琴关键词:纳络酮 脑梗塞 降钙素原 叶酸 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方法:对8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为0.2MPa,戴面罩稳压吸氧40min,1次/d。结果:痊愈33例(41%);显效25例(31%),有效18例(22%),无效4例(6%)。结论: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安全有效。 胡珊 姜丹 彭军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联合基因沉默TLR2、4对于LPA诱导的RASMCs表型转化的影响 2016年 目的应用RNA干扰技术单一或者联合沉默Toll样受体(TLR)2、4基因,探讨其在溶血磷脂酸(LPA)诱导的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化中的作用。方法根据文献建立分化表型大鼠VSMCs(RASMCs)培养体系,予TLR2、4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转染RASMCs,LPA 1μmol/L处理4h后,荧光定量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分化和去分化细胞表型标志基因平滑肌肌动蛋白(SMA-α)和骨桥蛋白(OPN)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TLR2、4-siRNA分别转染细胞后可显著抑制LPA诱导的RASMCs细胞SMA-α基因、蛋白下调及OPN基因、蛋白上调,TLR2、4联合干扰组对于LPA诱导的RASMCs细胞SMA-α基因、蛋白下调及OPN基因、蛋白上调的抑制作用较TLR2、4单独干扰组进一步加强。结论 TLR2、4信号通路参与了LPA诱导的表型转化,联合干预TLR2、4,有可能成为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粥样硬化治疗的一个新途径之一。 李小好 杨波 姜丹 周志斌关键词:TOLL样受体 RNA干扰 溶血磷脂素类 血管 表型转化 溶血磷脂酸上调THP-1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及活性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溶血磷脂酶(LPA)致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LPA(0~10μmol/L)刺激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4h,RT-PCR法测定MMP-9 mRNA表达,酶谱法检测MMP-9活性,Western印迹法检测核蛋白NF-κBp65表达变化。结果随着LPA剂量的增加,MMP-9表达及活性,核蛋白NF-κBp65表达逐渐增强,在LPA1μmol/L时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减弱,LPA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激活NF-κB,在转录水平促进THP-1细胞MMP-9 mRNA表达,增强MMP-9活性。结论LPA可能通过激活NF-κB,在转录水平促进THP-1细胞MMP-9 mRNA表达,并增强其活性,促进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 杨波 周志斌 姜丹关键词:溶血磷脂酸 THP-1细胞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不同剂量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入院后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1组:30 mg/d,每日1次;观察2组:30 mg/d,每日2次)。总疗程7d,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损伤和NIHSS评分。结果观察1组、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1组、2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组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均较治疗前减轻(P<0.05)。在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中,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均较对照组减轻(P<0.05),且观察2组轻于观察1组(P<0.05);但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中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依达拉奉保护急性脑梗死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效果更显著,对改善脑梗死预后更具意义。 鲁文果 姜丹 彭军 张苏明关键词:依达拉奉 脑梗死 急性 淋巴细胞 DNA损伤 Creutzfeldt-Jakob病的MRI动态改变(附1例报告)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Creutzfeldt-Jakob病(CJD)的MRI动态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J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以进行性痴呆为特征,伴有共济失调、肌阵挛,发病3个月后达晚期。DWI示早期双侧额、颞、顶、枕叶皮质、海马异常稍高信号,颞叶明显;随疾病进展脑皮质及海马异常信号变强,范围变大;晚期随着脑萎缩出现,脑皮质及海马异常高信号逐渐消失。患者因反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散发型CJD患者DWI表现为早期病灶高信号,最常见于大脑皮质。 黄承芳 姜丹 金红花 张智燕 杨卫 吴银侠关键词:CREUTZFELDT-JAKOB病 DWI 转化生长因子β1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nail表达的信号转导通路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引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Snail表达改变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用免疫荧光法对培养第3代的细胞进行鉴定。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TGF-β1对p-ERK1/2及p-Akt表达的影响,以不同浓度ER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或PI3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干预后检测BMSCs ERK、Akt磷酸化水平变化,确定PD98059和Wortmannin分别抑制Snail诱导的BMSCs ERK和Akt磷酸化的有效浓度,进而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证实TGF-β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nail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BMSCs,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培养的细胞CD29、CD44表达阳性,而CD34、CD45表达阴性;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TGF-β1作用6h后BMSCs p-Akt和p-ERK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Wortmannin和PD98059可分别以剂量依赖性抑制BMSCs p-Akt和p-ERK水平;可有效抑制TGF-β1诱导的BMSCs ERK及Akt的磷酸化,PD98059和Wortmannin相应浓度分别为30μmol/L和40 nmol/L。PD98059(30μmol/L)、Wortmannin(40 nmol/L)明显抑制了TGF-β1诱导的Snail mRNA及蛋白水平,而两者联合应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nail mRNA及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具有协同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能促进BMSCs的Snail的转录及蛋白的表达,且ERK1/2及PI3K转导通路的激活在此过程中具有调控作用。 郑丽芳 梅元武 姜丹 张小乔 黄承芳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SNAIL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磷脂酰肌醇3-激酶 免疫印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