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亚刚

作品数:25 被引量:84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9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血栓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动脉疾病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3篇心房颤动患者
  • 3篇血浆
  • 3篇抑制物
  • 3篇途径抑制物
  • 3篇肿瘤坏死因子
  • 3篇阻塞性
  • 3篇组织因子途径
  • 3篇组织因子途径...
  • 3篇慢性
  • 3篇慢性阻塞性
  • 3篇坏死因子
  • 3篇冠状动脉疾病
  • 3篇房颤

机构

  • 24篇复旦大学
  • 2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24篇周亚刚
  • 7篇伍旭升
  • 6篇施劲东
  • 5篇刘立根
  • 5篇许澎
  • 4篇钱湘绮
  • 4篇高育瑶
  • 4篇邓星奇
  • 4篇方正
  • 3篇乔祺
  • 3篇张高峰
  • 3篇张杰
  • 3篇蒋克泉
  • 3篇顾勇
  • 3篇黄陶承
  • 3篇周韵娇
  • 3篇刘强
  • 3篇崔云卿
  • 3篇牛建英
  • 3篇王龙武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复旦学报(医...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年份

  • 4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异丙酚药代动力学及靶控输注精确性的影响
唐建国吴贵龙朋立超周亚刚杨耀芳杨春辉朱彪曹晖杨美蓉
异丙酚(Propofol)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静脉全身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药物,但用药费用比较昂贵,合理用药及个性化给药可明显降低用药量;高容量血液稀释(HVH)作为节约用血的方法之一,已成功的应用于临床,操作简便、安全、...
关键词:
关键词:异丙酚药代动力学高容量血液稀释靶控输注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并发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脑梗死(CI)患者与单纯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及肺功能学指标的差异,为COPD合并CI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COPD急性加重期并发CI组、COPD急性加重期组、急性支气管炎组,所有对象进行血气、肺动脉收缩压(PASP)、内皮素-1、心钠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I的检测,同时行对照研究和相关性分析。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CI患者分析临床特征和头部CT/MRI表现。结果:COPD并发CI与单纯COPD患者比较有明显的AT-Ⅲ降低(234.39±39.66 vs 278.90±53.01,P<0.01)和D-D、PASP增加 (2.25±2.07 vs 0.87±0.61,P<0.01,42.50±17.67 vs 32.48±15.52,P<0.05),并且在COPD并发CI患者,以上3个指标存在相关性。37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CI患者中有心力衰竭15例,头部CT/MRI影像学表现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37例)。结论:AT-Ⅲ、D-D、PASP可以作为诊断和预防性治疗COPD并发CI依据,在COPD人群具有上述特点者, 应早期应用抗凝治疗,控制肺动脉压力,以减少COPD并发CI。
孙加源丁怿虹江翠华张莹刘勤陈峥妍许宾周亚刚刘立根白春学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脑梗死血栓前状态
拉贝洛尔对围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抑制效应
蒋克泉朋立超黄鲁铨吴贵龙周亚刚
气管内全麻手术病人拔管前静脉注射拉贝洛尔,观察其抑制围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效应。方法:选择40例全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Ⅰ组(对照组)于拔管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4ml/kg,Ⅱ组(观察组)静脉注射拉贝洛尔...
关键词:
关键词:拉贝洛尔心血管应激反应
心房颤动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研究
周亚刚施劲东朱宏钧蒋克泉伍旭升江翠华曹健敏
该课题为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34119913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内附壁血栓脱落导致体循环栓塞(尤其是脑卒中)是AF的主要临床危害,具有很高...
关键词:
关键词:心房颤动发病机制
脉压、脉压指数、血管硬化指数、脉搏传导速度临床应用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比较脉压、脉压指数、血管硬化指数和脉搏传导速度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88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和32例有同样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但冠脉造影结果阴性的患者。分别用Complior SP测量系统测定脉搏传导速度(PWV),用Cardiovision MS-2000测定血管硬化指数(ASI)。结果:两组患者除了年龄和吸烟史外,在性别和其它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上无明显区别。单因素分析示冠心病患者的脉压、脉压指教、C-F PWV和ASI均高于非冠心病患者,但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冠心病患者与C-F PWV(β=0.409,P=0.003,EXP[β]=1.505)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并且在年轻冠心痛患者中只观察到C-F PWV值有显著升高(P=0.004)。结论:脉压、脉压指数、血管硬化指数和脉搏传导速度均与冠脉粥样硬化的存在有关。但在年轻冠心病患者预测价值上脉搏传导速度可能要优于其它3个指标。
朱淑贤钱菊英葛均波许澎伍旭升周亚刚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脉压脉压指数
闵行区医学科研基础平台的建立
顾勇牛建英周亚刚黄陶承方正刘强刘立根张杰王龙武周韵娇崔云卿
闵行区医学科研基础平台,即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成立了以牛建英主任为主的专门领导小组。在原来的基础上,为了加强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相关专业学科间交流协作,提高科研水平,谋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
发展闵行区医学科研平台
顾勇牛建英周亚刚黄陶承方正刘强刘立根张杰王龙武周韵娇崔云卿
闵行区医学科研基础平台,即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通过分期分批投资的方式,基本完成了细胞生物学室、流式细胞仪检测室、分子诊断实验室、低温冷库的建设。其中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为十万级层流室...
关键词:
闵行区医学科研基础平台-实验室建设
顾勇牛建英周亚刚黄陶承方正刘强刘立根张杰王龙武周韵娇崔云卿
在闵行区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这项工程的建设不仅填补了闵行地区医学科研教育很大的空缺,同时为提高闵行医学科研在上海市卫生系统的竞争力提供了保障。  中心实验室在一期建...
关键词:
高压氧对链脲佐菌素大鼠糖尿病性心肌病变的治疗作用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研究高压氧治疗(HBOT)是否可改善STZ(链脲佐菌素)大鼠的糖尿病性心肌病变。方法 STZ大 鼠造模成功3月,电镜证实有心肌病变后,随机分为3组:(1)HBOT组(n=30):每天接受0.15 MPa、HBOT 1 h,连 续20 d。(2)糖尿病对照组(n=32):不做治疗。(3)正常对照组(n=20):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的无糖尿病的正常大 鼠。分别在疗程5、10、20 d后处死治疗组及同期对照组大鼠,取心脏进行HE染色病理学观察和电镜观察。结果 HBOT治疗20 d后STZ大鼠的糖尿病性心肌病变明显好于同期糖尿病对照组,电镜观察显示肌丝排列整齐、Z线 明显、线粒体排列规则、结构紧凑。结论 HBOT可改善STZ大鼠糖尿病性心肌病变。
周亚刚刘芳邵贵强张杰周景花钟慈声施劲东许剑锋卜国强姚庆姑
关键词:糖尿病性心肌病STZ链脲佐菌素高压氧无糖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脑血管痉挛后局部脑血流量与微血管的影响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GM1)对脑血管痉挛 (CVS)后局部脑血流量 (rCBF)与微血管的影响 ,以探讨其防治CVS的可能性。方法 将 2 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VS组、尼莫地平组 (Nim组 )、GM1治疗组 (GM1 T组 )、GM1预防组 (GM1 P组 )。运用蛛网膜下腔二次注血制备CVS模型。每组分别于二次注血后 0h、0 5h、1h、3h及 6h测量rCBF ;6 5h后断头取脑 ,抗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微血管 ,图像分析观察颞叶皮质微血管的数密度、面密度。结果  (1)rCBF :二次注血后CVS组、Nim组、GM1 T组的rCBF明显下降 (均P <0 0 1) ,6h时Nim组、GM1 T组的rCBF回升至注血前水平 ,CVS组的rCBF无明显回升 ;GM1 P组在二次注血后rCBF无明显下降。 (2 )图像分析 :CVS组的微血管数目、面积及平均面积均减少 (均P <0 0 1) ;Nim组的微血管面积较对照组、CVS组明显增加 (均P <0 0 1) ;GM1 T组的微血管数目、面积及平均面积较对照组、CVS组显著增加 (均P <0 0 1) ;GM1 P组的微血管数目、面积及平均面积增多最明显 ,与CVS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均P <0 0 1)。结论 蛛网膜下腔二次注血可降低rCBF、减少皮质微血管数目和面积 ,诱发CVS,尼莫地平可缓解CVS程度 ,但GM1的治疗作用比尼莫地平更强 。
任传成王云甫谢连红周亚刚钱湘绮余桂军周玲倪冬艳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局部脑血流量神经节苷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