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玲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儿童
  • 7篇肺炎
  • 7篇肺炎支原体
  • 5篇支原体肺炎
  • 4篇儿童肺炎
  • 4篇儿童肺炎支原...
  • 3篇肺炎支原体肺...
  • 2篇心力衰竭
  • 2篇支原体感染
  • 2篇衰竭
  • 2篇体感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患儿
  • 2篇儿童肺炎支原...
  • 2篇儿童肺炎支原...
  • 2篇肺炎支原体感...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治疗
  • 1篇滴注

机构

  • 9篇福建省妇幼保...

作者

  • 9篇吴玲
  • 6篇王程毅
  • 6篇王世彪
  • 3篇陈钦
  • 2篇张惠洁
  • 2篇郑启安
  • 2篇刘光华
  • 1篇王小言
  • 1篇陈璐
  • 1篇林晟

传媒

  • 2篇临床荟萃
  • 2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为MPP的患儿共478例,按年龄进行分组,分别比较不同年龄组间心肌损害的发生率.结果 0~1岁患儿中合并心肌损害的有75例,占0~1岁患儿的28.4%;2~3岁患儿中有27例,占20.5%;4~5岁患儿中有9例,占16.4%;大于6岁患儿中有4人,占14.8%.MMP患儿合并心肌损害的发生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722,P<0.001).结论 MPP在婴幼儿中并不少见,且更易合并心肌损害.
吴玲张惠洁王世彪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心肌酶谱心肌损害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心力衰竭5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心力衰竭的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2012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3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心力衰竭的患儿及同时期肺炎支原体感染无心力衰竭的对照组11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心力衰竭组患儿≤1岁30例(56.6%),44例听诊心音均低钝。与对照组比较,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心力衰竭组呼吸困难、基础疾病和混合感染比例更高,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更高,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更低。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中小婴儿、合并心脏基础疾病、混合2种及以上病原菌感染、高C反应蛋白、高乳酸脱氢酶、低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的并发症。
林美钗王程毅吴玲吴玲陈钦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心力衰竭儿童
福州地区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及预防
2014年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13年1-12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住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特点。结果 569例患儿中,男358例,女211例,性别比1.7∶1;年龄1个月至10.5岁,其中0-1岁组269例(47.3%),1-2岁组171例(30.1%),3-4岁组71例(12.5%),≥5岁组58例(10.1%);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咳嗽、气喘、肺部啰音和肺部合并症(肺不张、肺气肿、脓胸)的比例有减少趋势,高热(体温〉39℃)比例则有升高趋势;C反应蛋白(CRP)以3-4岁组组患儿最高;各年龄组白细胞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在不同年龄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需结合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并积极做好预防。
吴玲王程毅郑启安王世彪
关键词:肺炎肺炎支原体儿童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1例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佐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对 5 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 发现静滴丙种球蛋白的病人在体温和中性粒细胞恢复至正常的时间 ,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P<0 .0 1,P <0 .0 5 )。结论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效果好。
刘光华王小言吴玲
关键词: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儿童
EB病毒感染患儿外周血病毒量与临床特征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儿童外周血病毒量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入住福建省妇幼保健本院且EBV-DNA检测阳性的患儿257例,依EBV-DNA含量分为低、高拷贝量组,比较2组患儿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合并感染情况。结果与低拷贝量组比较,高拷贝量组热程较长,常见症状(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眼睑水肿)较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更高。两种临床表现(发热及皮疹)、C-反应蛋白(CRP)及肌酸激酶同功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拷贝量组与低拷贝量组间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发生率,高拷贝量组(38.7%)高于低拷贝量组(24.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BV外周血病毒拷贝量与临床特征有一定相关性,可用于EBV感染病情评估。
吴玲刘素佳张惠洁林晟王世彪
关键词:EB病毒儿童
2013年福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
了解福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童病房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不同季节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
王程毅吴玲郑启安王世彪
1岁以下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了解1岁以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特点。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观察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童病房65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特点。结果患儿均有咳嗽、气喘、肺部啰音的临床表现,各月龄组性别、机械通气比例、发热比例,住院时间(>10天)比较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月龄组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同工酶、D-二聚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月组、4~6月组、7~9月组(或10~12月组)发热最高体温(>39℃),发热持续时间(≥11天)比例逐渐升高(P<0.05);随着月龄的增大,患儿出现肺部合并症(肺不张、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比例逐渐减少,小儿危重评分<80分的比例逐渐减少(P<0.05),各月龄组患儿前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0~12月龄组最高。结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不同。月龄小,可能病情越重,肺部并发症越多,前白蛋白减低明显,月龄大,发热时间超过11天可能性越大。
陈玉云王程毅吴玲陈钦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婴儿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心力衰竭患儿33例(病例组),男15例,女18例;年龄3个月-8岁。选取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同时期普通病房临床资料完整符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66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男32例,女34例;年龄1个月-8岁。比较2组患儿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结果1.2组间热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咳嗽、肺部啰音、发热、异常心电图及肺部大片影比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发热到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时间(天数)更长(5.27 d比4.09 d),血红蛋白、前清蛋白水平更低,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合并2种及以上病原菌感染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5%比18.1%,χ^2=8.250,P=0.004)。3.多因素分析显示,血红蛋白(OR=0.875,95%CI:0.793-0.965,Wald χ^2=7.167,P〈0.01)、前清蛋白(OR=0.567,95%CI:0.372-0.863,Wald χ^2=6.998,P〈0.01)、乳酸脱氢酶(OR=1.030,95%CI:1.010-1.051,Wald χ^2=8.651,P〈0.01)水平与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有关。结论血红蛋白、前清蛋白、乳酸脱氢酶变化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之一。
王程毅王世彪王世彪吴玲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儿童心力衰竭高危因素
2014-2015年福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童病房肺炎支原体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结果 1)不同季节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率不同,秋季发病率最高,7月份和10月份达到高峰。2)咳嗽、气喘症状及肺部啰音体征的比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在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均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高热(体温>39℃)的比例在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 138例患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儿童共检出混合感染的病毒568例(49.9%),其中乙型流感病毒最高(189例,16.6%),其次为EB病毒(130例,11.4%)。各年龄组分布不平均,婴儿组混合病毒感染以巨细胞病毒最多,乙型流感病毒次之;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和学龄期组混合病毒感染以乙型流感病毒最多,EB病毒次之。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呈全年散发,以秋季多见,7月份和10月份达到最高值;不同年龄时期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不同,存在着混合感染的现象。
吴玲王程毅刘光华王世彪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