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海鹏

作品数:29 被引量:124H指数:6
供职机构:茂名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茂名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动脉
  • 11篇冠状
  • 11篇冠状动脉
  • 7篇心肌
  • 6篇心律
  • 6篇梗死
  • 5篇心肌梗死
  • 5篇心律失常
  • 5篇综合征
  • 5篇疗效
  • 5篇介入
  • 4篇介入治疗
  • 4篇经皮冠状动脉...
  • 4篇冠状动脉介入
  • 3篇动脉疾病
  • 3篇血压
  • 3篇造影
  • 3篇桡动脉
  • 3篇经桡动脉
  • 3篇急性冠脉

机构

  • 29篇茂名市人民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化州市平定中...

作者

  • 29篇叶海鹏
  • 23篇陈杰山
  • 18篇梁岩
  • 17篇陈聪
  • 17篇徐国帆
  • 9篇许庆波
  • 8篇张凌宇
  • 5篇蒋学军
  • 3篇陆宇
  • 3篇钟静敏
  • 2篇邱伟兰
  • 1篇杨辉
  • 1篇王方正
  • 1篇罗宁
  • 1篇宋一波
  • 1篇黄壮志
  • 1篇游卫华
  • 1篇陈智华
  • 1篇林焕泽
  • 1篇蒙应东

传媒

  • 4篇河北医学
  • 4篇岭南心血管病...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 2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哈尔滨医药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8篇2005
  • 1篇2004
  • 1篇199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静脉吸毒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
2006年
目的分析静脉吸毒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静脉吸毒所致的感染性心膜内膜炎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X线胸片均提示有肺部感染。心脏彩超均发现心内赘生物。11例经抗菌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静脉吸毒者感染性心膜炎经积极抗菌治疗大多预后良好。但瓣膜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应尽早手术治疗。
徐国帆叶海鹏陈聪陈杰山梁岩
关键词:静脉吸毒细菌性心内膜炎
应用胺碘酮转复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静脉及口服胺碘酮对心房颤动的复律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把175例病人按不同发病时间、不同病因分组,统计分析胺碘酮的转复效果。结果:175例病人中153例转律成功,占87.4%,无严重并发症;房颤发生时间越短越容易复律,风湿性心脏病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或换瓣术(MVR)后3个月者及特发性房颤效果最好。结论:胺碘酮对房颤的转复效果良好、安全,但房颤持续时间和不同的病因是影响转复效果的重要因素。
陈杰山叶海鹏徐国帆
关键词:心房纤颤胺碘酮窦性心律血栓栓塞
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0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7年12月间在我院行经桡动脉途径(TRI组,102例)及股动脉途径(TFI组,83例)介入治疗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RI组的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率(血流TIMI3级)分别为99.0%、98.0%,TFI组则分别为100.0%、9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管开通时间、总手术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RI组的住院时间和平均费用明显低于TFI组(P<0.01或0.05)。排尿困难、坐骨神经痛并发症的发生率以TRI组为低(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AMI介入治疗成功率与经股动脉途径相近,因卧床引起的并发症明显减少,可作为AMI急诊介入治疗的常规方法之一。
许庆波陈杰山叶海鹏梁岩蒋学军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桡动脉股动脉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与经股动脉对比,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选取同期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125例,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62例)和股动脉组(63例),对比其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手术时间长于股动脉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成功率高,安全可行,并发症少且轻微,值得推广应用。
廖耿薛华杰黄婉芸叶海鹏蒋学军杨职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桡动脉股动脉
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中缓慢性心律失常与心源性休克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缓慢性心律失常与心源性休克的规律。方法:观察本院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2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中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及与心源性休克的关联。结果:右冠状动脉闭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最高,前降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低,左旋支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最低。结论: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中缓慢性心律失常与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关系密切,与梗塞部位相关。
叶海鹏梁岩徐国帆陈杰山陈聪
关键词: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缓慢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
Finecross微导管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了解Finecross微导管在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6例在茂名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CTO病变并对其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CTO病变闭塞时间为(6.8±3.2)个月;闭塞段长度(32±22)mm。介入治疗成功43例,其中正向33例,逆向10例。13例失败患者中,正向6例,原因为导丝不能进入血管真腔内;逆向7例中4例导丝不能穿过病变(2例微导管和1例导丝不能通过侧支循环而终止),2例微导管不能通过闭塞病变,1例患者术中生命体征不稳定。所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Finecross微导管在CTO病变的介入治疗中是安全和有效的。
黎国德许庆波梁岩叶海鹏陈杰山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介入治疗
卡托普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1998年1月至2004年1月期间收住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26例,分为ACEI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44例),随访2年,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ACEI治疗组房颤再发率、转为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及缺血相关事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CEI类药物早期、长期应用于ACS,对治疗ACS合并房颤是有效的。
张凌宇梁岩徐国帆陈聪叶海鹏陈杰山
关键词: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心房颤动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180例AMI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随访1年。结果: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速、室颤患者,首剂3~5mg/kg胺碘酮,10min内静脉注射;再以1.0~1.5mg/min维持,室速均被有效终止。以200mg/d胺碘酮作为长期维持量能有效地控制室性早搏。结论:采用胺碘酮治疗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满意,安全可靠。
张凌宇梁岩徐国帆陈聪叶海鹏
关键词: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随访
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并有直接PCI指征的AMI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上行直接PCI,治疗组在上述治疗上加用稳心颗粒,观察术中、术后RA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RA发生率(36.2%)明显低于对照组(7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稳心颗粒对RA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治疗和预防作用。
梁岩陈聪徐国帆陈杰山张凌宇叶海鹏何艳华
关键词:心肌梗死稳心颗粒心肌再灌注心律失常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非药物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通过对1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病例的疗效观察,探索射频消融术(RFCA)作为非药物性治疗方法治疗IVT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3例IVT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4例,术前停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5个半衰期以上。采用心内激动顺序标测及起搏标测两种方法相结合来确定消融靶点。射频消融均采用温度控制方式进行,温度上限为60℃,功率上限为50W。成功标准为消融过程中心动过速终止且不能再诱发。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诱发出心动过速者均消融成功,总成功率为92.3%。其中5例右室特发性室速中4例消融靶点位于流出道间隔部,1例位于流出道游离侧;7例左室特发性室速中5例消融靶点于左心室间隔中下部,1例左心室流出道,1例近心尖部未能稳定诱发心动过速,术后不能诱发,但随访二月时再发室性心动过速,再次行消融取得成功。成功病例中术后未使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随访半年未见再发室性心动过速。另外1例电生理检查未诱发出心动过速者经采用起搏标测,仅10导联相吻合试行消融,术后一个月再发室性心动过速。所有病例术中未出现心包填塞、房室传导阻滞等手术相关性严重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IVT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可以作为IVT非药物治疗的首选治疗手段。
陈聪梁岩徐国帆杨平珍叶海鹏张凌宇陈杰山邱伟兰蒋学军陆宇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射频消融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