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文杰

作品数:78 被引量:322H指数:10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动脉
  • 21篇冠状
  • 21篇冠状动脉
  • 18篇心脏
  • 15篇起搏
  • 15篇病变
  • 14篇慢性
  • 12篇心力衰竭
  • 12篇心室
  • 12篇再同步
  • 12篇衰竭
  • 11篇再同步化
  • 11篇再同步化治疗
  • 11篇同步化
  • 10篇心脏再同步
  • 10篇疗效
  • 9篇心脏再同步化
  • 9篇心脏再同步化...
  • 8篇血管
  • 8篇血流

机构

  • 70篇郑州大学第一...
  • 5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阳市中心医...
  • 1篇舟山市人民医...

作者

  • 72篇卢文杰
  • 71篇邱春光
  • 54篇韩战营
  • 31篇陈晓杰
  • 24篇王玺
  • 21篇王徐乐
  • 13篇潘亮
  • 12篇黄振文
  • 7篇胡大一
  • 7篇赵菁
  • 6篇张菲斐
  • 6篇何飞
  • 6篇刘瑞云
  • 5篇孙国举
  • 4篇吴斌
  • 4篇秦小飞
  • 4篇李然
  • 3篇范书霞
  • 3篇张志远
  • 2篇郭继鸿

传媒

  • 12篇临床心血管病...
  • 1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1篇中国实用医刊
  • 7篇医学与哲学(...
  • 4篇中华心血管病...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3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中原医刊
  • 1篇陕西中医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2篇2023
  • 6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0篇2014
  • 9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5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质量指数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及双倍剂量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根据BMI及服用氯吡格雷剂量不同将其分为A组(BMI≥25kg/m2标准剂量氯吡格雷)27例、B纽(BMI≥25kg/m2+双倍剂量氯吡格雷)26例、C组(BMI〈25kg/m2+标准剂量氯吡格雷)47例。以5μmol/L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血小板聚集的激动剂,测定每组治疗前及治疗7d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计算其前后差值为么聚集率(△A),以△聚集率〈10%作为氯吡格雷抵抗阳性标准。结果100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A〈10%者18例,总的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18.0%,其中A组有9例(占33.3%),B组有4例(占15.4%),C组5例(占10.6%)。A与B组间、A与C组间氯吡格雷抵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13),B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即A组BMI≥25kg/m2者的氯吡格雷抵抗率较C组BMI〈25kg/m2者高;对于BMI相同者,B组(双倍剂量组)的氯吡格雷抵抗率较A组(标准剂量组)低。结论BMI≥25kg/m2患者中存在较高的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可减少其抵抗发生。
范宪伟邱春光韩战营卢文杰陈晓杰
关键词:氯吡格雷抵抗体质量指数血小板聚集率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探讨心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相关性,选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肌梗死溶栓(TIMI)计帧法将入选病例分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123例和血流正常对照组177例,对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的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浓度高于冠脉血流正常组,心率变异性指标PNN50(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50ms所占百分比)低于冠脉正常血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红细胞压积和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及PNN50下降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提示心率变异性下降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郝云涛邱春光韩战营卢文杰王徐乐潘亮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心率变异性
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比较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窦性心律、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QRS波时限≥120ms的CHF患者36例,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化(CRT)起搏器后,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先以右房左室起搏模式治疗(LV起搏模式)7天,然后以右房双室起搏模式治疗(Biv起搏模式)7天;第二组先以Biv治疗7天,然后以LV治疗7天。收集术前、术后第7天、第14天的临床资料,所有数据应用交叉设计资料方差分析及单变量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6min步行距离、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等6种评价指标的结果相似:评价指标测量值在处理效应即LV、Biv两种起搏模式上、在顺序效应即两种起搏模式顺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在阶段效应即术后第7天、第14天两阶段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CHF的疗效相仿;对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CHF患者,单纯左室起搏可作为CRT的一种选择。
王徐乐邱春光韩战营卢文杰陈晓杰秦石诚张瑞芳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双心室起搏
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原为心室起搏(VVI)心尖部起搏、现需更换起搏器的患者2例和心动过缓需安装起搏器的新患者33例,共35例。评估QRS波宽度、S-QRS间期,并行常规超声心动图(UCG)检查,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测量左室12个节段的QRS波起始点至各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Q-Ts)和左室12个节段的Q-Ts最大差值(Max-ΔTs)。结果:RVOT起搏组的S-QRS间期较RVA起搏组缩短[(31.35±7.27)msvs(54.35±9.03)ms](P<0.05)。RVOT起搏组的QRS时限较RVA起搏组缩短[(72.44±10.36)msvs(91.47±10.56)ms](P<0.05)。与RVOT起搏相比,RVA起搏术后1d的LVEF、FS均降低(P<0.05)。RVA起搏组的左室各壁基底段和中间段Q-Ts与RVOT起搏组相比,均延长(P<0.01)。结论:RVOT起搏较RVA起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赵菁卢文杰邱春光胡大一郭继鸿李学斌张萍张菲斐何飞黄振文刘瑞云
关键词:主动固定电极间隔部起搏
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对比研究
背景与目的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ical,RVA)一直是被选择最多的起搏部位。主要原因是心室导线容易到位。然而,RVA起搏改变了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起搏时电活动由心尖部向室间隔逆行传导,而...
卢文杰邱春光
关键词:右室间隔部起搏心尖部室间隔主动固定电极右室心尖部起搏单腔起搏心室电极心室收缩同步性
文献传递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双心室起搏间期优化前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变化
目的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心室起搏间期(VV间期)优化前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变化。方法入选我院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治疗的患者21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CRT植入Ⅰ类适应证,分别...
张志远邱春光秦石诚卢文杰
关键词:双心室起搏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高血压合并尿微量白蛋白(MAU)阳性者104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组(观察组)52例,氨氯地平组(对照组)52例。观察组给予口服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片,对照组单纯给予氨氯地平。观察治疗后8周血压下降和MAU、血β2微球蛋白(β2-MG)、尿β2-MG、尿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肝、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周、4周、6周和8周,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下降的趋势(P<0.01)。观察组MAU、血β2-MG、尿β2-MG、尿NAGE、血AngⅡ的减少较对照组更明显,分别为(67.2±35.2)mg/d vs(140.5±28.3)mg/d,(3.0±1.9)mg/d vs(3.3±1.3)mg/d,(151.4±1.2)mg/d vs(190.2±1.0)mg/d,(20.4±5.5)U/L vs(21.6±3.6)U/L,(54.1±24.1)ng/L vs(55.7±6.9)ng/L(P<0.05)。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肾功能(肌酐)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早期肾损害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氨氯地平。
赵菁何飞胡大一黄振文张菲斐邱春光卢文杰刘瑞云
关键词:高血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
2008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脉压(PP)、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选择64例根据高血压病史及入院时血压分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A组,22例)、全期型高血压组(B组,22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C组,2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N组,21例)。分别检测脉压(PP),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CY水平,超声诊断仪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①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A组)PP与血HCY高于其他类型的高血压组(P〈0.05)。②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A组)CIMT高于其他类型的高血压组(P〈0.05)。结论PP及血HCY升高可能是造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卢文杰邱春光韩战营赵洛沙张菲斐张晓黄振文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经验
2014年
目的:评价使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的230例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患者资料。结果:230例患者心室电极均在右室间隔部成功置入主动固定电极,其中美敦力NOVUS 5076 208例,圣尤达TENDRILDX 1388T22例,置入时间平均(4.12±3.28)min,电极固定即刻QRS波时间平均(0.14±0.04)s,起搏阈值平均(0.87±0.14)V,起搏阻抗平均(690.6±46.7)Ω,电极固定15min以后QRS波时间平均(0.14±0.05)s,起搏阈值平均(0.62±0.19)V,起搏阻抗平均(656.8±45.8)Ω,与即刻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无电极移位发生。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韩战营陈晓杰邱春光卢文杰
关键词:心脏起搏主动固定电极右室流出道
维格列汀在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安全性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为探索维格列汀在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连续入组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维格列汀治疗组(n=64例)和对照组(n=63例)。对照组采用心衰优化治疗+二甲双胍单药降糖治疗,维格列汀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维格列汀。观察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收缩末期容积(LVESV)、6分钟步行试验及不良事件。12个月随访时,糖化血红蛋白整体降低均数为2.52%,较基线明显降低(P<0.001)。LVEF、LVEDV、LVESV及6分钟步行试验整体及两组均较基线无明显变化(P均>0.05)。组间不良事件比较无差异(P均>0.05)。因此,维格列汀未导致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功能的恶化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卢文杰韩战营潘亮王徐乐王玺邱春光
关键词: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左室功能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