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占晖
- 作品数:45 被引量:256H指数:10
- 供职机构: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社会学更多>>
- 东海单角革鲀成鱼群体秋季摄食习性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分析了2008年秋季(11月)东海单角革鲀的食物组成及摄食的体长变化,并用聚类分析和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单角革鲀摄食的饵料种类有26余种,小型鱼类为其主要食物类群,浮游甲壳类为其次要食物类群。优势饵料种类有七星底灯鱼、细条天竺鲷、不可辨认虾(Unidentified natantia)和细螯虾。统计分析检验表明,单角革鲀的平均胃饱满系数无显著的体长变化(P>0.05),空胃率有显著的体长变化(P<0.01)。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单角革鲀体长150 mm和300 mm分别是其摄食取向的拐点,体长小于150 mm的以磷虾为主,大于150 mm而小于300 mm则以小型鱼类和磷虾类为主,体长大于300 mm的则仅以小型鱼类为主,摄食范围也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
- 李振华卢占晖朱文斌
- 关键词:摄食强度食物组成
- 浙江岱衢洋海域春秋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粒径谱特征
- 2025年
- 为了解岱衢洋海域游泳动物资源及其群落稳定性特征,根据2023年10月(秋)和2024年4月(春)对岱衢洋海域两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运用ABC曲线法和聚类分析对游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构建了鱼类和甲壳类生物量粒径谱,比较分析了春、秋季节两个群落生物量粒径谱的特征参数差异性。结果显示,鱼类种类数减少,甲壳类种类增加;春季鱼类、甲壳类Sheldon型生物量粒径谱均呈现不规则锯齿状,秋季鱼类、甲壳类生物量粒径谱呈现“M”形;春季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鱼类曲率大于秋季,曲线较平缓,受干扰程度较小;春、秋季甲壳类群落结构较稳定。研究表明,岱衢洋海域鱼类群落、甲壳类群落均以小型个体为主,缺少大粒径游泳动物,能量传递效率较低,后期还需对岱衢洋海域加强养护管理。
- 徐菲徐开达张洪亮卢占晖周永东李羽如叶莹莹马文静金梓慧
- 关键词:聚类分析
- 浙江沿岸海域虾类优势种空间生态位分析被引量:15
- 2018年
- 生态位与种间竞争、资源利用密切联系,体现了物种在群落中利用资源的能力。为探明浙江沿岸海域虾类分布格局的形成和影响因素,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了虾类群落优势种,分别采用Levins公式和Pianka指数计测了虾类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生态位分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共出现13种虾类优势种,根据生态位宽度大小将研究海域内的虾类优势种分为3类,细巧仿对虾、细螯虾、鲜明鼓虾和中华管鞭虾属于第一类群,以上4种虾类的空间生态位宽度较宽;日本鼓虾、哈氏仿对虾、鹰爪虾、中国毛虾和葛氏长臂虾属于第二类群,这5种虾类空间生态位略低于第一类群,但其生态位仍相对较宽;戴氏赤虾、脊腹褐虾、东海红虾和大管鞭虾这4种虾类的空间生态位较窄,属第三类群;生态位重叠指数变化范围在0.00~0.78,将重叠指数按照大于0.6、0.3~0.6和小于0.3划分为重叠度较高、重叠度较低和重叠度低3个重叠度等级,结果表明,虾类优势种生态位重叠以较低和低2个等级为主;虾类分布受水深、底层溶解氧和底层盐度的影响较大,受水温影响较小。虾类群落优势种空间生态位与生活习性、种间竞争、摄食以及海洋环境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
- 卢占晖周永东朱文斌徐开达
- 关键词:虾类优势种生态位典范对应分析
- 东海中部夏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8
- 2009年
- 根据2008年8月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东海中部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调查捕获鱼类88种,其中暖水种59种,占67.0%;暖温种29种,占33.0%。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值大于500的优势种鱼类共有5种,分别为带鱼、刺鲳、小黄鱼、六斑刺鲀和鳄齿鱼;种类丰富度指数变动范围为0.10~2.31,平均为0.88;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变动范围为0.01~1.86,平均为0.87;种类均匀度指数变动范围为0.01~0.92,平均为0.41;东海中部夏季鱼类多样性指数与往年相比有下降的趋势。
- 林楠苗振清卢占晖
- 关键词: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夏季
- 金属线码标记技术在渔业生物增殖放流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8年
- 近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出现,致使中国近海海洋生物资源不断衰退,开展增殖放流成为修复渔业资源较有效的方式之一,其中放流种类的生物标志技术是评价放流效果的重要手段。金属线码标记(CWT)作为渔业生物体内标志的一种重要方法,已在放流种类种群密度、存活率、资源补充量估算及洄游分布等研究中广泛应用。本文系统整理了国内外开展CWT研究的相关资料,介绍其原理和发展历史,简述在渔业生物增殖放流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缺点。综合看来,CWT具有标记速度快、对鱼体损伤小、标记保持率高、批量标记价格低廉等优点,同时也有回捕率较低的缺点。随着渔业生物标志技术的不断发展,CWT在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领域的应用将更广泛,并成为标志放流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 徐开达徐汉祥王洋卢占晖张洪亮王伟定周永东王好学
- 关键词:标志放流存活率
- 浙江沿岸海域虾类优势种空间生态位分析
- 生态位与种间竞争、资源利用密切联系,体现了物种在群落中利用资源的能力。为探明浙江沿岸海域虾类分布格局的形成和影响因素,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了虾类群落优势种,分别采用Levins公式和Pianka指数计测了虾类优势种生态...
- 卢占晖周永东朱文斌徐开达
- 关键词:虾类优势种生态位典范对应分析
- 文献传递
- 浙江近海春、夏季蟹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3
- 2019年
- 根据2015年4月和7月浙江近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夏两个季节浙江近岸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同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蟹类群落变化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春、夏季共捕获蟹类28种,隶属于11科19属,调查海域蟹类主要以暖水性种类占优势;春季优势种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夏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和双斑蟳;两个季节蟹类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244.38和585.60 kg/km^2,中北部海域资源密度高于南部海域;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蟹类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蟹类群落的影响可得:春、夏季浙江近岸蟹类群落分别处于严重干扰和中等干扰状态;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在进行对应分析的9个环境因子中,水深为影响研究海域春夏两季蟹类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盐度(表层和底层)为影响蟹类分布的次要环境因子,其他环境因子也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蟹类群落分布。
- 卢衎尔张洪亮朱文斌徐开达周永东卢占晖
- 关键词:蟹类资源密度生物多样性环境因子
- 渔业生物增殖放流及智能化标志技术
- 徐开达梁君周永东朱文斌王伟定卢占晖张洪亮陈峰贺舟挺毕远新王忠明蒋日进郭爱张龙张亚洲李鹏飞李振华
-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有效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要手段。为修复浙江渔场渔业资源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浙江省启动了浙江渔场修复振兴计划,实施“生态修复百亿放流”行动。2014年以来,全省开展了大规模、多品种的增殖放流,每年放流海...
- 关键词:
- 关键词: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 东海中部虾类群落的季节变化研究被引量:9
- 2015年
-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虾类群落结构的四季变化特征。四季调查海域中出现的优势种有10种:长角赤虾、大管鞭虾、戴氏赤虾、东海v csdx红虾、高脊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日本鼓虾、细巧仿对虾、须赤虾和鹰爪虾,其中假长缝拟对虾、东海红虾和须赤虾是常年优势种。虾类种类的季节迁移变化以春季波动最大,冬季相对最为稳定。三种生物多样性指数中,物种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而均匀度指数(J)在四个季节相差不大(0.45~0.65)。根据ABC曲线(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评估干扰对虾类群落的影响可得:研究海区的虾类群落处于相对比较严重的干扰状态。通过四个季节之间的比较,夏季外界对群落的干扰相对最小,呈现有所好转的趋势。
- 卢占晖徐汉祥薛利建朱文斌
- 关键词:虾类群落结构
- 浙江中部近海及其邻近海域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被引量:18
- 2009年
- 根据2008年5月(春季)对东海区(27°00′~31°00′N,121°30′~126°30′E)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浙江中部及其邻近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优势度、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485.5 kg,75 873尾,76种,隶属于14目48科。其中,暖水种(WW)最多,有46种,占总种类数的60.5%;暖温种(WT)次之,有27种,占35.5%;冷温种(CT)最少,仅3种,占4.0%。春季浙江中部及其邻近海域优势种有带鱼、鳄齿鱼、麦氏犀鳕,常见种是六斑刺鲀、七星底灯鱼、小黄鱼、竹荚鱼。通过对带鱼、鳄齿鱼、麦氏犀鳕和小黄鱼的生物量分布特点分析发现,带鱼在28°30′~29°30′N,125°00′E以西海域的生物量最为丰富;鳄齿鱼在29°00′N以南,125°00′E以西海域生物量最为丰富;麦氏犀鳕在28°00′N以南,123°00′E以西的近岸及舟山渔场以南海域生物量最为丰富;小黄鱼在30°00′~31°00′N,125°00′E以东的外海区生物量最为丰富。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种类丰富度指数(D)值在0.20~1.80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值在0.05~0.85之间,种类均匀度指数(J′)值在0.01~1.50之间。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与水深、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
- 卢占晖苗振清林楠
- 关键词: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