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春 作品数:50 被引量:191 H指数:7 供职机构: 山西省地震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山西省地震局科研项目 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建筑科学 理学 水利工程 更多>>
利用两轨法D-InSAR技术获取玛尼地震形变 被引量:2 2008年 采用欧洲太空局提供的ERS1/2 SAR影像数据,结合美国NASA提供的免费SRTM DEM,利用两轨法D-InSAR技术获取了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地震的部分差分干涉图。结果表明,断裂为左旋扭动态势,由地震引起的雷达视线向的形变北盘约为0.7 m,南盘约为0.8 m,认为,利用D-InSAR技术提取地震形变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 刘瑞春 季灵运 王秀文 宁亚灵关键词:形变测量 玛尼地震 山西地区Rayleigh面波相速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012年 山西断陷带是我国最大的新生代大陆裂谷,其强烈的断陷作用和断陷的不均衡发展、深部构造与深部动力学特征及周围构造环境的巨大影响使汾谓裂谷既具有世界上典型大陆裂谷的一般共有的地质构造特征,又具有自身的地质构造特点。 宋美琴 刘瑞春 郑勇 吕芳 刘春 梁向军 苏燕 李丽关键词:地质构造特征 山西断陷带 H面 大陆裂谷 深部构造 山西昔阳地震台体应变观测固体潮研究 被引量:1 2009年 通过震例,对山西省昔阳地震台体应变观测固体潮的理论值与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震前固体潮变化的特征。同时,对影响固体潮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排除干扰,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程紫燕 刘瑞春 郑树平 杨斌关键词:体应变 固体潮 映震能力 汶川M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水平形变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2014年 通过分析汶川 M 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 GPS 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区域的运动方向均不同程度向西偏转,太原盆地及其以北的区域由1999-2007年的 SW 或 SSW 向转为 SWW 向,且运动速率由平均约2 mm/a增加到约4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之前的 SSE 向转为 SW 向。(2)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的应变率场显著增强,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北段和临汾盆地西南段形成了三个压性应变集中区,2010年在这三个区域内分别发生了大同 M 4.5、阳曲 M 4.6和河津 M 4.8地震,可能由于这种压性应变积累的区域应力场环境有利于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3)2009-11年,受日本 M 9.0地震的影响,山西地震带向西运动的速率有所减弱,应变率场张性变化明显,太原盆地及其以北区域平均速率下降为约2-3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 SW 向转为整体向南运动的格局,有恢复到1999-2007年背景运动状态的迹象。 刘瑞春 李自红 赵文星 张淑亮关键词:山西地震带 GPS速度场 应变率场 小波变换在测量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在各种测量新技术的推动下,现代大地测量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大地测量学的任务已不仅仅是监测和描述各种地球动力学现象,更重要的是解释其发生的机制和预测其演变的过程。
小波分析是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数学理论... 刘瑞春关键词:小波分析 B样条小波 地球动力学 文献传递 大同中心站YRY-4钻孔应变仪与BBVS测震仪同震数据对比分析 被引量:2 2023年 选取典型震例,对大同地震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大同中心站)YRY-4型高采样率钻孔应变仪与BBVS测震仪记录的地震波进行比较,分析同一地震在不同设备记录下的地震波异同与关联情况,利用S变换方法,分析整个同震时段的频谱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二者的采样率不同,但反映出的频谱演化过程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对同场地的同一地震事件,二者的记录信号可相互参照对比。 李文超 李文超 刘瑞春 闫美蓉 闫美蓉 高龙飞关键词:测震 钻孔应变 波形特征 临汾水平摆临震前典型波动异常研究 被引量:1 2013年 对山西临汾水平摆固体潮曲线形态在临震前的典型畸变现象进行分析,从时间、空间上对该类典型波动异常在震前出现的概率进行统计,并对其形成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解释。 荆红亮 张仰辉 马武刚 刘瑞春关键词:固体潮 概率统计 临汾水准巨幅形变的位错理论模拟与异常性质判定 被引量:1 2015年 在假设临汾台水准出现2次巨幅形变异常为断裂错动的情况下,笔者基于矩形断层位错模型模拟了罗云山断裂(土门-峪里段)错动所引起的垂直形变场分布,并通过D-InSAR技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面形变场进行了实测。分析结果表明:1从理论上讲,罗云山断裂(土门-峪里段)错动是可以产生长轴与断裂走向平行的椭圆状变形区域,其中,位于断裂上盘的区域中心变形量最大,变形量向外围逐渐衰减为零;2次错动导致的变形波及范围分别约为长轴18km和26km,短轴12km和17km;显著变形幅度分别约为1—3mm和4—14mm。2而同期D-InSAR实测形变场显示,临汾台水准出现2次巨幅异常期间,研究区域内未发现与断裂走向一致的连续变形区域,仅在盆地内部存在可能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地面沉降,其变形范围约为10—12mm和1—5mm。3实测形变场与理论形变场在变形区域和变形幅度上均不一致,说明断裂活动不是临汾台水准出现2次巨幅形变的主要原因,可能为断裂上盘的土层点局部变形所致。4通过断层位错模型的理论模拟与D-InSAR技术的实际监测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确定临汾台跨断层水准出现的2次巨幅形变异常的性质,可为重大水准异常的核实提供科学依据。 刘瑞春 荆红亮利用GPS观测研究山西断陷带现今构造应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7 2021年 基于1999—2007年山西断陷带GPS站点位移速率,采用格林函数法计算了山西断陷带地壳10 km深处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变化,并与区域地质构造、中强地震活动及其震源机制解等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中强地震活动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现今应力场变化强烈的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高,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变化特征一致性较强;构造应力场变化和中强地震活动还受构造相关区强震活动的影响,2009年以来忻定盆地原平段至石岭关隆起区中强地震活跃可能与汶川8.0级地震影响有关;山西南部尤其是运城盆地具有较高的背景应力水平,应进一步关注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 刘瑞春 张锦 郭文峰 陈慧 陈永前关键词:山西断陷带 地震活动 震源机制 利用InSAR干涉测量区域的数字高程 被引量:1 2009年 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区域数字高程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讨论了主要的计算过程和关键技术。最后,通过中国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两幅ERS-2卫星SLC(single looking complex)图像对该地区的数字高程进行了计算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能有效获取高分辨、高精度的局部三维数字高程。 张永志 何伟 罗凌燕 刘瑞春关键词:数字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