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军

作品数:104 被引量:620H指数:15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期刊文章
  • 15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5篇学位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2篇天文地球
  • 13篇建筑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医药卫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33篇地面沉降
  • 22篇地下水
  • 18篇地裂缝
  • 17篇地质
  • 7篇苏锡常
  • 6篇地下水开采
  • 5篇地下水资源
  • 5篇地质灾害
  • 5篇虚拟现实
  • 5篇数据库
  • 5篇水资源
  • 5篇土体
  • 4篇地面沉降监测
  • 4篇三维可视化
  • 4篇数值模拟
  • 4篇网络
  • 4篇物理模型
  • 4篇可视化
  • 4篇光纤
  • 4篇值模拟

机构

  • 77篇江苏省地质调...
  • 29篇吉林大学
  • 28篇南京大学
  • 15篇国土资源部
  • 5篇首都师范大学
  • 4篇河海大学
  • 3篇上海市地质调...
  • 2篇江苏煤炭地质...
  • 2篇苏州南智传感...
  • 1篇长春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吉林交通职业...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教育部
  • 1篇宿迁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南京地质矿产...
  • 1篇南京水利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作者

  • 99篇于军
  • 35篇龚绪龙
  • 20篇卢毅
  • 19篇武健强
  • 18篇王光亚
  • 14篇张云
  • 13篇王晓梅
  • 12篇朱锦旗
  • 12篇苏小四
  • 11篇吴吉春
  • 10篇蔡田露
  • 8篇叶淑君
  • 8篇张岩
  • 6篇吴曙亮
  • 6篇朱琳
  • 6篇李伟
  • 5篇施小清
  • 5篇薛禹群
  • 5篇余勤
  • 5篇吕菲菲

传媒

  • 11篇水文地质工程...
  • 6篇吉林大学学报...
  • 6篇高校地质学报
  • 6篇江苏地质
  • 5篇工程地质学报
  • 5篇地质学刊
  • 4篇南京大学学报...
  • 3篇中国地质灾害...
  • 3篇第二届全国地...
  • 2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世界地质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球
  • 1篇公路
  • 1篇工程勘察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人民长江
  • 1篇表面技术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14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14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1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城市地质调查成果的泰州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被引量:5
2021年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泰州城市地质调查成果,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全面分析了泰州城市规划区的地质资源本底、地质环境安全、生态敏感性和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构建了适用于泰州城市规划区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影响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指标分为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两大类,开展了泰州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并与城市空间格局规划进行比对分析,提出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不同适宜区的差异化管控措施。结果表明,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必须建立在地质资源保障和地质环境安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对城市地质调查成果的进一步凝练和提升,是城市地质调查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体现。
赵增玉王伟李向前黄敬军于军
关键词:城市地质评价指标
地面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17
2015年
地面变形监测在防治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危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采用气囊法对地面变形的发育过程展开了分布式光纤监测模型试验研究,详细介绍了分布式光纤监测的技术原理和试验方案,并对不同工况条件下分布式光纤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能够有效地捕捉不同条件下土体的变形情况,其"马鞍型"应变分布曲线能够清晰地定位底部拱形的形成区域以及地面变形可能发育的位置,该技术可应用于地面变形发育过程中土体的变形监测。
卢毅施斌于军龚绪龙魏广庆刘瑾
关键词:分布式监测模型试验
地下水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
于军
苏北沿海三市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18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北沿海三市(连云港、盐城和南通)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部分地区水位持续大幅下降,引发地面沉降、水质咸化等问题。本文基于研究区大量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以及2005—2013年地下水开采和水位观测数据,经过模型识别、验证,建立了能刻画苏北沿海三市地下水流场演化的三维非均质各向异性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模拟了研究区2005—2013年开采量由约2.03亿m3逐渐减少到1.56亿m3条件下深部地下水系统流场(包括第Ⅱ、Ⅲ、Ⅳ承压含水层)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各观测孔的水位实测值与模拟值吻合良好,水位及水均衡模拟结果显示各含水层水位下降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该区域地下水仍处于超采状态。为进一步控制水位下降,防治咸水扩散、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灾害,模型预测并比较了现状开采和限制开采2种不同开采方案下2014—2020年苏北沿海三市深层地下水流场的变化趋势。预报结果显示,2种开采方案下,各含水层水位下降速率均减小,尤其是限制开采方案下,第Ⅱ、Ⅲ和Ⅳ承压含水层的区域水位平均下降速率依次为0.15、0.16和0.15m/a,分别比模拟期减小了46.43%、65.21%和48.28%,在开采强度降至最低的条件下储存量变化速率仍为负值,说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地下水限制开采的力度。
陈雄张岩王艺伟叶淑君吴吉春于军龚绪龙
关键词:苏北沿海地下水开采
石墨烯基涂层的性质及在抗菌和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0年
石墨烯材料--石墨烯纳米片(Graphene nanoflakes,GFs)、氧化石墨烯(GO)或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的石墨烯膜(CVD-G),自问世起,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新型碳纳米材料。通过转移方法或者溶剂助技术,可以将CVD-G和表面含有亲水基团的GFs或GO涂覆于基体表面,形成石墨烯基涂层,涂层以其独特的形貌、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呈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和细胞外基质特点,显著影响细胞的粘附、增殖和分化等行为。经过近十年的研究,生物活性石墨烯基涂层材料在细胞培养、细胞生长、组织工程支架和生物医疗器械中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着重围绕石墨烯涂层的成分和制备方法,总结具有抗菌活性的石墨烯材料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与最新进展,围绕石墨烯基二维涂层(涂覆于基底的二维表面)和石墨烯基三维结构(基底为三维支架)对多种哺乳细胞的相容性和细胞行为调控,综述了石墨烯材料在组织工程支架和植入体表面改性中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生物活性石墨烯基涂层的研制方向与应用展望等。
王欣田惠博于军刘洋李宁王丽丽王苹
关键词:生物活性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预警预报工程研究报告
于军余勤朱锦旗宗开红武健强陈杰杨林缪卫东高通宁朱志远
该项目成果包括《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工程报告》、《地面沉降与地裂缝调查研究报告》、《基于GMS平台的苏锡常地区地下水流模型研究报告》、《地面沉降预警GIS管理系统研究报告》等四个部分。 该项目建成了由五组分层标、八座基岩...
关键词:
关键词:地面沉降预警预报
一种大型地裂缝物理模型的实验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大型地裂缝物理模型的实验系统,涉及基于地质学的实验测量技术领域,实现了通过实验模拟,在开采地下水条件下,研究在基岩潜山部位地层差异压缩导致地裂缝发育扩展的物理模型。本实用新型包括:模型箱由有机玻...
王光亚朱锦旗于军龚绪龙卢毅吕菲菲陈明珠
D-InSAR与PS-InSAR技术应用于苏州地面沉降监测之比较被引量:15
2010年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为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极具应用潜力的手段,特别是D-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对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将D-InSAR和PS-InSAR方法分别应用于苏州地区地面沉降量的计算,并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水准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两种InSAR方法在苏州地区的具体应用,指出了它们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异同点及适用情况。
朱叶飞于军武健强吴曙亮李向前张景发罗毅苏一鸣
关键词:地面沉降
基于多因素叠加计算权重法的苏锡常地裂缝危险性预测被引量:5
2018年
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苏州、无锡和常州(苏锡常)的局部地区地裂缝发育,在深层地下水禁采十多年后的今天有些地裂缝还在发展。地裂缝的发育及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具体力学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查明影响地裂缝发育的因素、确定各因素对地裂缝的影响程度,本文在苏锡常地裂缝发育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确定性系数计算权重法对苏锡常地裂缝发育危险性进行预测分区。模型考虑了基岩埋深、基岩坡度、累计地面沉降量、沉降坡度、第二含水层厚度、第二含水层厚度变化梯度、第二含水层水位降深、第四纪沉积相等8个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苏锡常地区北部地裂缝易发,东南部发生地裂缝的危险性较小。计算结果与苏锡常地裂缝的分布及发育情况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方法在地裂缝预测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对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及城市建设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莎张云于军龚绪龙卢毅
关键词:苏锡常地裂缝影响因素
锡西—澄南典型地面沉降区地面沉降风险评价被引量:9
2012年
选择长三角苏锡常地面沉降最为典型地段——无锡西部至江阴南部地区,系统分析了地面沉降现状及成因机理,建立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该区实际对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进行了优选,依据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数据、各评价指标要素对地面沉降灾害的贡献率分别对地面沉降易发性和易损性指标权重进行了修正。在地面沉降易发性、易损性评价基础上,利用GIS进行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地面沉降风险控制规划建议。
于军束龙仓温忠辉武健强王晓梅陈宇张于
关键词:地面沉降易损性指标体系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