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菊
- 作品数:26 被引量:166H指数:5
- 供职机构: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壳聚糖对镉胁迫下火鹤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明确壳聚糖对镉胁迫下火鹤的缓解效应。[方法]以火鹤幼苗为材料,用0.05、0.10 g/L的壳聚糖喷雾诱导后,再用10mg/L的镉溶液进行胁迫处理。[结果]在镉胁迫下,壳聚糖可有效提高火鹤幼苗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结论]0.05 g/L的壳聚糖对镉胁迫下火鹤的缓解作用好于0.10 g/L的壳聚糖。
- 顾丽嫱李春香高凤菊董艳山胡博涵
- 关键词:壳聚糖镉胁迫火鹤生理生化指标
- 草莓抗白粉病RPW8同源基因的序列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利用草莓基因组数据鉴定出15个草莓RPW8同源基因(FaRPW8.1,FaRPW8.2-1~14),它们之间的碱基比例差异较小,但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量相差较大,范围为14734.20~196956.90Da,理论等电点5.05~8.52,不稳定性指数范围39.35~53.50,脂肪族指数介于93.19~108.68之间,氨基酸组成中以亮氨酸(Leu)和赖氨酸(Lys)为主。保守结构域分析结果显示草莓RPW8同源基因含有1~4个结构域,其中RPW8为特征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FaRPW8.2-12和FaRPW8.2-13同谷子、小麦、水稻RPW8聚为一类,FaRPW8.2-3与番茄、蜜柑、橙子等RPW8基因聚为一类,其余12个草莓RPW8基因同源基因与其它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单独聚为一类。研究结果可为草莓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高凤菊张淑红张运峰宋瑞生韩靖玲刘海英
- 关键词:草莓白粉病
- 壳聚糖对盐胁迫下火鹤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为了明确壳聚糖(CTS)对火鹤耐盐性能力的影响,以火鹤幼苗为供试材料,分别用0.42、g/L的CTS喷雾处理火鹤叶片后,再以51、0 mmol/L的NaCl溶液分别进行胁迫处理,系统研究了壳聚糖对盐胁迫下火鹤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5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CTS后能够提高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酶活性;有效降低叶片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
- 顾丽嫱李春香高凤菊赵丽娜
- 关键词:壳聚糖火鹤盐胁迫生理生化指标
- 玉米大斑病菌醇脱氢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2023年
- 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是生物体内主要短链醇代谢的关键酶,在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基因组的KEGG数据库中获得了22个ADH基因家族成员(StADH1-StADH 22),它们散布在12条scaffold上,长232~495 aa,理论等电点5.65~9.22,81.8%家族成员呈酸性,72.7%为亲水蛋白,有4个家族成员定位于线粒体,2个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其余16个家族成员均定位于细胞质。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有11个玉米大斑病菌ADH家族蛋白与酵母ADH(YADH1-7)亲缘关系较近,含有相似的保守基序和结构域,其他11个玉米大斑病菌ADH家族蛋白与酵母ADH亲缘关系较远,含有不同的保守基序和结构域。玉米大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的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仅有4个ADH基因(StADH 1、StADH 4、StADH 6和StADH 12)参与病菌侵染过程,其中StADH 1、StADH 4和StADH 12主要在病菌侵染后期发挥作用,而StADH1还可能与病菌的致病专化性有关。
- 张淑红张运峰武秋颖高凤菊李亚子纪景欣许可范永山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基因家族转录组
- 壳聚糖生姜大蒜提取物复合保鲜剂对草莓的保鲜效果被引量:2
- 2012年
- 以草莓为材料,按壳聚糖8种浓度添加或不添加生姜大蒜提取液,构成0.5%~2.0%8个处理涂膜液,研究了室温条件下不同配比的壳聚糖与生姜大蒜提取物的复配涂膜液对果实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处理7(1.5%壳聚糖添加生姜大蒜提取物)其4d腐烂指数最低,为1.110;贮藏期间对果实失重率抑制以处理3(1.5%壳聚糖溶液)与处理7和8(2.0%壳聚糖添加生姜大蒜提取物)的效果较为明显,分别为9.02%、6.94%、7.74%;对果实总糖和总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影响最小的是处理7。处理7对果实涂膜保鲜效果最好,该处理显著的抑制了果实腐烂指数和失重率的上升,延缓了果实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且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各组处理。
- 高凤菊
- 关键词:壳聚糖草莓保鲜
- 河北省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 2022年
- 以“国培计划(2020)”河北省初中生物骨干教师培训学员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分析河北省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从教师提升业务素质、学校强化师资培养、学校加强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学生及家长转变对待生物实验教学的态度、教育主管部门探索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等方面提出提升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水平的策略。
- 贾晓宇蔡玉梅徐志怡刘志远高凤菊
-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实验室
- 高分子量壳聚糖及其混剂对货架期葡萄的保鲜效果被引量:4
- 2022年
- 以新鲜巨峰葡萄为试材,分析了浓度为10 g/L的4种高分子量壳聚糖(相对分子量50、150、250、500 kDa)及其等比例混剂涂膜处理对货架期葡萄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5种壳聚糖涂膜处理在感官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呼吸强度、可滴定酸含量、花青素含量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有利于葡萄的保鲜,其中4种高分子量壳聚糖等比例混剂涂膜的效果最佳;货架期第9天与第1天相比,5种壳聚糖涂膜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率为19.7%~31.6%,对照为38.2%,混剂处理组的下降率与其他试验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呼吸强度下降率为58%~85%,对照为30%,混剂处理组与其他试验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VC含量下降率为38.5%~65.5%,对照为71.9%,混剂处理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上可知,4种高分子量壳聚糖等比例混剂涂膜处理可显著延缓葡萄衰老和品质的下降,对巨峰葡萄的保鲜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壳聚糖涂膜处理的保鲜效果。
- 高凤菊
- 关键词:葡萄保鲜混剂
- 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C-36的分离筛选及其鉴定被引量:17
- 2006年
-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从废泥浆中经反复筛选及刚果红鉴定,获得一株高活力纤维素酶生产菌株C-36。与枯草芽孢杆菌标准菌株进行了参比试验,初步鉴定该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条件的测定显示该菌生长pH范围较宽,在pH7.0生长最好,在pH8.0~10.0的碱性条件下长势较好。摇瓶发酵粗酶液的性质测定表明,该菌所产生的内切酶在pH7.0左右酶活较高,酶活力为1.280IU/mL。
- 高凤菊陈惠吴琦梁如玉韩学易官兴颖
- 关键词:芽孢杆菌纤维素酶
- 产纤维素酶枯草芽孢杆菌C-36的产酶条件研究被引量:45
- 2006年
- 以产纤维素酶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C-36为研究对象,从碳源、氮源、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温度等方面研究该菌株的产酶条件,结果表明该菌产酶的最适碳源为2%的CMC-Na,最适氮源为2.5%的蛋白胨+酵母粉复合氮源,最佳接种量为4%,最适起始pH为5.0,产酶最适温度为37℃。在此条件下,培养36 h后达到产酶高峰,CMC酶活为196.33 U/mL,是优化前的3倍。
- 韩学易陈惠吴琦梁如玉高凤菊胥兵
- 关键词:纤维素酶枯草芽孢杆菌产酶条件
- 玉米大斑病菌HST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结构和表达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玉米大斑病菌寄主选择性毒素(host selective toxin,HST)生物合成基因簇Cluster 397.3的结构,以及该基因簇组成基因在玉米大斑病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为玉米大斑病菌HST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玉米大斑病菌23号生理小种et28a和01-23菌株,1号生理小种ny001和01-11菌株,玉米感病自交系B37为材料,利用antiSMASH技术预测玉米大斑病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通过Synteny共线性分析获得玉米大斑病菌HST生物合成基因簇Cluster 397.3,并对其基因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再利用RNA-Seq技术分析该基因簇的组成基因在玉米大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3,5,7,10 d的表达情况。【结果】玉米大斑病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Cluster 397.3与交链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ACT-毒素合成基因簇有保守的共线性,含有1个聚酮合酶(PKS)、1个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CPS)、1个短链脱氢酶/还原酶(SDR)、1个锌结合氧化还原酶(ZOR)、1个保守假定蛋白(CHP)、2个细胞色素P450(P450)及2个耐药转运蛋白(DRT)等9个基因。其中PKS与ACT-毒素合成酶基因ACTTS3同源,编码的聚酮合酶包括PksD、PS-DH、Methyltransf_12、PKS_KR、PKS_NbtC superfamily和NADB_Rossmann superfamily 6个典型结构域。RNA-Seq分析结果表明,将玉米大斑病菌接种玉米叶片3,5,7,10 d后,Cluster 397.3组成基因均能表达,且以3 d时表达量整体较高;除CHP基因外,01-11菌株中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01-23菌株。【结论】Cluster 397.3基因表达差异与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和致病特异性有关,该基因簇可能参与了玉米大斑病菌寄主选择性毒素的生物合成。
- 张淑红高凤菊武秋颖张运峰范永山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