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标
- 作品数:58 被引量:141H指数:7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军事更多>>
- 多方的博弈:余日章、蒋梦麟与华盛顿会议被引量:2
- 2011年
- 余日章与蒋梦麟以"国民外交代表"身份参加华盛顿会议,是特定背景下多方政治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北京政府希望借助余、蒋为其外交政策辩护,以获得公众舆论的支持。在华盛顿会议后期,蒋梦麟等人发回国内的电报演变成鲁案在京直接交涉的"谣传",而广州政府和直系军阀吴佩孚则利用"谣传"攻击梁士诒内阁,将外交危机的祸水引向政敌,体现了政治利益高于外交利益的民国政治原则。然而,余日章和蒋梦麟作为城市资产阶级推出的国民外交代表参与华盛顿会议,仍有其政治象征意义:中国城市资产阶级利用五四运动以后民族主义日益高涨的时代环境,趁华盛顿会议召开之机,以"国民外交"的名义进行一次广泛的政治动员,从而把中国的"国民运动"推向高潮,给陈腐的中国政治带来新气象。
- 马建标
- 北洋政府时期社会舆论中的外交系被引量:3
- 2005年
-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以后,王正廷、顾维钧、王宠惠等人纷纷回国入主北京内阁,而且一度左右北京政坛。时论对他们参与内政的评价褒贬不一,而党派之争又使他们的身份复杂化,要客观地评价他们,既要注意其自身的因素,也要兼顾到当时的社会舆论。
- 马建标
- 关键词:公众舆论
- 秩序的崩溃:1930年代的中国与世界跨国史论坛综述
- 2023年
- 2022年9月17日,秩序的崩溃:1930年代的中国与世界跨国史论坛在线上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20余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近60位学者参会。本次论坛的主题设置旨在打通中国史和世界史研究的边界,与会学者立足跨国史视角,探讨中外在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医疗卫生.
- 马建标陆祯严
- 关键词:世界史研究主题设置中国史历史学系
- “盐湖城海鸥”:海伦·斯诺与中国70后的“集体记忆”
- 2016年
- 海伦·斯诺出生于美国犹他州的摩门教家庭。尽管海伦·斯诺在来到中国之后,有意地淡化她的摩门教背景,但这不意味着摩门教文化对海伦·斯诺的人生观没有造成影响。正是摩门教的勇敢、无畏的探险精神促使海伦·斯诺及其丈夫埃德加·斯诺成为最早抵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袖进行深入采访的美国记者。随着斯诺夫妇的《西行漫记》和《续西行漫记》在中英文世界的出版,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开始在国际社会呈现比较正面的形象。因此,海伦·斯诺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美恢复邦交的背景下,海伦·斯诺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交往作为一种历史记忆被重新发掘。在此背景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中学英语教材收入了《盐湖城海鸥》这篇文章,以此纪念海伦·斯诺的故乡——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由于这是全国统编教材,前后历时20年,故而《盐湖城海鸥》这篇英语课文深刻塑造了70后的集体记忆,并成为70后集体记忆的象征。
- 马建标
- 关键词:摩门教海伦·斯诺集体记忆
- 五四时期的民族情感与反日运动的展开被引量:2
- 2019年
- 五四时期反日运动在北京、天津、济南、上海、武汉等重要城市的开展,与所在城市的教育会、学生会、省议会以及基督教青年会等社团的支持有密切关系。各地“学生烈士追悼会”的举办大体上是由绅、商、学界的领袖人物发起的,追悼会承担了塑造反日“民族英雄”的宣传功能,并经由报纸的传播,构建起一个以“反日爱国”为主旨、地方与全国互动的“民族情感共同体”。青年学生充当各地抵制日货的急先锋,利用民族主义情感动员商界抵制日货,却漠视了民族救亡与商界利益的内在冲突,由此决定当时的反日运动只能是暂时的行为。
- 马建标
- 关键词:追悼会
- 无声的战略: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本事”与百年认知史
- 2025年
- 19、20世纪之交,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先后发表两次门户开放照会,特别是1900年7月3日发表的第二次照会,其过程曲折而传奇。此次照会的发表是美国旧殖民主义思想与新殖民主义观念相互妥协的结果,同时也象征着美国走向了以“新殖民扩张”为手段的非正式帝国之路,是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本事”。但是,对于20世纪中国学界而言,真正决定时人对门户开放政策认识的因素,并非该政策制定的实际历史过程,而是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战略格局。从1900年到1945年,美日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竞争促成了中国的“联美制日”战略,同时促使时人倾向于认同乃至赞许门户开放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间,在美苏冷战格局的制约下,中国对门户开放政策的认识被纳入“美国侵华史”的叙述体系;1978年中美建交之后,中国学界对门户开放政策的认识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叙事框架。由此观之,20世纪中国所面临的国际战略格局,作为一个无声的政治力量一直在影响着时人对门户开放政策的认知,构筑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语境。
- 马建标
- 关键词:历史语境门户开放政策
- 从“历史知识”到“历史记忆”:一战时期中国民族精英如何发挥历史的救亡功能被引量:1
- 2019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刚刚经历从帝制向共和制的转型,中国人现代民族国家的领土主权观念也在萌生和形成过程中。晚清的疆域变成中国公众所熟悉的国家领土主权知识,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比如,在当时的教科书中有关晚清以降中国领土主权的历史知识是如何呈现出来的?从事这些教科书编纂工作的民族精英们,又是如何处理晚清的疆域知识与民国所继承的现有领土边界的历史关系的?需要强调的是,在一战时期的中外关系中,日本对于中国国家主权的侵犯及在此后民族记忆的塑造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所以在一战前后,我国教科书中有关日本侵华的“历史知识”的比重突然增大,成为塑造中国近代国家记忆的一个重要凭借。换言之,对清末民初的中国而言,日本的敌国形象恰如一面近代民族国家的镜子,从中反映出中国民族精英的危机感和塑造民族国家认同的急切心理。
- 马建标
- 关键词:民族精英民族记忆现代民族国家历史记忆民族国家认同
- 学生与国家:五四学生的集体认同及政治转向被引量:20
- 2010年
- 五四前夕学生集体身份的建构遵循着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过程,有着强烈国民身份意识的新学生因此而大量出现。在五四运动的高潮阶段,国民身份意识是主导五四学生的最高身份意识。中国政府和社会精英对五四学生国民身份意识的培养与灌输,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刻意而为之"的倾向。五四学生的国民身份意识是促使学生运动政治转向的内在诱因,学生运动的政治激进化超越了北京政府的可控范围。结果,当局者往往无法控制那些具有强烈国民身份意识的学生群体。在五四运动后期,学生界面临国民身份意识与学生身份意识的认同困惑,社会舆论对学生的身份资格也发生各种争论,客观上促进了学生界的思想分化。在此背景下,1920年春北京政府对干政学生的身份界定,不仅暂时有效地取缔了学生运动,也是对其在此之前刻意提倡学生国民身份意识行为的一次否定。
- 马建标
- 黄远生的身份选择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生态被引量:1
- 2017年
-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新旧观念相互缠绕、互相竞争的过渡时代。黄远生的身份认同选择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过渡时代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危机。黄远生是清代甲辰科的末科进士,并在民国之后成为著名记者。表面上看,黄远生实现了从"进士"到"记者"的身份转变。但是,黄远生的进士身份一直在制约着他的记者身份认同。申言之,黄远生的进士身份奠定了他在政界的隐形的"政治权力场",并提升了他在报界的记者身份地位。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使报界记者沦为政治的婢女。在此危机时刻,向来游走于政界与报界的黄远生面临身份抉择的困境。他为捍卫个体的生命尊严,最终选择与国内政界及其所服务的报馆脱离关系,走向了海外流亡之路。
- 马建标
- 关键词:民国政治帝制运动
- 从“臣民”到“国民”:清末民初袁世凯的身份认同被引量:2
- 2018年
-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还是一场涉及人们的时间观念、服饰发型等日常习俗的文化变革。辛亥革命对帝制时代身份等级制度的解构,引发时人的文化认同危机:"我过去是谁","我现在是谁"和"我将来是谁"。以袁世凯为例,他虽然在辛亥革命前后表面上完成了从"臣民"到"国民"的身份转变,但他内心深处一直处于文化认同危机的状态。在更广阔的国家和文化认同层面,袁世凯在民国初年的身份选择,不仅是他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还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以来日益凸显的文化认同问题。
- 马建标
- 关键词:袁世凯文化认同臣民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