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元良

作品数:15 被引量:10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动脉
  • 9篇预后
  • 9篇冠状
  • 9篇冠状动脉
  • 8篇介入
  • 6篇介入治疗
  • 6篇经皮冠状动脉...
  • 6篇冠状动脉介入
  • 5篇动脉介入治疗
  • 5篇经皮冠状动脉...
  • 5篇冠状动脉介入...
  • 4篇血小板
  • 3篇心肌
  • 3篇血小板体积
  • 3篇药物洗脱
  • 3篇药物洗脱支架
  • 3篇远期
  • 3篇远期预后
  • 3篇综合征
  • 3篇洗脱支架

机构

  • 9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5篇马元良
  • 13篇袁晋青
  • 11篇许晶晶
  • 10篇高润霖
  • 10篇杨跃进
  • 10篇唐晓芳
  • 9篇徐波
  • 9篇王欢欢
  • 8篇宋莹
  • 8篇乔树宾
  • 8篇蒋萍
  • 7篇姚懿
  • 6篇高展
  • 6篇姜琳
  • 5篇陈珏
  • 5篇张茵
  • 5篇刘如
  • 4篇高立建
  • 4篇宋雷
  • 4篇赵雪燕

传媒

  • 6篇中国分子心脏...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作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服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果的差异。方法人选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并接受负荷及维持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其中氯吡格雷组13l例,替格瑞洛组58例。术后24.48小时应用Verifynow检测残余血小板反应单位(PRU),并随访。结果189例患者中,高残余血小板反应(RPRU兰230)者51例,占比26.98%。氯吡格雷组平均血小板反应单位195.8(26~329)。替格瑞洛组平均血小板反应单位101.8(6-322)。替格瑞洛组高残余血小板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p〈0.0001)。30天及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MACCE事件、出血及卒中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服用负荷及维持剂量的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24小时后,仍有较大比例患者存在血小板抑制不充分,但替格瑞洛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氯吡格雷。
许晶晶姚懿唐晓芳张佳慧徐娜马元良吴元张峻陈珏何晨杨跃进高润霖袁晋青
关键词:氯吡格雷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长期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研究评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及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自2013年1至12月于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4 293例SCAD患者,空腹12 h后采血检测PDW,按PDW值三分位分为3组,即PDW≤11.4%组(1 402例)、11.4%〈PDW≤12.9%组(1 441例)和PDW〉12.9%组(1 450例),并随访2年。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MI)、支架内血栓、血运重建(靶血管或靶病变血运重建)和卒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W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DW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PDW≤11.4%组、11.4%〈PDW≤12.9%组和PDW〉12.9%组比较,糖尿病、体重指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年龄、性别、肾小球滤过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PDW组之间,术后无再流、冠状动脉病变SYNTAX积分、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DW与SCAD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无明显相关(OR=0.994,95%CI 0.961~1.029,P=0.73)。Cox回归分析表明,PDW是2年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42,95%CI 1.031~1.497,P=0.022),但PDW不是2年MACCE的危险因素(HR=1.000,95%CI 0.952~1.050, P=0.993)。结论PDW与PCI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无明显相关性。PDW水平与SCAD患者心原性死亡存在独立的关联。
蒋萍宋莹许晶晶马元良唐晓芳姚懿姜琳王欢欢张雪刁晓琳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小板活化血管成形术
Junctophilin-2表达下调介导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结构与功能的重塑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阐明横管(T-tubule,TT)与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SR)耦联关键蛋白junctophilin-2(JP2)的表达下调对心肌细胞二联体超微结构以及兴奋-收缩耦联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JP2特异性shRNA腺病毒敲减成年大鼠心肌细胞中JP2的表达后,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心肌细胞横管和肌质网二联体结构的形态变化,并进一步采用全细胞膜片钳结合激光共聚焦钙成像技术检测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联联功能的变化。结果通过腺病毒敲减心肌细胞JP2表达后,心肌细胞内总TT数目、TT与SR耦联的二联体结构数目以及单个耦联子内耦联SR的TT长度占TT周长的百分比均显著降低;与此同时,JP2表达下降后心肌细胞钙瞬变幅度降低,收缩功能减弱,表现出与心力衰竭类似的表型。结论心肌细胞JP2表达下降引起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结构与功能的损伤,为心力衰竭病理情况下心肌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直接有力的实验证据。
马元良黎荣昌吴昊迪王世强徐明
关键词:心肌细胞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远期预后的价值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探讨稳定性冠心病(CAD)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入院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2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该相关性在不同患者亚组中是否一致。方法共纳入2013年全年于阜外医院行择期PCI治疗的4293例稳定性CAD患者,按MPV值均分为两组:低MPV组(n=2219,MPV≤10.5 fL)和高MPV组(n=2074,MPV>10.5 fL)。使用Cox回归分析比较MPV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低MPV组患者相比,高MPV组患者合并糖尿病[30.4%(674/2219)比34.5%(715/2074)]、吸烟[53.3%(1183/2219)比57.0%(1182/2074)]、既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0%(88/2219)比5.4%(112/2074)]的比例更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64±7比63±7)、肾小球滤过率(eGFR)(92±14比91±15)更低(均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高MPV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更高,血小板计数更低(均P<0.05)。冠状动脉造影方面,两组术前SYNTAX积分、左主干/三支病变比例、置入支架类型、介入治疗成功率及支架总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方面,与低MPV组比较,高MPV组患者心源性死亡率更高[18(0.9%)比5(0.2%),P=0.004]。Kaplan-Meier分析表明,与低MPV组相比,高MPV组心源性死亡显著高于低MPV组(Log-rank P=0.004)。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高MPV与稳定性CAD患者的2年心源性死亡独立相关(HR 4.127,95%CI 1.373~12.405,P=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同样显示,MPV在预测2年心源性死亡方面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624,95%CI 0.511~0.738,P=0.04)。亚组分析发现,在糖尿病患者(HR 2.090,95%CI 1.217~3.589,P=0.008)及男性患者中(HR 1.561,95%CI 1.007~2.421,P=0.047),随MPV升高,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升高。结论接受择期PCI治疗的稳定性CAD患者中,高MPV与2年心源性死亡增加独立相关;该相关性在糖尿病及男性患者中更为显著。
蒋萍宋莹许晶晶马元良唐晓芳姚懿王欢欢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徐波袁晋青张茵
关键词:平均血小板体积冠状动脉心脏病心源性死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阿司匹林抵抗与环氧化酶-1、环氧化酶-2及血栓烷A2受体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其与环氧化酶-1(COX1)、环氧化酶-2(COX2)、血栓烷A2受体(TBXA2R)基因多态性之间相关性。方法:选取连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大于7天的冠心病患者2 881例,选择符合阿司匹林抵抗标准的患者作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组),共166例;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服药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核酸内切法(PCR-RFLP)检测COX1、COX2、TBXA2R的基因多态性。结果: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约为5.76%(166/2 881)。三个基因共8个tag SNPs位点[COX1(rs3842788、rs4273915、rs7866582);、COX2(rs3218625);TBXA2R(rs2238630、rs2238631、rs2238633、rs3786989)]野生型、杂合子及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规律服药的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并不高。COX1、COX2以及TBXA2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许晶晶唐晓芳姚懿徐娜张佳慧马元良宋莹袁晋青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基因
尿酸水平对心肌梗死发病及其预后影响研究现状
2015年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研究表明除传统危险因素外,血清中尿酸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心肌梗死预后具有预测作用。其可能机制包括尿酸盐对血管壁的损伤作用、氧化应激和过度耗氧等。针对尿酸水平的干预治疗可能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乃至改善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治疗靶点。
马元良袁晋青
关键词:尿酸
单中心、大样本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置入第一代和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远期预后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置入第一和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DES)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阜外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2013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并置入第一、第二代DES的患者,PCI术后随访2年,比较随访期间置入不同类型DES的远期预后。结果 2013例患者中置人第一代DES的患者仅有151例,置入第二代DES的患者有1862例。置入第二代DES的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靶病变个数、支架置入个数以及B2或C型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置入第一代DES的患者。两组患者其他的临床特点(人口学特点、危险因素、既往病史、用药情况以及其他的冠状动脉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年随访结果显示,置入第一代DES与第二代DES的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脑卒中等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出血的发生率两组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置入不同类型的DES并不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不良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58,95%CI:0.589-1.904,P=0.849)。倾向性评分调整后,上述趋势没有变化。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年龄、女性、B2或C型病变是不良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置入一二代DES,术后2年随访期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置人不同类型的DES并不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不良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传统危险因素(高龄、女性)以及冠脉复杂病变(B2型或C型病变等)是影响不良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唐晓芳马元良宋莹许晶晶王欢欢姜琳蒋萍刘如赵雪燕高展高立建张茵宋雷陈珏乔树宾杨跃进高润霖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冠心病糖尿病
残余SYNTAX积分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预后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多支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使用残余SYNTAX积分(rSS)判断血运重建程度并探讨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至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 414例中、高危ACS合并多支病变行PCI患者。按rSS分为4组并比较4组间患者2年临床预后。结果平均rSS为(4.8±6.7)分。591例(41.8%)完全血运重建组(rSS=0), 233例(16.5%)为低分组(0 〈rSS ≤ 3),296例(20.9%)为中分组(3 〈rSS ≤ 8),294例(20.8%)为高分组(rSS〉8)。rSS高分组合并更多临床高危因素。2年随访结果显示rSS高分组全因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1.2%比0.4%、2.0%、4.4%,P=0.003),心源性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也显著升高。Cox回归分析显示rSS是全因死亡(HR=1.05,95%CI 1.01-1.09, P=0.019)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心源性死亡、血运重建及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中高危ACS合并多支病变的患者,rSS是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血运重建及MACCE独立危险因素且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
宋莹许晶晶唐晓芳马元良姚懿何晨王欢欢刘如徐娜蒋萍姜琳赵雪燕高展高润霖乔树宾杨跃进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预后
吸烟对于急性冠脉综合症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短期及长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吸烟对于行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住院期间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了自2013年1月份至12月份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6431例,根据吸烟状态分为非吸烟组和吸烟组,观察吸烟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短期及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吸烟组患者年龄更小、男性为主且平均住院时间更短,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吸烟组明显低于非吸烟组(0.1%vs 0.4%,P=0.015;0.1%vs 0.4%,P=0.048);而在出血、脑卒中、支架内血栓以及新发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2年随访结果显示:吸烟组的脑卒中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吸烟组(1.2%vs 1.8%,P=0.036;0.6%vs 1.1%,P=0.026),而全因死亡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并非院内死亡率以及2年随访时脑卒中、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对于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吸烟患者的短期及长期预后好于非吸烟者,但吸烟并非独立预测因子。
王欢欢宋莹许晶晶马元良刘如姜琳蒋萍高立建宋雷张茵赵雪燕高展陈珏乔树宾杨跃进高润霖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吸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 探讨在中国大的冠心病中心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应用情况和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10 724例,进行2年随访,记录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卒中等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IABP和非IABP患者的临床预后,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基线资料.不良事件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10 724例患者中共有143例置入IABP(1.3%).与非IABP患者(10 581例)比较,置入IABP患者合并更多临床危险因素,心原性休克比率更高[9.8%(14/143)比0.2%(16/10 581),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54.3%±11.0%比62.9%±7.2%,P〈0.01),且冠状动脉病变更重[左主干或三支病变的比率更高(P〈0.01),术前SYNTAX积分、靶病变数和支架总数均明显高于非IABP患者(P〈0.01)].2年随访结果提示,置入IABP患者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非IABP患者[10.5%(15/142)比1.1%(116/10 581),P〈0.001],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支架血栓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IABP组(P〈0.001),两组卒中和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IABP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3.51,95%CI1.71 -7.17,P=0.001),但进行倾向性评分调整后,IABP不再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2.09,95%CI0.72 -6.13,P=0.177).结论本中心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IABP的使用率约为1.3%.2年临床随访结果提示,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基线资料后,IABP对整体PCI患者的预后未产生不良影响.
许晶晶高展宋莹马元良唐晓芳姚懿何晨王欢欢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