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燕平

作品数:12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德国小蠊
  • 3篇硫酰氟
  • 3篇病毒
  • 2篇肾综合征
  • 2篇肾综合征出血...
  • 2篇时间-剂量-...
  • 2篇啮齿
  • 2篇啮齿类
  • 2篇啮齿类动物
  • 2篇综合征
  • 2篇综合征出血热
  • 2篇汉坦病毒
  • 2篇发热
  • 2篇出血热
  • 1篇性疾病
  • 1篇药物
  • 1篇药物剂量
  • 1篇原体
  • 1篇杀虫
  • 1篇杀虫剂

机构

  • 10篇福建国际旅行...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中国检验检疫...
  • 1篇福建出入境检...

作者

  • 10篇张建明
  • 10篇王宇平
  • 10篇郑燕平
  • 7篇高博
  • 6篇许卿
  • 4篇李枢
  • 3篇李金有
  • 3篇柯秋璇
  • 3篇黄野能
  • 2篇蔡亨忠
  • 1篇宋诚本
  • 1篇黄恩炯
  • 1篇张建庆
  • 1篇柴文丽
  • 1篇肖武
  • 1篇陈亮
  • 1篇陈钧

传媒

  • 2篇口岸卫生控制
  • 2篇中国国境卫生...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旅行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卫生杀虫...
  • 1篇第三届全国口...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州市入境发热人群部分病毒性传染病病原谱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了解福州市入境发热人群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概况及病原谱构成。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1年5月福州市各主要口岸入境发热人群(体温≥37.5℃)的个案信息,同时采集咽拭子和/或血清标本,采用PCR和RT-PCR方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共截获发热病人192例,采集229份标本,进行主要常见呼吸道病毒和虫媒病毒检测,共检出阳性病例39例,阳性率为20.31%(39/192);检出的病毒包括流感、副流感、呼吸道合胞、登革、偏肺和腺病毒等。结论入境人群存在携带病毒入境的可能,应加强口岸卫生检疫。
张建明肖武王宇平高博陈亮郑燕平
关键词:发热病毒性疾病传染病传染病控制
卫生检疫实验室网络体系现状与管理模式探讨被引量:1
2013年
卫生检疫实验室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领导下的检验检疫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检疫机构开展卫生检疫行政执法的重要技术力量,其主要任务是对口岸卫生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主要工作包括口岸核生化恐怖因子的检测鉴定,出入境人员的疾病监测、检测,以及出入境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行李、邮包等)携带媒介生物的监测、检测等。
宋诚本王宇平张建明郑燕平高博张建庆黄恩炯
关键词:卫生检疫实验室检验检疫机构
2010年福建口岸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了解福建口岸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RT-PCR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10年福建口岸鼠类监测共捕获的839只啮齿动物,褐家鼠为优势鼠种(58.52%),检出汉城型汉坦病毒(Seroulvirus,SEOV)核酸阳性49份,带毒率5.84%,带毒鼠种为褐家鼠(5.24%)和黄胸鼠(0.60%)。结论 福建口岸鼠形动物携带SEOV,各口岸应加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
许卿王宇平高博张建明郑燕平蔡亨忠
关键词:啮齿类动物汉坦病毒
2010年-2013年福建口岸入境人群流感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了解福建口岸2010年-2013年入境人群流感的流行特征,为口岸流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福建口岸入境卫生检疫中发现流感样病例咽拭子,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和分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2013年共采集363份咽拭子,检出流感病毒阳性97例,以甲型流感为主,呈现冬、夏2个高峰,病例主要来自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等地,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加强福建口岸流感监测,尤其是来自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等地的流感样病例,及时掌握国际上流感流行特征,为制定流感防控决策提供依据。
黄野能张建明郑燕平李枢王宇平
关键词:流感监测
硫酰氟对德国小蠊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索杀灭德国小蠊的方法,为有效控制德国小蠊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熏蒸柜中,采用不同浓度硫酰氟对德国小蠊成虫进行熏蒸效果观察研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10 h内各处理组德国小蠊成虫累计死亡率随时间、剂量的变化进行拟合。结果硫酰氟熏蒸浓度为1.0、1.5、2.0、2.5和3.0 g/m3熏蒸10 h后,德国小蠊成虫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4%、8%、72%、84%和100%,随着熏蒸时间的延长,硫酰氟半数致死浓度(即LC50)逐渐降低。熏蒸后10 h的LC50和LC90估计值分别为1.95和2.44 g/m3。结论硫酰氟对德国小蠊成虫具有较强的急性毒性。
张建明王宇平李西标李金有高博柯秋璇郑燕平许卿李枢
关键词:硫酰氟德国小蠊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硫酰氟对德国小蠊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研究
2011年
在实验室熏蒸柜中,采用不同浓度硫酰氟对德国小蠊成虫进行熏蒸效果观察研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10h内各处理组德国小蠊成虫累计死亡率随时间、剂量的变化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硫酰氟对德国小蠊成虫具有较强的急性毒性。硫酰氟熏蒸浓度为1.0g/m3、1.5g/m3、2.0g/m3、2.5g/m3和3.0g/m3熏蒸10h后,德国小蠊成虫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4%、8%、72%、84%和100%,随着熏蒸时间的延长,硫酰氟半数致死浓度(即LC50)逐渐降低。熏蒸后10h的LC50和LC90估计值分别为1.95g/m3和2.44g/m3。
张建明李金有王宇平高博柯秋璇郑燕平许卿
关键词:硫酰氟德国小蠊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硫酰氟对德国小蠊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研究
在实验室熏蒸柜中,采用不同浓度硫酰氟对德国小蠊成虫进行熏蒸效果观察研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10h内各处理组德国小蠊成虫累计死亡率随时间、剂量的变化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硫酰氟对德国小蠊成虫具有较强的急性毒性。硫酰...
张建明李金有王宇平高博柯秋璇郑燕平许卿
关键词:杀虫剂硫酰氟药物剂量死亡率
文献传递
福建口岸啮齿类动物携带汉坦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2012年
目的了解福建口岸汉坦病毒的基因型别和分子特征。方法对2010年福建口岸捕获的鼠形动物进行汉坦病毒检测,对部分阳性标本进行M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 2010年福建口岸共捕获鼠形动物839只,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8.52%;鼠形动物携带汉坦病毒阳性率5.84%,均为汉城型(SEO),阳性鼠种为褐家鼠和黄胸鼠,阳性率分别为8.96%和3.09%。汉坦病毒检出呈较明显的冬春季高峰。用M基因片段(nt2001~2301)核苷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将福建口岸SEOV分为S2和S3两个亚型。结论 S3亚型SEOV为福建口岸优势流行亚型。
王宇平许卿蔡亨忠陈钧张建明郑燕平高博
关键词:啮齿类动物汉坦病毒基因型系统进化树
2012—2013年福建口岸入境发热人员呼吸道病毒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了解福建口岸入境人群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集2012—2013年福建口岸入境人员卫生检疫中发现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进行呼吸道病毒检测。结果 2012—2013年共采集咽拭子样本232份,检出呼吸道病毒阳性57例,以甲型流感为主。呼吸道病毒阳性病例不同年龄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和季节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掌握福建口岸入境人员呼吸道传染病病原谱组成,为口岸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王宇平张建明黄野能郑燕平李枢
关键词:呼吸道病毒
2010—2012年福建口岸鼠形动物携带病原体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掌握福建口岸鼠形动物间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0—2012年采用鼠笼法在福建口岸捕获鼠形动物;以间接血凝和反向间接血凝实验对鼠血清和肝脏分别进行鼠疫F1抗体及抗原的检测;以套式RT-PCR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核酸检测;以PCR对鼠肾进行钩端螺旋体核酸检测。结果本次监测采集1279份鼠血清及2430份鼠肝脏标本,分别进行鼠疫F1抗体、F1抗原检测,均为阴性;采集的845份鼠肾标本检出钩体核酸阳性29份,阳性率为3.43%;采集的2340份鼠肺标本检出汉坦病毒核酸阳性150份,阳性率为6.41%,均为家鼠型。结论福建口岸鼠疫处于静息状态,鼠形动物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的风险存在,应加强对主要宿主携带病原体的检测,并针对其流行特点采取措施。
柴文丽王宇平张建明许卿郑燕平李枢黄野能
关键词:鼠形动物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