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馨尹 作品数:58 被引量:496 H指数:15 供职机构: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2015年四川省胃癌和食管癌发病及死亡分析 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分析2015年四川省上消化道恶性肿瘤(胃癌和食管癌)发病、死亡和潜在减寿情况。方法收集四川省24个肿瘤登记处上报的2015年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及人口资料。提取ICD-10编码C15-C16选择食管癌、胃癌的发病和死亡数据,用SAS 9.3软件分别计算性别、年龄别发病和死亡的粗率、标化率、构成比、累积率(0~74岁)、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潜在减寿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PYLLR)和平均减寿年(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标准人口采用2000年全国普查人口年龄构成和Segi’s世界人口年龄构成。结果2015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和胃癌发病率分别为29.29/10万和28.60/10万,分别居发病第3位和第4位;胃癌和食管癌死亡率分别为23.90/10万和22.20/10万,分别居死亡第3位和第4位;根据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龄性别分布,男女性45岁后发病率和50岁后死亡率均显著升高;无论城乡,男性食管癌和胃癌各项发病和死亡指标均高于女性。农村地区人群食管癌和胃癌疾病负担高于城市。食管癌潜在减寿年数为23399人年,平均减寿年数为15.41年,减寿率为1.92‰;胃癌潜在减寿年数为25390人年,平均减寿年数为16.74年,减寿率为2.09‰。结论四川省食管癌和胃癌发病与死亡水平相对较高,男性为食管癌和胃癌的高发人群,45岁以上的中老人群是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高风险人群,农村地区人群的上消化道肿瘤疾病负担高于城市。 查雨欣 成姝雯 胥馨尹 曾晶 王卓 邓颖关键词:发病 用能量零平衡方法研究中国南方轻体力劳动健康成人的适宜能量摄入量 目的调查和分析中国南方轻体力劳动成人维持能量零平衡的膳食能量摄入水平。方法随机抽样选择32名从事轻体力劳动的南方健康成人(18~45岁)作为研究对象,在2个月内取相等间隔时间观察所选对象进餐情况和体重变化(使观察日覆盖星... 胥馨尹 龚偲 何宇纳 朴建华 黄承钰 李鸣关键词:合理膳食 2015—2019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胃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分析2015—2019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胃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方法]通过“中国肿瘤登记平台”收集四川省2015—2019年肿瘤登记地区数据质量符合要求的胃癌发病与死亡资料,计算累计发病(死亡)数、粗发病(死亡)率、中标发病(死亡)率、世标发病(死亡)率等指标,描述胃癌发病与死亡特征。采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9.1.0软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分析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结果]2015—2019年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累计报告胃癌发病52016例,粗发病率为23.31/10万,中标发病率为13.04/10万;报告死亡40772例,粗死亡率为18.27/10万,中标死亡率为9.91/10万;粗发病(死亡)率、中标发病(死亡)率、世标发病(死亡)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P均<0.05)。2015—2019年间农村地区胃癌发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居民(中标发病率:14.30/10万vs 11.02/10万;中标死亡率:10.90/10万vs 8.31/10万),且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2015—2019年间男性胃癌中标发病(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女性(中标发病率:18.44/10万vs7.62/10万;中标死亡率:14.27/10万vs 5.56/10万),男女性中标发病(死亡)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P均<0.05)。2015—2019年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胃癌年龄别发病与死亡率在0~44岁处于较低水平,45岁以后迅速上升,分别于80~84岁与85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结论]2015—2019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胃癌发病和死亡水平虽然低于全国水平并呈下降趋势,但胃癌发病和死亡的绝对数量仍然较高,存在性别和地区差异。应采取胃癌综合防控策略,重点关注中老年人、男性及农村居民。 曾玲 胥馨尹 谭大华 徐阳 段丽娟 王永盛关键词:胃癌 发病率 死亡率 2019—2022年四川省居民死因监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户籍人口居民的死亡水平及死因分布特征,为下一步制定疾病防控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收集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2019—2022年四川省31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户籍人口死因监测资料,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进行分类,根据«人口死因监测工作指导手册»的质量要求对上报数据进行综合评价,按照使用SAS 9.4软件计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结果2019—2022年四川省死因数据质量较好,漏报率在6.20%~8.39%之间,重卡率<1%,报告及时性≥95%,审核率≥99%,迟审率≤5%,编码错误率≤5%;2019—2022年四川省户籍人口死亡率(/10万)分别为647.12、659.94、699.93、862.01,APC=9.63(t=2.98,P=0.097);标化死亡率(/10万)分别为411.14、401.50、407.50、469.22,APC=4.20(t=1.54,P=0.264);居民死因以慢性病为主,占全死因构成的88%左右;死因顺位前4位相同,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肺癌一直占据单病种死因前4位;不同年龄组主要死因不同,其对数值随年龄增加呈现“√”形。结论四川省死因监测数据虽整体质量较好,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应持续巩固监测工作;全省死亡谱无明显变化,不同年龄段死因顺位不同,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三级预防措施;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全省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死因,应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祁冰洁 曾晶 胥馨尹 邓颖关键词:死因监测 死亡率 死因分析 四川省死因监测地区人群健康水平分析 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了解2005-2014年四川省及不同经济地区期望寿命、主要疾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疾病负担,以评价疾病对社会及人群所致危害程度的大小,为卫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损失年作为反映疾病负担的量化指标分析四川省2005-2014年人群健康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四川省期望寿命由2005年的73.69岁增长到2014年的76.42岁,10年增长了2.73岁;2014年的标化死亡率较2005、2010年低,慢性病所占比例逐年递增,一类地区标化死亡率最低,二类次之,三类最高;10年间死因顺位发生了变化,慢阻肺死亡率逐年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逐年递增。结论慢性病是四川省居民的主要死因,期望寿命随时间增长而递增,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慢阻肺死亡率逐年降低,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和肿瘤死亡率逐年递增,慢阻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是影响期望寿命的主要疾病,道路交通伤害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曾晶 邓颖 季奎 陈晓芳 胥馨尹 易光辉关键词:去死因期望寿命 慢性病 基于多水平模型的36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住院时长分析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36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治愈出院者住院时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四川省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365名治愈出院病人的人口学相关信息、临床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等,采用(均数±标准差)和中位数(四分位数)描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使用多水平线性模型,检验水准为α=0.05(双侧)。结果 365例出院病人的住院平均时间为16.2天,中位时间为16天,最长时间为34天,最短时间为3天;住院时长在高级水平(不同的收治机构)上存在聚集性(VPC=0.33,P<0.05);住院时长在不同机构类型、病例来源、临床严重程度以及发病时间中存在差异(P<0.05),且发病时间与病例来源存在一定的交互效应。结论随着疫情发展,四川省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住院时长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传染病专科医院的住院时长更短,重症病例的住院时长比轻症者更长。 张宇 刘阳 姚人新 查雨欣 刘倩 李荣智 张伦 王卓 胥馨尹 钟波关键词:多水平模型 交互效应 用能量零平衡方法研究中国南方轻体力劳动健康成人的适宜能量摄入量 2011年 目的调查和分析中国南方轻体力劳动成人维持能量零平衡的膳食能量摄入水平。方法随机抽样选择32名从事轻体力劳动的南方健康成人(18~45岁)作为研究对象,在2个月内取相等间隔时间观察所选对象进餐情况和体重变化(使观察日覆盖星期一到星期天)。通过食物称重法准确记录各对象食堂内用餐情况,并用24小时回顾法收集各对象食堂外所摄入食物。用《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计算各对象平均每天实际能量摄入量,并结合体重变化,使用能量平衡原理进行校正。结果总体对象维持能量零平衡的能量平均摄入量为(8.895±1.535)MJ/d,其中男性(10.070±1.150)MJ/d,女性(7.719±0.765)MJ/d。结论通过连续2个月内相等间隔时间称重记录进餐所有食物的净摄入量和体重变化来分析轻体力劳动成人能量零平衡时的能量摄入量,该方法简便经济、有效可行。 胥馨尹 龚偲 何宇纳 朴建华 黄承钰 李鸣关键词:合理膳食 2012年四川省流动人口慢性病危险因素流行情况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流动人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2年流动人口专题调查四川省数据,共2373人,了解流动人口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四川省流动人口吸烟率为38.0%(男性64.3%,女性4.4%),饮酒率是21.4%(男性34.0%,女性5.4%),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的比例分别为63.8%、51.6%,畜肉摄入过量的比例为52.5%,中等强度活动率为25.8%,高等强度活动率为13.0%;现在吸烟、饮酒的共同危险因素有建筑业、男性和生活压力大。结论四川省流动人口普遍存在吸烟、饮酒、缺乏体力活动和不健康膳食等危险因素,应针对其危险因素实施综合干预措施,以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曾晶 邓颖 季奎 陈晓芳 刘潇霞 胥馨尹关键词:慢性病 LOGISTIC回归 四城市成年人主观感知建成环境与休闲性体力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4城市社区成年居民主观感知的建成环境与休闲性体力活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杭州、苏州、成都和青岛市25~64岁成年人,使用社区环境步行适宜性量表简版和国际体力活动问卷长版评估建成环境和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主观感知的建成环境与休闲性体力活动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有效样本3789份。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公共服务可及性(OR=1.34,95%CI:1.02~1.75)和美观度(OR=1.37,95%CI:1.09~1.73)与居民自报过去一周有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可能性呈正相关;类似地,居民进行休闲性步行的可能性与这2个维度也呈正相关。街道连通性与居民休闲性步行水平呈正相关[exp(β)=1.09,95%CI:1.00~1.19];居住密度[exp(β)=1.0004,95%CI:1.0000~1.0008]越高、体力活动场所可及性[exp(β)=1.09,95%CI:1.00~1.19]越好,美观度[exp(β)=1.11,95%CI:1.00~1.22]越好,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越高,达标的可能性也越高。结论改善社区某些建成环境维度,有望增加居民进行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可能性及相应的水平。 段银娟 杨淞淳 韩雨廷 樊俊宁 汪韶洁 吴先萍 俞敏 周金意 田小草 胥馨尹 梁明斌 华钰洁 陈璐 余灿清 高文静 曹卫华 吕筠 李立明关键词:成年人 建成环境 四川省40岁及以上吸烟人群对慢性呼吸道疾病认知情况分析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四川省40岁及以上吸烟人群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认知情况,为制定控烟策略和健康宣教提供参考。方法 2015-01-30/07-23结合慢阻肺调查工作,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6个区县,每个区县抽取600名40岁以上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并对其中的吸烟者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Pearson 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共纳入吸烟者调查对象1 095人,其中男性占97.0%,60~69岁组占比最高(403人,36.8%),男性、女性对慢支炎、肺气肿、哮喘3种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知晓率(70.0%~85.0%)高于对慢阻肺的知晓率(13.7%,15.2%);4种疾病知晓率,高文化人群均较高,曾有戒烟意愿人群的知晓率高于无戒烟意愿人群。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越高慢支炎、肺气肿、哮喘知晓率越高;而分性别、分年龄,3种疾病的知晓率并无显著性差异。慢阻肺多因素分析显示,各组知晓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四川省40岁及以上吸烟人群对慢阻肺知晓率偏低,应当加强对其烟草危害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吸烟危害的认知水平,其中,尤其要重点加强对文化程度较低人群、无戒烟意愿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 倪红珍 董婷 胥馨尹 季奎 邓颖 易光辉 李尤 谭利民关键词:吸烟人群 慢性呼吸道疾病 控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