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艳 作品数:33 被引量:226 H指数:9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沙美特罗联合替卡松粉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探讨 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联合丙酸氟替卡松粉吸入对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56例临床诊断为CVA的(5~14)岁患儿先予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1月),咳嗽症状消失后改用辅舒酮(丙酸氟替卡松粉)维持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咳嗽消失时间,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测定呼气峰流速值(PEF),观察肺功能情况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56例CVA患儿除1例失访外,咳嗽症状均于治疗后4周内消失。治疗1个月后PEF值基本达预计值80%以上,与治疗前比较(P<0.01),差别显著。结论沙美特罗联合氟替卡松粉吸入治疗CVA使用方便、疗效肯定、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钱卫疆 胡晓艳 彭华 林月钰 赵方 张双船关键词:咳嗽变异型哮喘 沙美特罗 丙酸氟替卡松 呼气峰流速 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比较早期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对早产儿的影响,探讨早产儿合理的喂养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12月在我科住院的早产儿,根据其喂养方式分成2组:母乳喂养组46例和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50例。比较2组早产儿院内感染、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并将2组胎便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以及生后14d的体重增长进行比较。结果母乳喂养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配方奶喂养组低(分别为4.3%和18%,P<0.05);母乳喂养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配方奶喂养组低(分别为8.7%和24%,P<0.05);母乳喂养组胎便排尽的时间显著早于配方奶喂养组[分别为(73.7±10.1)h和(92.0±21.4)h,P<0.01];母乳喂养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较配方奶喂养组早[分别为(6.9±1.5)d和(8.0±1.9)d,P<0.05);母乳喂养组达足量喂养的时间较配方奶喂养组早[分别为(9.8±1.6)d和(11.3±2.4)d,P<0.05);母乳喂养组生后14d的体重增长优于配方奶喂养组[分别为(199±100)g和(147±75)g,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可降低院内感染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使其较早达到足量喂养,有利于早产儿早期体重增长,故应提倡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 胡晓艳 曾宾 贺万香 李健雄关键词:早产儿 母乳喂养 1例新生儿10q23缺失综合征 被引量:1 2021年 1病例资料患儿足月剖宫产出生,母孕期正规产检,孕中期B超提示心脏发育畸形。未作羊水穿刺检查。出生活力好,无明显特殊面容,后背皮肤见较多直径约3~5mm的咖啡斑,口腔查体见软腭及悬雍垂裂,心脏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余查体无特殊。入院后查心脏彩超提示三尖瓣增厚、冗长,三尖瓣发育不良待排,三尖瓣中量反流,右心相对增大,右室壁相对增厚,新生儿卵圆孔未闭,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 王光明 徐颂周 胡晓艳 赵方 周于新关键词:特殊面容 发育畸形 咖啡斑 母孕期 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临床价值 2016年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NEC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又按NEC分级为Ⅰ级组(19例),Ⅱ-Ⅲ级组(41例)、所有病例均在确诊后进行降钙素原(PCT)检测。观察组根据PCT水平使用抗生素,对照组根据治疗常规及经治医师的临床经验使用抗生素。结果60例NEC病例中仅28例(46.7%)出现PCT升高。在NEC患儿Ⅰ、Ⅱ-Ⅲ级组中,PCT升高的比例分别为26.3%、56.1%,PCT阳性病例的PCTmax分别为(0.81±0.25)、(1.76±89)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27,t=-2.608,P均〈0.05)。观察组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4.9±3.0)d与(8.6±2.5)d,t=-3.645,P〈0.01],而两组的禁食时间及治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CT检测可帮助了解NEC患儿的病因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根据PCT水平使用抗生素可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而不影响NEC治疗效果。 胡晓艳 周于新 徐颂周 林月钰 赵方关键词:降钙素原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 不同方法气管内注入固尔苏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气管内注入固尔苏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最佳给药方法。方法将72例气管内注入固尔苏防治NRDS的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用单体位连续给药法,对照组用传统的多体位分次给药法。比较两组应用固尔苏预防和治疗NRDS的效果,并比较两组用药相关不良事件如脱管、药物喷出、一过性紫绀、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方法均能有效的治疗和预防NRDS,两组的防治效果相近(P>0.05)。但观察组用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9.0±1.7min vs 16.3±1.9min,P<0.01);观察组不良事件如药物喷出、一过性紫绀、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两种方法气管内注入固尔苏均能有效防治NRDS,两组防治的效果无差异,但单体位连续给药法用药时间短,用药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是理想的给药方法。 胡晓艳 周于新 刘瑞 李健雄 林月钰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耐甲氧西林路邓葡萄球菌致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例 被引量:1 2015年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较常见的重症感染,常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疾病状态甚至死亡。CRBSI 的主要致病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2],路邓葡萄球菌是 CNS 中毒性较强的一种细菌,目前报道该细菌的耐药率不高,笔者现将1例耐甲氧西林路邓葡萄球菌导致的 CRBSI 病例报告如下。 胡晓艳 周于新关键词: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益生菌防治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观察益生菌制剂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将60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成益生菌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均治疗原发病,益生菌治疗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益生菌治疗(0.25g,每天两次)。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住院时间;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益生菌治疗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4%vs14%,P<0.05),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早(6.8±1.2dvs7.7±1.6d,P<0.01),且达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早(8.0±1.4dvs9.0±2.0d,P<0.05)。益生菌用药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生菌可降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其体重增长,缩短其达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且益生菌的应用是安全的。 胡晓艳 周于新 徐颂周 林月钰关键词:益生菌 低出生体重 喂养不耐受 早产儿 FLNA基因突变导致新生儿耳-腭-指综合征1型1例报告 2024年 目的 探讨FLNA基因突变导致新生儿耳-腭-指综合征(OPDS)患儿的遗传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报告1例耳-腭-指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基因突变检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女,足月新生儿,生后发现腭裂(Ⅱ度),面容表现为眼距宽,下颌小,双足第2趾较长。基因检查提示患儿FLNA基因发现一处杂合变异:c.514C>G(p.L172V),家系验证结果显示其父母此位点无变异。结论 该例患儿诊断为耳-腭-指综合征明确,出现明显指趾异常及特征面容,通过总结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以及探讨如何在新生儿期甚至在产前诊断中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同时随访该病患儿的远期预后情况。 朱如琴 胡晓艳关键词:新生儿 腭裂 喂养不耐受对早产儿近期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9 2021年 目的探讨喂养不耐受对早产儿近期结局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月至12月住院且符合研究标准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喂养不耐受,分为喂养不耐受组和喂养耐受组。回顾分析早产儿住院及随访至校正月龄6个月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612例早产儿,其中喂养不耐受组182例和喂养耐受组430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出生1周后贫血(OR=2.13,95%CI:1.29~3.51)、电解质紊乱(OR=1.75,95%CI:1.11~2.77)、胆汁淤积(OR=2.14,95%CI:1.21~3.80)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喂养不耐受与早产儿住院时间延长(β=5.88,P<0.001)、达全肠内营养日龄(β=7.67,P<0.001)及经口喂养日龄(β=7.34,P<0.001)延迟以及出院体质量增加(β=100.24,P=0.001)有相关性。纳入分析的随访病例共126例,其中喂养不耐受组和喂养耐受组各63例。喂养不耐受组在校正月龄6个月时的身长、体质量、头围及Peabody运动发育评估结果与喂养耐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不耐受增加早产儿住院期间贫血、电解质紊乱、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导致早产儿住院时间延长,达经口喂养日龄及全肠内营养日龄延迟;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需要长到较大体质量才能达出院标准;喂养不耐受对早产儿校正6月龄时的体格生长及运动发育无显著影响。 胡晓艳 胡晓艳 常艳美关键词:喂养不耐受 随访 早产儿 1例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并基因分析 被引量:2 2019年 患儿,男,20分钟,因"足月低体重生后20分钟"入院。患儿系第3胎第2产,胎龄37+4周,因母亲"疤痕子宫、胎儿生长受限"予剖宫产娩出,羊水Ⅰ°污染,胎盘脐带无异常,出生体重2100 g,出生无窒息抢救史,生后以"足月小于胎龄儿"转入我科。患儿母31岁,体健,患儿父36岁,患"乙型病毒性肝炎",口服恩替卡韦治疗。患儿母孕期规律产检,中孕彩超及后期超声检查均提示胎儿生长受限。患儿母无烟酒嗜好,无接触放射或毒物史,无家族遗传病史,患儿姐姐5岁,体健。 胡晓艳 徐颂周 周于新关键词:基因分析 胎儿生长受限 小于胎龄儿 DE 疤痕子宫 出生体重